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al的窘境

在Tidal独家发布新专辑,究竟能为艺人带来多大的作用?Tidal又能否真的因为独家而扩大订阅用户数量呢?现在看来答案已经明了。

Tidal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除了一直动荡不断的高管层,其推崇的“独家内容发布”,现在看来正变得毫无意义。

关于Rihanna发行第八张专辑《ANTI》的传闻一直沸沸扬扬,有传闻称,这张专辑会先在Tidal上进行为期一周的独家推出,之后才会出现在其他平台。这与Adele采取的“窗口”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Tidal想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的流媒体服务带动播放量。

在今年3月底那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上,Tidal强调其专注于特别内容以及其音乐人股东们的独家内容。但是从过去八个月的数据来看,Tidal的独家内容数量比其竞争者Spotify和YouTube要少得多,不仅如此,独家内容发布的效果也很差。

举个例子,Rihanna于四月发行的歌曲“American Oxygen”在Tidal上有一星期的独家发布时间。根据Nielsen Music的数据,在第一周的时间里,这首歌在Tidal上美国地区获得了142000的播放量,在第二周降至了71000的播放量。在歌曲发行的第二周,这首歌在Spotify和YouTube上都各自达到了超过100万的播放量,在美国的另外一个流媒体服务平台上也达到了79000的播放量。在这个期间内,Spotify和YouTube的播放量达到了这首歌总播放量的96.7%。

这个例子证明:没有庞大用户的平台,即使独家,也没有意义,它很难为音乐人带来传播效应,即使你是一位大牌歌手。

不仅仅是Rihanna,Madonna也有类似的结果。

发行于6月18日的歌曲《Bitch Im Madonna》曾在Tidal上有一天的独家时间,但在其发布的第一周,该单曲的总播放量中98%仍然来自Spotify和YouTube,更可怕的是,这个数据中的91%来自于YouTube,这家视频巨头毫无疑问是音乐行业最大的流量来源。

Def Jam公司旗下艺人Lil Durk的首张专辑《Remember My Name》发行于6月7日,并没有在Tidal上独家推出,而是选择同时在所有的平台上发行。在第一周内,Spotify和YouTube的播放量达到了这首歌总播放量的83.9%。

这些数据对Tidal来说已经足够被打击了,但在Apple Music于6月底发行之后,事情又变得更加复杂了。

Spotify和YouTube的市场份额都有“相对下降”。

例如,Drake和Future合作的高居榜首歌曲《What A Time To Be Alive》,在Drake宣布与Apple Music合作之后于9月24日发行。这一次,Spotify和YouTube的播放量达到了这首歌总播放量的46.8%,当然,这也证明了Apple Music的市场份额比Tidal更高。

不过,10月1日,美国嘻哈歌手Fetty Wap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首张专辑,在Spotify和YouTube的播放量达到了这首歌总播放量的74.7%,所以看起来Spotify和YouTube的影响力仍存在,但比起Tidal来,Apple Music依靠音乐人知名度吸引用户的招数还是有用的!

当然,Tidal的市场份额下降有很多原因。最大的原因是Spotify和YouTube都在提供免费的音乐服务,但Tidal没有,当然,Apple Music也没有,问题是Tidal后面是Jay Z等一众大牌艺人,Apple Music背后是赚钱赚到疯狂的巨头苹果啊,背后大树的实力差距太大。

当然,唱片公司和许多艺人很喜欢付费模式。环球音乐主席兼CEO Lucian Grainge曾表示非常支持Tidal的模式,索尼公司主席兼CEOMartin Bandier也曾表示流媒体服务就不该有免费服务。竖琴歌手Joanna Newsom也在抨击Spotify的时候称赞过Tidal的付费模式。

Tidal市场份额下降还有一个原因——用户的数量规模太小:Spotify声称在全球有7500万的活跃用户(2000万的订阅者),YouTube的每月用户数量超过了10亿。与此相比,Tidal在9月底宣布其拥有超过100万的订阅用户,还为此举办了庆祝活动。Apple Music在其免费试用期间达到1100万用户数量之后,宣布获得超过了650万的订阅用户数量。

就Tidal来说,其订阅用户数量一直很难与一流流媒体平台相提并论,即使是才进入市场的Apple Music,它也在短暂的3个月就超过了其订阅人数。

简单来说,Spotify和YouTube这两大巨头正在主导整个流媒体市场,即使是Rihanna这样的大牌歌手,如果缺少了这两大平台的帮助,其歌曲的数据流量必然会有损失,不利于新歌的传播。

除了其没有免费模式这一硬伤之外,Tidal的曲库也是一个大问题。一方面,巨头们手握巨资,有实力可以砸钱谈到更多的“独家内容”。其次,新歌手如果想要推广自己肯定会选择用户基数大的流媒体,比如Spotify或是YouTube,那么喜爱听小众音乐的乐迷们还是会被牢牢套在Spotify上。

再来看Tidal的流量,它如果主要依靠其17名利益相关的音乐人和其他独家内容,那么只有想听这些大牌歌手歌曲的用户才会选择去下载Tidal,可是如果独家对大牌歌手新歌的传播没有什么好处呢?

不过,不少行业内的人对Tidal追求高音质的模式表示欣赏。问题在于,iTunes早已证明一个事实,对于大众来说,音质什么就是个屁!尤其是流媒体平台,打出高音质特征,对于大众用户来说并不具有突出的吸引力。

高管层面来说,在过去的六个月里,先是前CEO Andy Chen被解聘,接着临时CEO Peter Tonstad申请辞职,现在六个月后,11月23日消息显示,Tidal首席投资官Vania Schlogel也决定离开,她是这段时间从Tidal主动离职的高管,尽管她的头衔是首席投资官,但她的作用远大于此,因为她代表着Tidal在市场上的公司形象,她的离职绝对是公司的一大损失。

情况更加严峻的是,YouTube刚刚推出了音乐流媒体订阅服务YouTube Music,此前我们已经报道过这一款音乐流媒体服务,它被媒体评论为一款在音乐流媒体领域将“大杀四方”的品牌。目前YouTube Music给用户提供了一个为期两周的免费试用期,之后,用户要使用全部功能只有通过付费订阅YouTube Red来获得。

Tidal的订阅服务费分为两挡:标准版本为9.99美元/月,高音质的服务订阅费为19.99美元/月。有人分析,对音质的追求是未来的方向,Tidal有可能拥有与一流流媒体竞争的能力。

Tidal在市场上的竞争能持续多久呢? 这个烧钱的游戏已经让很多玩家“出局”,Tidal的结局,也许是像Rdio这样,烧光钱后被一个更大的玩家收购,当然,最好的结局是被高价收购。

又或者,Tidal明年能赶上好时候可以IPO,去公开市场募资。只是,我们也很想知道法国音乐流媒体品牌Deezer什么时候会重启上市流程。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