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10亿的Flipboard或陨落:资本对抗泡沫自我修正

Flipboard的失败根源在于其产品本身缺乏核心竞争力,也不是技术驱动型发展模式,潜在市场的规模难以横向扩展,最终被投资人抛弃。资本理性是对创业者的一剂清醒剂,创投圈也终究需要走向正轨。

文/王新喜

估值10亿美元的Flipboard曾被苹果评选为年度最佳iPad应用和《时代周刊》50项最佳创新之一,但现在,这个“最佳应用”却陷入人才流失,广告价格急剧下滑,想被收购无人接盘的困境。

Flipboard是最早的科技资讯新闻聚合应用之一,杂志风、卡片式界面设计颇具耳目一新的感觉,该应用主要针对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会化媒体上的内容进行整合,再通过杂志阅读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最初Flipboard 被认为具有革命性的基因并将改变用户在移动设备上阅读新闻的方式,但随着各种数字阅读应用越来越多,Flipboard的先发优势也随之暗淡。

Flipboard虽然随着iPad的流行一同火爆,但用户阅读习惯一直在改变,Flipboard作为一款抓取整合来自社交媒体的新闻管道的杂志类 App,在初期虽然给人的感觉很惊艳,但随着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对用户习惯的培育与用户粘性的增强,更多用户倾向于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寻找新闻内容。甚至Facebook也推出了移动新闻阅读应用Paper对其业务进行强势分流。而Flipboard最大的失败在于步子过于迟缓而缺乏与时代同步的变化,它近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从抓取新闻转向为不同主题的新闻分门别类,但这种改变显然与核心竞争力无关。

在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的冲击下,Flipboard近年来也尝试过改版,但改版的过程却并未让这款APP变得优秀,甚至它对优质内容的推送频次与热点的抓取上渐渐落后,它的存在备受质疑。随着移动阅读类APP变得普遍以及巨头业务的覆盖,营销者有更多方式与渠道去覆盖移动用户,但Flipboard毫无对策。目前,在 App Annie 的移动应用下载量排行榜上,Flipboard 排名已到了 1129。

过去一年,Flipboard的财务、产品和营收主管以及Flipboard的联合创始人伊万·多尔(Evan Doll)以及其CTO埃里克·冯(Eric Feng)也纷纷离职。在人才流失之外,最坏的消息是缺接盘侠,Flipboard 曾试图出售公司,但并未成功。Flipboard 去年的营收增长就已陷入停滞,估值仍与19个月前相同。虽然Flipboard 的广告主包括 Levis、雷克萨斯、英特尔和摩根士丹利等知名品牌,但Flipboard 平台上的广告价格已下降75%。5 年前的明星应用,如今却面临落寞黯淡的局面,甚至一旦资金链断裂,将随时有破产的风险。

失败的创业公司大多是相似的:产品平庸  市场规模与商业模式扩展不力 资金链短缺 

目前,这类明星型创业公司失败案例正在越来越多,关注创投圈的 CB Insights CEO 阿南德 · 桑瓦尔表示:”在硅谷,这样的公司包括云存储服务 Dropbox、笔记应用 Evernote、流媒体音乐服务 Deezer,以及血液检测服务 Theranos 等。”但在中国,O2O创业公司与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则不计其数,导致整个科技创业圈笼罩着一股沉闷之气:即许多人开始怀疑对于科技行业投资能否持续,此前的决策是否是正确。许多创业者无疑也面临Flipboard的困局,被投资者的期望推着走,寄望推动使自身高估值高涨。目前 Flipboard 正在做出调整,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数字新闻市场,匹配自身的 8 亿美元估值。 

美国知名女性风险投资人特蕾西亚·吴不久前接受财经频道CNBC采访时表示,面对着融资艰难的市场环境,在未来的一年时间中,将会有最多三分之一的初创公司逐渐倒闭。而如今的初创公司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股价连续下挫,而是无法募集到更多的资金生存下来。

在中国,在目前的移动互联网新兴项目,烧钱是常态,无论是团购O2O与打车软件,创业者选定的项目一旦被巨头盯上,在资本烧钱大战中存活率极低。而缺钱必然需要找天使投资,找VC,如果创业者在融资路上上处处碰壁,团队的人心涣散也将成为必然,一旦没有投资者接盘,即便是垂直领域小而美的项目到了后期有可能会变成鸡肋,慢慢耗着而市场又没有迎来爆发点而迅速死掉的比比皆是,今年上半年有艾媒分析师指出:“国内应用市场在统计上有着超过400万个的量级,但僵尸应用占8成。这背后显然有着大量移动互联网创业者因资金链断裂失败的足迹。

我们看到,在国内,此前叮咚小区、嘟嘟美甲、58到家美甲、阿姨帮、功夫熊、白鹭美等O2O明星创业公司都传出了裁员,再到目前洗车O2O市场的领先者e洗车暂停上门业务,估值10亿的印象笔记面临倒闭,其背后根源几乎都是盈利能力不足但烧钱过度。作为一个典型案例,e洗车的破产就在于烧钱过多之余,并未构筑自己的核心壁垒,而新一轮融资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不得已而暂停业务。创业者冲着投资人的钱袋子贩卖梦想,但当投资人开始捂紧钱袋之时,创业者最终看清了现实。

因此,万众创业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泡沫,创业者并未意识到,自身所进入的领域,许多都是被BAT等巨头砸钱培育起来的行业,比如打车、外卖、拼车、智能硬件等领域,一旦巨头看不到盈利与未来前景而停止砸钱,泡沫就会迅速浮现。

创业者的终极梦想若仅在于被收购:取乎中往往得乎下

在上世纪90年代,风投公司通常会问创业者:“你做的事情,微软有没有可能会做。”因为微软做了,创业者就没必要再做,但如果微软没做呢?那风投会说,微软都没做,你就更不必做了。2000年以后,风投问的问题从“微软会不会做”变成了谷歌、Facebook与苹果会不会做。在中国,相似的一幕则是,风投会问:你做的事情,腾讯有没有可能做?BAT有没有可能做?你如果与BAT主要业务撞车,那你就基本不用做了。

Flipboard 就是败在这种巨头做与不做的魔咒之下,对于抓取整合来自社交媒体的新闻管道的杂志类 App 来说,首先就与Facebook等大型社交媒体的主营业务相冲撞。而苹果公司在6月份也推出了 Apple News,一款内置的类 Flipboard 杂志型 App,这对于 Flipboard 来说,无疑是强力的冲击波。

不过,创业公司所面临的,在巨头做不做之外,还有巨头买不买的选项。目前万众创业成为一股风潮席卷大学生与公司体制内群体,2015年上半年新注册企业数量达到600万,接近去年全年中国新增企业总和。但在这背后,很多创业者看准的机会不是在移动互联网风潮下捧出革命性的产品,而是寄望推出一款产品被BAT收购,要知道,在国内,BAT三巨头广积粮高筑墙,长线布局也增大了各自的想象空间,也给了创业者想象空间。两年前这类案例不胜枚举。在2011年~2012年期间,魔乐软件、枫树手机浏览器、乐蛙科技等无论在产品与技术上均过于一般的产品均被腾讯投下橄榄枝,2014年,挂号网与丁香园等移动医疗领域的创业公司也被腾讯纳入囊中,近年来在线教育平台传课网与智课网、沪江网等纷纷被百度或投资或收购,也是目前在线教育O2O创业火爆的推动力,于是创业圈流传着一句:成功的创业者就是能够有朝一日被BAT收购。

在《论语》有句话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硅谷的创业者都梦想着颠覆现有巨头改变世界,但在互联网巨头优势格局已成的情况下,WhatApp、Instagram等创业公司其最终美好的结局是被Facebook收购,这可以看做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但中国的创业者梦想着被收购,在这样一种短视赚快钱的战略指导下,往往会忽视从产品到商业逻辑的缺陷,比如前面例举的外卖O2O与洗车O2O创业者,这类创业一无技术优势,二无革命性的商业模式,三无法培养用户粘性,四,巨头极易切入并复制,而唯一需要的就是砸钱,这些公司面临的问题在于,其业务的基本面无法吸引公开市场投资者。

许多创业者企盼的是,巨头们可能会基于垂直领域布局的目的而进行收购。但局势已比创业者预想中更坏,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寒冬迅速席卷整个创投领域,今年上半年活跃的天使投资机构数量虽然从2014年的52家疯狂增长到248个,但248个投资机构的投资项目不到1000个,平均每家机构只投了3.7个项目。而2014年平均每家机构投了15个项目。而数据显示,正常投资机构见过面的项目和最后投资项目的比例仅仅是1%。加之BAT在资本寒冬下都停止了招聘,其布局路线图已达到临界点,正在复盘并反省自身的收购策略是否能与主线业务起到协同效应,创业者盼不来那一根橄榄枝,其最终结局往往就是倒闭。

归根结底,资本也在逐步看清创业者的跟风与短视。有投资人表示:“很多资本、基金要消化掉之前投的项目,所以资本都停掉投资的原因不是缺钱,而是需要让自己清醒一点,做做复盘,解决之前冲动投资留下的问题。“另一方面,巨头投资布局必然会看中其未来的价值,国际知名投资人桑瓦尔曾表示:“许多投资者为了未来的价值而投资,如果这些公司的增长未能如预期中一样实现,那么这本身就是个问题。” 

资本理性是一种对抗泡沫的自我修正  创投圈也终究需要走向正轨

所以,创业者不仅要具备洞悉未来的趋势的眼光,更要明确当下的市场空间与市场条件成熟与否对于的意义。在10多年前的美国,产品技术都很好,但市场条件不成熟的公司都失败了。在浪潮之巅这本书里提到:“甲骨文当年搞的网络PC,从创业到产品都不错,但当时没有普及高速上网与数据中心而失败,而10年后,Google提出“云计算”的概念让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利森的梦想成真。但没有一个小公司可以等待10年。“这便是市场条件不成熟导致的失败。

但目前来看,更多的情况是市场成熟,而创业者拿出的产品却并不够好。前面提到,Flipboard 的失败也在于其仅仅拿出了一款可替代性极高的产品。当用户通过 Facebook 和 Twitter 的消息流获得新闻的时候,在国内,它同样面临微博、微信 (公众号)以及各种新闻客户端的冲击,因此类似 Flipboard 的独立应用并没有超出当前阶段产品的独有价值。

独有价值丧失必然会面临市场份额下滑与营收下降的困境,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大量融资,而不顾其产品是否契合当前潮流,是否具备革命性的商业模式与技术优势,而大量融资往往起到负效应。而对于创业者而言,早期的公司股价往往较低,而过早大量融资会使自身股权占比拉低,甚至可能会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而风险投资也是渐进式的,每一个阶段需要的资金投入,都需要有清晰与明确的计算与规划,没有任何一家投资者会在刚开始就将创业着未来几年的创业成本开销全部包揽。风投资本的投资用意在于用极小的资金投资然后获得最大的利润回报。所以,大量融资之后,创业公司的产品盈利模式依然不清晰导致其产生单位经济效益不可持续,这种情况必然无人接盘,继而会将其推入破产的深渊。

美国科技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曾经对创业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把每次融资都当成最后一次融资来对待。因为这种自我强化的特性同样可以向相反的方向发挥作用:你需要的融资越少,就越容易得到融资。”但Flipboard 恰恰相反,该公司在5轮融资中获得了约 2.1亿美元投资。Google天使投资人罗恩-康威以及Twitter和Square的联合创始人杰克-多西在内的知名VC向其投资了近1.6亿美元,今年7月又从摩根大通融资了5000万美元,但目前营收目标,估值停滞、高管离职和广告价格下降都导致其融资难以得到一段令人信服的说辞,虽然Flipboard 的 CEO 迈克 • 麦库伊依然嘴硬,表示任何对该公司业绩状况的质疑都是一种错位。但这种说法已不具备说服力。

风险投资公司决定是否投资一家公司,以及预判一家新兴创业公司的价值,其中关键的一点在于,该公司是否带来一项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技术与产品,并且具有很高的门槛,而且该公司够灵活快速,以便使得巨头难以跟进复制模仿。这其中有太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多数风投的投资收购策略是:即要么针对长期盈利看好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进行投资或收购。巴菲特多数的投资都是针对这种,包括其对美国Geico的投资。要么看是否具备爆炸式的专营市场并有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还有一种是投资到一个新的技术型或产品型公司中,将其做大上市或被其他公司收购。

而随着目前资本寒冬到来,许多风险投资者对于不盈利的、增长不稳定的、公司达不到一定规模的都选择不投。前面提到,Flipboard 的失败也在于其产品并非具备不可替代性,也是一款并未给用户创造足够价值的移动阅读类应用,这对应到当下国内创业圈更具有普适性。

Flipboard早期的成功,使得国内也涌现许多效仿者,包括ZAKER、网易阅读、鲜果联播等,但目前来看,其不温不火的态势很明显,而随着Flipboard的陨落,国内的跟随者或将陷入集体迷茫。Flipboard目前的困境其实映射出当下许多明星类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普遍境遇——早期风光无限被看高并且融资顺利,获得较高的估值,但由于巨头的切入以及其产品本身缺乏核心竞争力,也不是建立在技术驱动型发展模式之下,导致潜在市场的规模难以横向扩展早早遭遇到天花板,而其现有的商业模式也与想象空间差距过大,而最终被投资人抛弃。

但目前看来,创业者的投机思维无疑对这个全民创业的时代具有破坏性,资本的理性就是对创业者的一剂清醒剂,它让创业浮躁氛围及时刹车,也是对抗泡沫的自我免疫与自我修正,其正面效应大于负面,因为创投圈也终究需要走向正轨。

作者:王新喜   本文独家发布百度百家,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我的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