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来了,O2O公司如何保命?

资本寒冬的好处是,它更能打磨企业的优秀特质。对于有实力和有信心的公司,它们往往期待寒冬早点到来,以便进行逆势扩张;因为寒冬之后,才会真正鸟语花香。

文/黄渊普(亿欧网创始人、O2O分析师)

最近很多朋友问我:资本寒冬是不是真的来了、O2O创业是否还有前途?

因为最近一直在准备亿欧网的中国O2O创业创新大会,我迟迟没有时间思考这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资本寒冬是不是真的来了?我的回答是:嗯,已经来了,而且可能比我们想的还要严重。

我认识一个做汽车后服务O2O的创始人,他跟我说前不久中国股市的大震荡影响了他们的融资,很多人民币基金在二级市场的受挫,直接导致他们在一级市场不敢下手。如果按照以前,以他们公司的实力完全可以被热捧,几家表达了强烈投资意向的机构在股市震荡之后全部放弃跟进。好在这家汽车后服务公司的现金流一直不错,融资受挫但也能支撑下去。

上周我和一家投资机构的负责人聊天,他跟我说业内一家做上门按摩的O2O公司最近被投资机构撕毁了投资意向书,原因是投资机构怀疑该上门按摩O2O公司的数据造假。是否数据造假暂且不论,但今年6月份以来投资机构主动毁约的比例确实在大幅增高,即便签订了最终协议,打款上也比之前要慢。这不仅仅包括一些小机构,我们熟知的很多大VC也是如此。

前不久亿欧网报道了某家曾经十分火热的社区O2O公司陷入拖欠员工工资的传闻,该公司CEO的回复是:之前搭了VIE架构,近期在拆架构,由于美股的中概股集体表现不好,使其在拆VIE架构时需要进行利益上的妥协,加上拆VIE架构又需要较长时间,所以在维持公司生存和偿还员工工资这两个选择上,他毅然选择了前者。

美股中概股集体低迷、A股又持续动荡,不少公司把宝压在了新三板上。亿欧网收到的一个消息是,某国内著名的大VC把其投资的16家公司集体打包给了某证券公司,集体拆VIE谋新三板挂牌。尴尬的是,新三板虽然门槛低,但队伍已经排得相当长,不少公司可能等不到挂牌的那一天。

另外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是沪市战略新兴板,听说首先会重点扶持上海地区的创新公司。但战略新兴板年内不可能成行,最早也要等到明年4月份。一个证券公司的朋友跟我透露,某大型生活服务O2O公司瞄准战略新兴板,但之前的融资很可能撑不到明年4月,还必须在这个资本寒冬不得不再融进一轮,而估值上却难有提升。

以上几个例子,想说的意思是:二级市场,无论是A股还是美股,无论是新三板还是战略新兴板,目前退出渠道都不理想。二级市场低迷,VC募资受影响,投到一级市场的资金就会变少,创业公司获得投资的机会也就跟着变小。

当然,资本寒冬只是相对市场高位的一种状态。市场长期过于乐观,产生了泡沫,需要在寒冬挤一挤,这未尝不可。中国股市现阶段的动荡,我的理解是这是新一轮利益格局调整的表现,中长远必然趋于稳定;而且政府鼓励创业创新,相比其它行业领域,科技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亮点,受市场青睐的趋势不会变。而国际资本方面,不少大基金和大VC有在寒冬加大投资力度的习惯。

回到第二个问题,O2O创业是否还有前途?我的看法是:大量的O2O公司将成为先烈,但市场和用户已经被培育,新进者的成本反而会降低;线上线下融合已经是现实,产业和消费升级势在必行,O2O行业领域依然前景光明。

2014年后一窝蜂地诞生了一大批O2O公司,当时的进入门槛很低,玩家良莠不齐;发展到2015年,一批O2O公司死去,死亡的原因无外乎:1)团队不行,比如团队基本能力不行、股权架构不合理导致散伙;2)创业方向借了O2O的势但没有抓住真正的痛点;3)策略上以烧钱求规模,忽略服务质量而被用户抛弃。

上千家O2O公司获得融资,死掉一些是正常的优胜劣汰,不必过度解读,其它领域其实也如此。以电商为例,2010-2011年数百家垂直电商获得融资,2013年后真正剩下的没有几家,但这不妨碍有实力的玩家如唯品会、聚美优品等成功上市。相较而言,O2O项目比电商存活率要高;即便二级市场不好,O2O公司还可以入赘BAT等巨头。亿欧网了解到的情况是,获得BAT等巨头投资的O2O创业公司超过了100家。

所以,回答O2O创业是否有前途这个问题时,要看如何定义“前途”这个词,如果非得独立上市才算前途,O2O虽然比其它领域要好但也注定只是少数玩家的游戏。如果说按照生存概率,O2O真的比纯互联网项目的存活率要高不少。

死亡将是正常的,但O2O的先烈们其实也留下了遗产,市场和用户被培育了,等玩家大量减少后,新进者的成本反而会降低。2010年和2011年,拉手、窝窝、24券、团宝等玩家大肆砸广告,市场和用户受到了广泛培育,2012年后美团成为市场的收割者,发展到现在已经号称估值达百亿美元。

所以,资本的寒冬,其实也是收割的前夜,考验的是各玩家真正的耐力。无论各方如何批评O2O,但大家都有的共识是:线上线下融合已经是现实,线下产业和消费升级是大势所趋。百度All in O2O、京东发力O2O到家服务、阿里整合银泰投资苏宁、微信大力推线下支付,这只是少数几个例子。

正因为大公司的进入,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O2O已经进入了资金和资源驱动的阶段。此前,大量O2O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营销,在这一阶段显然越来越难。我们去分析那些被BAT等巨头投资的O2O公司时发现,BAT等巨头青睐有线下资源和线下能力的团队。

回到文章的主题,资本寒冬真的来了,O2O公司如何保命?一个被不少投资人推荐我也认同的建议是:别太在乎估值,尽快融资,储备15个月的资金。如果拿钱,不要仅仅想着目前市场上的纯VC,线上的BAT等巨头、线下的大型商业企业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停止不能追踪效果的广告投放,回归做生意赚钱的打法,对于大幅亏损的业务及时做调整;做好内部动员,该裁员就裁员。

另外,O2O创业需要回归线下,加强对线下资源的把控,比如签一个景区的独家代理,往往比有多少APP下载量更重要。举两个例子是,获得万达投资的微影(微信电影),借助万达影院的强势,在电影票销售上异军突起;而和物美超市达成合作的多点(Dmall)在单量上迅速赶上了同行。

当然,即便如此,大量O2O公司死去依然不可避免,这是资本寒冬带来的坏处。资本寒冬的好处是,它更能打磨企业的优秀特质。对于有实力和有信心的公司,它们往往期待寒冬早点到来,以便进行逆势扩张;因为寒冬之后,才会真正鸟语花香。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亿欧网将在9月23日主办中国O2O创业创新大会,选取6大创业创新领域,力邀27位成功创业代表;精选30个O2O项目进行路演,邀请超过50名知名投资人到场。亿欧网通过大会搭建资源对接平台,服务线上线下O2O公司,热烈欢迎各方朋友报名参与。

本文作者@黄渊普,他的私人微信号是yuanpuhuang2,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