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就是想在移动阅读时代,干翻郭敬明

精致阅读会是人性使然,这种执念有多强大?

文/B12团队 仇蝶

这是一个逆流而上的青年。

当所有人都弃精致阅读而去时,他偏要跳出来为之呐喊。单枪匹马,李新宇决定开发一款产品,试图挽回文字的书写之美。

这位脉冲书志的创始人,带着黑框眼镜,瘦弱、普通,站在人群很难引起人注意。但他的执念强大。

“人性使然,厌倦碎片化阅读后,人们自然还是会想回归精致阅读的。”他笃信这一点。或许,和他产品的使用者一样,他的内心也住着个细腻的小人,想用饱满的文字传递心底的脆弱但真诚的情感。

这股源自脉搏深处的书写冲动,在这个移动阅读时代能激起多大的浪花呢?

“一个人就是一个星球”

开发脉冲书志的执念,或许来自他铁杆文青的经历。

十四岁,李新宇就开始陆续给杂志娱乐版写影评、书评、文艺评论。再大一点,他又研究起了香港的流行文化,疯狂的迷上了写诗填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成为像方文山和林夕那样的词曲作人”。

一路野到了高二,本来打算继续洒脱下去的李新宇还是没能逃离世俗的眼光。“想我这种东北N县的人,上大学还是一个很好的跳板,至少还能再缓冲四年,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向周围人证明我可以。”

高考阴差阳错,来到不满意的大学,李新宇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自我放逐」,只是这一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或是对于书写的执念,李新宇大一就开始了传统媒体疯狂的实习。四年几乎跑遍了杭州所有《都市快报》、《杭报》、《钱江晚报》、《青年时报》等传统媒体,毕业后也在传统媒体兜兜转转。大二的时候他跑到去天娱传媒待了半年多,接触到了版权分销,感觉自己开了窍。

2012年后,微博、微信开始兴盛,李新宇自觉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不必小修小补,文字的呈现形式可以焕然一新。”一直想做高质量爆款文化消费产品的他终于找到出手的机会了,“我想生产出像《冰与火之歌》一样特别酷的故事,捧出优质的90后作家,我觉得这事儿能做成,正好没人做,肯定有人要做,并且一定能做好。”

李新宇相信“好莱坞”力量和长尾化趋势。“所谓「好莱坞」力量,就是多高深的道理,多尖峰的科学,蕴含到故事里,就会爆发绵绵不绝的力量,一个《星球大战》比一百部中国科普片更能在年轻人心目中埋下希望的种子;长尾化趋势是说内容、偏好、族群都会长尾化,一个人是一个星球,长尾文化比肤色国籍更有归属感,这两点让我决定做脉冲书志,并且把它设计成这个样子。”

为无处安放的文学之心找个落脚点

脉冲书志,这个看似有点拗口的名字,对李新宇特别意义。他解释说,书写本身就是深入血脉的一种冲动,当然再进一步就是刺激、鼓励分享了。这个定位移动端新媒体创作、展示、阅读平台的APP希望成为青年人自己的主流媒体。平台上的每个人都可以创建、分享、订阅杂志,当然还可以与他人共同编辑一本杂志以及写批注与作者进行互动。

对于原创文字创作市场,李新宇认为自己思考得已经很清楚了。大量优秀的作者缺乏上升通道和起码的体面发布、出版的渠道。对于一个书写者,走传统出版路线的话,上升通道太狭窄,门槛高,市场本身也容量有限;走网络文学,起点中文网这种成熟网站内容偏好明显,利益驱动下使得非霸道总裁体基本没有出路。

这样一来纯文学、严肃文学、甚至传统意义上的类型文学在这个平台基本没有出路。“豆瓣门槛是高,但运营不够走心;微博、公众号对于长篇呈现效果差强人意,所以我们还是有机会的。”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样的现状,这个一直执着于文字书写的90后男生想去为那些想写却无处可发的人打一个精致的发布空间。“、最起码能让他们的书籍、文章有个体面的展现。

“80后一代有韩寒、郭敬明等文学偶像,但现在90 后、95 后的年轻人却没有自己的造星平台,我想改变出版业青黄不接,青春文学后继无人的状况。”

在脉冲书志上,你会发现,从标题到昵称,看起来都很……青春。在这点上,李新宇好像完全不介意自己的产品低龄化。青春文学、武侠小说、恐怖故事各种题材不限。“我们就想做一个面向中学生的电子杂志。”在留言区域,有用户调侃说,脉冲网页版编辑器用起来很像QQ空间。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可能都会想起那本陪你度过青葱岁月的杂志。作为中国第一本青年原创文学刊物,1956 年创刊的萌芽,在 1999 年迎来了它的巅峰时期。一切都是源自一个叫新概念的作文大赛。因为发掘出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80后文化偶像,《萌芽》被誉为“80后偶像摇篮”。

但曾风靡一时的《萌芽》,终于也没能抵挡住杂志衰落的寒潮,现在,拥有近 60 年历史的它已从半月刊调整为月刊。

拖着90后尾巴,现在偶尔看到「45 度角仰望天空」,「明媚的忧伤」等词汇会感到好笑.但翻开《萌芽》,看到王若虚、张怡微这些名字,不由得感慨时光飞逝,谁不曾年少爱感时伤怀。

在李新宇的规划里,未来脉冲书志未来是要发起出版业移动互联网造星运动的,而且要把文字版权向动漫动画产业输出。

为了保证作者可能的时机收益和上升通道,脉冲书志搭建了经纪、奖励、比赛机制。虽然这对于真正自发写作者而言,他们并不重要。

脆弱的美好能否经受骨感的现实?

从2003年KURO音乐软件公司“飞行网”的数字化互动杂志《酷乐志》开始,电子杂志的时代迅速兴起,并在年轻人中得到了极大的流行。ZINECHINA、XPLUS、ZCOM、相继包装上线。

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电子杂志市场也一度非常乐观,2006年时,ZCOM平台上的电子杂志订户数量达到五百万,远远超过了传统期刊的发行量。

但是十年后,在信息碎片化的潮流中,微博等新媒体横空出世,成为追求一手消息的年轻人的新选择。不便于阅读、不利于分享的电子杂志渐渐走向了末路。以微信朋友圈和app为代表的碎片化阅读时代呼啸而来,而且是以全面覆盖的态势。

而现在,脉冲书志似乎是要走复古路线,让电子杂志重新焕发光彩。然而当前的时代背景、用户习惯已经与过去完全不同。在李新宇的主导下,脉冲更强调自己「编杂志」的功能。脉冲书志要怎样为电子杂志改头换面,以迎合现在的互联网用户呢?

上个月开始,拥有近 60 年历史的《萌芽》从半月刊调整为月刊,这一无奈之举想必也是出于互互联网和新媒体对纸媒的巨大冲击。

这个曾经被《新概念》伤了三次的男生,选择以再造一个移动版《新概念》的方式去复仇。我虽然不曾怀疑文字的力量,也无意质疑李新宇长线IP的打算。但文字创作的IP道路真得不是那么容易走的。

「简书」,除了要做那个最优秀的写作软件,还想为阅读者打造最优雅的阅读社区的。同样是强调书写和分享,简书面向的群体更宽泛,至少没有明显的年龄划分。打着“找回文字的力量”的旗号,简书也在艰难的探索自己的变现之路。从书写者「出租自己」与用户交流到打包个性化推荐书籍,一路下来好像起色都不是很大。

而脉冲这个新生儿,也试图让自己变得更现实些。李新宇告诉我,接下来脉冲会去生产面向C端的文化消费产品。“可能是书、电子书、还可能是更具时代精神和创造力的产物。”

阅读、写作方式无论在何时都是刚需,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形式会有不同。新浪博客早已衰落 (wáng),起点晋江各有千秋,豆瓣简书是文艺青年小清新们的最爱。

每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但一代又一代的花季少年们的喜好没有变,文字领域永远有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标签。所以这样看来,脉冲书志在这个浪潮中还是能有一席之地。至于能翻出多大的浪花得看接下来的动作有多快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