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公关和行业记者相处的六大误区

互联网金融是个新兴的行业,到目前,也就2、3年的发展经历,但就公关品牌来讲特点明显,既要遵循以往正确成熟的公关策略基础,还要根据行业特征来调整方式方法。

作为最早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报道的第一批媒体人,笔者看过很多失败的公关案例,接触过数十位不同风格的企业公关,当然这里不排除有行业公认做的较好的团队。

关于互联网金融公关和记者的关系处理这个话题,一直就想写一写,因为实在看太多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公关方式,更多的是个人的想法和建议,未必会获得普遍认可。

其实,公关和记者之间的障碍很多时候是由公关的理念和方式不当造成的,当然也不乏存在“奇葩”的记者,但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更考验公关的能力。

互联网金融是个新兴的行业,到目前,也就2、3年的发展经历,但就公关品牌来讲特点明显,既要遵循以往正确成熟的公关策略基础,还要根据行业特征来调整方式方法。

下面进入正题,笔者为来梳理一下互联网金融公关和记者相处的几大误区。

登错门,找错人

首先,笔者参加过行业内百余场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的发布会,做得好的公关,会让整个会议的传播达到预期效果,在行业里引起广泛关注,甚至成为热点事件。这一方面除了和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活动内容有关外,还有另一方面也和企业公关所邀请的媒体是否匹配有关。

有的公关邀请的媒体都是自己的“老关系”或是只看媒体不看人,这些记者都可能并非是跑这个条线,但可以出稿。但往往这样下来,因为这些记者不关注整个行业,也缺乏对行业的理解,所以出来的稿子都千篇一律是公关新闻稿,影响力不够,这样莫不如找几家新闻源转载好一点的媒体发布通稿,就会产生数十家报道的“假象”,当然仅仅为了KPI和需要媒体充场除外。

再者,你会发现行业中做的好的公关,该企业的观点经常会出现在很多媒体的行业报道稿件上,同时媒体会主动去关注和与其互动,这一点也和找对媒体找对记者也有关。

急于催稿

有的公关碍于考核的压力,在发布会或推完稿件后,短时间内没有发布的,就一天几个电话几个短信的催稿,甚至还会提出要求,“这个稿子发大一点,放一个好的位置”,有时候闹得十分不愉快,不仅没有维护关系还影响了原先打下的基础。

这样会十分影响企业的口碑,在圈子里就会流传哪家公关催稿催的厉害,媒体会对企业的之后的邀请产生戒心。当然也不乏有的记者拿了“车马”拒不发稿的。

对于催稿这个问题,是一个大忌,但苦于考核压力,公关又左右为难,所以要学会换种方式沟通,此外,有些媒体由于媒体属性及定位,发稿可能延后,比如杂志的发稿就会比网媒纸媒要延迟。

忘不掉自身“老资历”

笔者在圈子里听过一个知名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失败公关案例,也许可以说明这一点。

这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因内部管理问题,工作人员原因造成客户投资资金受损,此事在行业中影响不小,很快被媒体关注并报道。在众多的媒体报道中,有一家主流财经媒体,记者文笔较好,思路清晰,文章转载率高,一时间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这对公关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危机公关事件。

该企业的公关负责人据说是媒体出身,也是一位公关界的老人,自称与各个媒体的高层关系都很要好。该负责人没有直接去找这篇新闻报道的记者沟通,而是找到了这家媒体的某位领导,更不符合逻辑的是,从部门设置上看,该记者并不受这位领导管理,且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编委。更有甚者,该负责人在现场对这位记者劈头盖脸的一顿质问,直指报道的错误。结果可想而知。

一个企业的公关媒介,无论以前你是多么资深的媒体大牛,是多么有知名度的公关能人,但都对待媒体关系这件事上都要忘掉老资历,平视对人,正常处理公关事件。

在饭局上“打主意”

企业公关想认识某位互联网金融记者,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请吃饭。

有的企业公关和记者吃饭,有的就是朋友间吃饭聊天,聊聊新鲜事,但有的却在你去之前会把饭局搞得像推销和咨询一样,在吃饭过程中也会不停的让你介绍这个资源介绍那个资源,还有的让你为该企业的公关策略出谋划策。

带“有色眼镜”

经常看到,一些企业公关十分重视“名气响亮”或是所谓的“监督新闻”强的媒体和记者,而对其他媒体即便主动找上来也十分冷淡,甚至不予理睬。这样就埋下了“祸根”。

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媒体能说得上名的没有上百家也有数十家,在这些媒体中,影响力和知名度高低不等,但这也不全部代表这个媒体记者的能力和影响力,同时,有的媒体虽然在大众眼中没有什么传播力和影响力,但可能在政府机构等部门有自己独特的渠道优势。

“卸磨杀驴”

最后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卸磨杀驴“,这其中包含几个方面,一是媒体记者在帮助企业公关介绍资源后,企业公关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媒体资源库,开始正常维护媒体关系,便对最开始的媒体记者关系不温不火,有的甚至排除在它的媒体资源体系内。

二是媒体记者离职或者跳槽不跑此条线后,马上从自有的媒体资源圈中踢出,立马像陌生人一样,恨不得不再来往。

这两者都是特别错误的做法,做媒体时间长了都有自己的生态圈和人脉圈,而这些都是大多建立在媒体记者编辑的基础上,口口相传,虽然不在其位,但你的做法肯定很快被整个媒体圈熟知,很多媒体记者会想到自己哪天离开了恐怕一样的下车,这样你整个企业的口碑会极受影响,甚至在很长时间内也不容易修复。

(北笑,最早一批互联网金融记者,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创始人,参与写作《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蓝皮书》等。个人微信号:yinghuo304075978)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