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O2O平台和从业者之间频发纠纷?

不同于其他的行业,此类O2O平台上的从业者都可以称作为手艺人,他们各自有在自己领域里的“绝活”,然而,这些手艺人慕名而来,最终却不慌而散。

58汽车陪练:将劳动合同签成服务合同

不到两个月前的7月21日,58汽车陪练高调宣布完成3100万人民币A轮融资,由华创资本领投,58同城跟投。

这个成立于2014年8月的公司,前期为58同城内部孵化项目,后获58同城投资而独立。在A轮融资时据公开的信息显示58汽车陪练已开通北上广深杭津蓉渝八个城市,月订单达到数万单,教练数量过千。然而,到目前不足两个月的时间,58汽车陪练已悄然退出天津,成都,重庆等重点城市。登陆“58汽车陪练”app,在选择所在城市一栏中可以发现目前只剩下5个城市。

其他还保留业务的几个城市基本上每次定位后在线的师傅数量也并不多,北京大约30几个,上海和广州大约有十几个。

关停天津,成都,重庆具体原因我们尚不得而知,官方的理由是公司的业务正在从“陪练”向“学车”转型,但如此说关就关的行为却带了无穷的后患。其中影响最大也就是遣散员工和陪练之后面临的劳务纠纷。

据北京商报的报道,以天津地区为例,58汽车陪练是在今年1月份进入的,当时给出的待遇相当具有诱惑力,天津驾校教练普通的工资在3000元左右,而58汽车陪练的薪酬却高出了一赔——6000元底薪,超额完成单量还有提成。如此诱人的薪水以及前期高额的补贴,让很多教练辞了先前的工作全职来到58汽车陪练,然而,直到业务关停公司解散,他们的工作时间才仅仅只有半年。

原本签订一年的合同,58陪练不但单方面提前解约,且没有丝毫的赔偿,这是让所有陪练不能接受的。但另一方面58陪练却坚持“平台和陪练只是合作关系,不予赔偿”,原因到底出在哪?

据了解,双方当初在签订合同时,签的只是服务合同而非劳动合同,合同上条款只对教练进行限制,却没明确教练应有的权利,双方在合同上并没有任何劳务关系的体现,但在签合同之初却并没有陪练提出异议,原因是害怕提出异议会被辞退…

功夫熊:签合同的是李鬼公司

就在上周,上门推拿O2O领域也发生了一起较为轰动的事件——上海功夫熊技师集体拉横幅讨薪。据媒体报道,起因是功夫熊从七月份开始部分欠薪,以客户投诉和品控为理由扣除技师保底工资,并强制下线技师......导致光是北京地区就下线了近100个技师。

双方主要纠纷的主要问题也在合同上,据bianews报道,功夫熊跟技师们签了两次合同,第一次是跟功夫熊,第二次是跟北京半日家政公司,而发工资的又是第三家公司。

且报道中的两位技师均表示与“北京半日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所签的劳动合同副本并没有在他们手上,签完后就被功夫熊收回了,由于合同不在手中,且功夫熊的注册地在北京而并非上海,让师傅们在申请劳动仲裁时也就面临诸多困难,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维权。

58到家美甲业务和嘟嘟美甲:裁员风波

最近O2O领域的裁员风波一直没有停息,还刮到了美甲领域,涉及到的有两家公司,一个是58到家的美甲业务,另一个是嘟嘟美甲。

嘟嘟美甲大面积裁员的消息是在7月份曝出来的,媒体报道的基本集中在嘟嘟美甲对成都站美甲师的解聘。另外,据报道嘟嘟前阵子撤了天津站,甚至有友商反映,嘟嘟的美甲师去他们家应聘了。

从当时一名美甲师在微博爆出嘟嘟美甲内部运营微信群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嘟嘟美甲的裁员数并不少,其中不乏从上线之初就跟随嘟嘟美甲一起“打天下”的老员工。

至今为止,嘟嘟美甲仅完成一轮融资,一直以来坊间的传闻是,大量裁员可能和资金链断裂有关系。

58到家美甲业务的事件是最近几天才曝光的,据媒体报道,58到家上海站出现集体解约,目前仅在维权的美甲师就有30多人,最新进展是,他们正在准备打官司。另外据行业人士爆料,大约两个月前,北京站原本的六七百名美甲师,也裁了300多人,其中还包括部分管理人员。这么算下来,对美甲师的裁员比例达到了接近40%。

为何O2O平台和从业者之间总是出现诸如上文中提到的纠纷,大致有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从业者自身对自己的“保护”不够,看到补贴就上,没有法律意识。上文中前面两个跟合同有关的事件,出现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从业者自身,盲目的追从经济利益。一个是害怕提出异议被辞退,另一个签劳动合同不要副本。很显然,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如果在当初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即使不能争取到权利,哪怕是选择离开,也并不会给自己造成什么损失,而正是由于自己的疏忽让投机者有机可趁,钻了空子。

另外,合同暴露出问题的直接诱因是裁员,为什么会都在裁员?

一方面是行业遇冷,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各种关于“资本寒冬降至”的言论扑面而来;另一方面则是O2O自身,虽然业界对“资本寒冬”的看法不一,有唱衰者,也有认为只是暂时性缩紧者。但如果真的出现危机,首当其冲受到打击的一定是O2O这样既烧钱,现金流又差的项目。近一段时间,不少项目在A轮之后,甚至没到A轮就面临夭折,出现资金链断裂。靠简单粗暴式的补贴来吸引用户和从业者形成流量已经成了O2O创业公司的常态,但钱总有一天会用完,补贴过后,有多少用户会真正留下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至少以外卖和打车为例,大多数用户现在的状态都是哪家优惠力度大用哪家,甚至可以在不同软件的下载与卸载中完美的切换。

回想今年上半年O2O市场还热闹非凡,但如今“资本寒冬”和“O2O死亡名单”成为了最流行的两个词汇。

文章系IT爆料汇原创,扫描下方关注作者公众号。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