遍地独角兽,更多的还是在浑水摸鱼

一个荒谬的现实是,距今为止已经有大批初创公司达到了十亿美元估值的标准,跻身于独角兽阵营中。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

估值10亿美元对创业公司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和自豪的事情,我们常用「独角兽」这个名词来形容这样的现象。对那些估值数十亿美元的高科技初创公司来说,每个人都开始使用这个名词。几乎每个在这个行业的人,都认为十亿美元是初创公司已经取得突破水平的成功标准。

但现在一个荒谬的现实是,距今为止已经有大批初创公司达到了这一标准,跻身于独角兽阵营中。我们发现独角兽公司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多,估值十亿美元以上已经不再是属于少数公司的专利。

根据瑞士信贷日前公布的数据,2009年时所有独角兽公司的估值之和只有130亿美元,这类公司的数量只有4家。但是现在,独角兽公司的总数已经猛增至124家,它们的估值之和也增加到4680亿美元。从公司数量的角度来说,7年来的增幅达到了3000%;从估值之和的角度来说,增幅更是高达3500%。而在国内,这样的公司数量也已经超过了五十家。

众多投资人心急火燎地想要押宝到下一家位于风口之上的初创公司,但在各种关于下一只“独角兽”的讨论当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关于濒死独角兽的传言。越来越多曾经的独角兽正面临倒闭浪潮或转型阵痛。能够进入10亿美元俱乐部很多时候当然是被投资人看好未来拥有巨大想象空间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

当核心产品失去相关性、新产品计划失败、用户面临增长困境、成本高企、人才流失,那么这家公司可能正在经历死亡过程。当我们分析独角兽可能挂掉的方式时,发现正在走向死亡的独角兽公司是 Evernote。(具体分析可阅读:《Evernote:行将就木的独角兽

Mattermark的首席执行官和创始人之一丹尼尔· 莫妮尔(Danielle Morrill),最近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新观点:不少“独角兽”的毛利率根本无法达到它们对投资人宣称的标准,也无法与传统的IT 公司抗衡,它们实际上是一群虚有其表的“僵尸独角兽”。

那么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独角兽已经如此普遍,我们还能再用这个名词来代替那些成功的公司吗?

其实关于独角兽,现在开始越来越多的被滥用,任何一家公司估值达到十亿美元,都开始宣称自己已经成为了独角兽,但这很明显是错误的。因为这些公司完全是由资本市场的泡沫的吹捧起来的,他们往往面临同质化的竞争,依靠补贴在市场大行其道,但真正的核心竞争壁垒却没有建立起来。一旦资金链断裂,很有可能马上就进入崩溃边缘。

在我看来,一家能被称之为独角兽的初创公司一定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在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会觉得它不可思议;它会改变世界的工作方式;它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但是获得回报的,并非完全是造就了它的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

著名科技博客Mrjamie近期则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下面是他的观点:

如果你把美金 10 亿估值作为独角兽的定义,那么随着互联网持续整合各行各业,电商、互联网广告、数字内容、网络游戏、云端服务、物联网产品的总产值会越来越大,达到 10 亿美金估值的互联网公司数量自然也就会越来越多,所以独角兽数量不断增加当然一点也不意外。

另一方面,当整个产业的总体产值持续放大,Google、Facebook、Amazon 等巨头的市值都已经超过 2,500 亿美金,要成为一家有规模门槛的互联网公司,它的标准当然也会跟着水涨船高。换言之,虽然你的市值达到了 10 亿美金,但那只是 Facebook 的 0.4%、Google 的 0.2%,也就是说,如果巨头们感受到了你的威胁,那么他们只要抖抖小指头,就能搬动你的三、五倍资源把你歼灭,而这就是 Evernote 碰到的问题。

换句话说,当年把独角兽定义为 10 亿美金估值的公司,因为能达到这样门槛的公司,本质上都有一些非常厉害的可防御性,像是 Uber 与 Airbnb 建立的平台效应,与 Palantir 与 SpaceX 建立起的超高资本与资源门槛。

所以重点是门槛与可防御性,而不是 10 亿美金这个数字。可惜人类社会的问题,是名字叫久了,大家容易习以为常,反而会忘记当初真正的用意、停止去追究事物真正的本质。

因此如果你要问我,真正的独角兽,根本无关估值数字,重点是他有没有达到一种独特、难以动摇的存在,拥有某种化腐朽为神奇超能力,就像故事中的神兽一样。

而那些只有美金十亿估值、却没有练成神功,还被拿出来当独角兽说嘴的公司,其实根本是来混水摸鱼的独角鲸角罢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