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公司真的要为BAT打工了吗?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BAT无孔不入。电影行业也随着企业影业、腾讯影业的成立而凑足了三巨头。未来电影公司真的会为BAT打工吗?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BAT似乎变得无孔不入。在继金融、医疗、教育后,BAT又盯上了影视行业。本月11日,腾讯宣布成立企鹅影业,主要发力网络剧、电影投资、艺人经纪三大业务,计划每年参与10-15部影片投资。紧接着,17日,腾讯又成立了腾讯影业,甚至还挖来了万达的副总裁。依托于强大的游戏、文学、动漫等IP资源,腾讯将其三年前提出的“泛娱乐”战略落地。

就如同在其他行业百度、阿里、腾讯三足鼎立,在影视行业,腾讯依旧有百度和阿里两大强劲的对手如影随形。并且,在影视行业,竞争对手比腾讯更是先下手为强。去年7月,百度就成立爱奇艺影业公司。依靠百度优势的宣传资源,打通线上与线下。去年8月爱奇艺与华策影视共同成立华策爱奇艺影视公司。同月,阿里将收购的文化中国改名阿里影业,主要从事电影以及电视剧制作、发行、版权销售业务。今年3月,阿里24亿元入股光线传媒。8月,阿里还成为了华谊兄弟的第二大股东。虽然是零基础,但通过大手笔的入股、收购,阿里也成为电影行业的群雄之一。

一直以来,互联网+传统行业后,该行业总会或大或小的迎来一场变革。进入2015年后,互联网+电影的概念愈发清晰。相对于传统电影公司制片、宣传、发行的主要职能而言,BAT利用自身的互联网特质,不但发挥了传统电影公司的职能,还开展了众筹、电影大数据、在线销售、线上线下互动式宣传等不少花样。博纳影业的老板于冬曾预言,未来影视公司都将为BAT等互联网公司打工。BAT的强势跑入影视行业,似乎这一预判也是情理之中。

不过,BAT的进入真的会颠覆影视行业,电影公司终将沦落为“打工仔”吗?据观察,BAT进入影视行业,玩出来的花样更多是在开发电影衍生品等核心内容之外的空间。而作为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影视内容则无疑成为传统电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至少目前内容制作上,互联网公司依旧无法取代传统的内容创作。无论玩多少花样,只有大导演、大制作、强班底的电影作品或许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正如光线传媒王长田说道:“在整个产业链里,内容才是电影产业的核心。”

相反,不少业内人担忧,拥有雄厚资本的互联网公司的介入,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会加剧电影投资上的投机心理。互联网公司主导的影视作品,或将更多去向能短期盈利、引爆话题的短视频,鲜有能够潜下心来真正的去制作迎战好莱坞的真正意义的大片。由此,造成的直接结果将会是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下降。随着大众对电影品位鉴赏水平的提高,电影的内容无疑将成为最核心的部分,也成为传统电影公司的重要的深耕空间。互联网公司的进入,更大程度上是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推动,而非颠覆。传统电影公司未来要给BAT的打工的论断还为时尚早。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