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 缩招代表了寒冬么?

前几天百度爆出内部邮件停止社招,阿里也要减少社招名额,腾讯还没说话,估计写邮件的人还在酝酿说辞和文体,甚至华为也爆出了裁员上万人的传言(已否认)

前几天百度爆出内部邮件停止社招,阿里也要减少社招名额,腾讯还没说话,估计写邮件的人还在酝酿说辞和文体,甚至华为也爆出了裁员上万人的传言(已否认,说内部正在淘汰不合格的员工,增加性价比更好的人员……跪了,总不会淘汰上万名吧?)。看到江湖大佬们纷纷出手阻止招人,很多热血青年们终于坐不住了,他们跑到微信后台质问,卖桃的和卖锤子的,关于 BAT 缩招这件事你们怎么看?

关于这件事,我觉得二爷说得特别好,这货虽然已经马放南山,键盘入库,封笔达数月之久,但些许文字还是闪耀出一点残存的火花:在互联网分析师眼中,每一朵云飘过都是风起,每一片落叶凋零都是寒冬,当他们心里装着北冰洋时,整个世界都是冷的。我的说法就没有那么婆婆妈妈了,BATH 减招或裁员不是好事么,这样蓬勃发展的创业公司就可以找到更好的人做更大的事情。

插播广告:锤子科技不仅要社招,还要校招,挖谈,翻着跟头招人,我们需要 Web 前端、PHPer、iOSer、产品经理、Android 开发、硬件工程师等,有意者访问 http://jobs.smartisan.com

插播完毕!

我少有关注 BAT 华为的新闻,倒是关注微信的动向多一些,因为用得实在太多了。但是由于这几家公司的体量实在太大,稍有风吹草动,必然会有信息推送到你的手边、眼前,不知道都不行!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这些巨型体量的顶级 IT 公司已经度过了高速成长期,进入了一个缓慢增长的平台期,除非 BAT 能够再次推出类似微信这样充满创见的产品,除非华为能够开发出超越 iOS 和 Android 的操作系统,没有这种划时代的产品出现,很难想象一个度过了高速成长期的企业还会大批量招聘普通岗位的员工,要知道这些公司都是有上万或几万员工的规模啊,他们在构建完那些规模巨大耗资昂贵的基础服务之后,如果没有更好的业务空间,可能要考虑的是机构精简吧。你去问一些大公司的朋友,他们每天耗时最多的工作是什么?他们可能会说是大量的协调会议或决策不了什么的决策会。

不裁员就很好了,缩招根本不是个事。

以前写过一篇「技术人的太阳以西」,我在文中写到:

一个公司在初创期和高速成长期,优秀的技术人员是每个公司的香饽饽,在高速成长期,即使当时你没那么优秀,也能够加入一家伟大(或看起来伟大)的公司。公司在招募你的时候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威逼、利诱、抱大腿、雪地360度跪求,他们对技术人员许以期权,不低于行业水平的工资,伟大(或看起来伟大)的创见,人体工程椅,Macbook,程序员鼓励师,等等。

作为技术人员,在公司的高速成长期内,除了要帮助公司成长,同时要跟随公司一起成长,要保证自己的成长曲线在那段时间内也是一条陡峭的上升曲线,这样你自己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空间,无论是在这里,还是在那里。对于公司来说,到了 BAT 这样的量级,可能更需要的是找到并吸引最优秀的专业人才的加入,以期开辟更多面向未来的市场,打造新的划时代的产品。有什么必要再继续扩招呢?

至于行业的寒冬,我觉得肯定有,就像春去秋来,四季更替,每个阶段投资和需求的热度都有起伏。但是不是真正的寒冬,我不知道。从21世纪初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我没见到过互联网「落叶凋零」的景象,事实上近十几年互联网行业一直呈现出蓬勃发展、昂扬向上的态势。与2001年左右的互联网不同,现在我们积累了足够多优秀的产品、实实在在的用户和海量的数据,即使有泡沫,也很快会水落石出,自然淘汰。

至于投资口袋的缩紧,我觉得是好事啊,VC 们变得谨慎起来,可以让更多的资金流入到看起来更具潜力和创见的创业公司。事实上国内最大的浮躁不都是热钱堆起来的么?有多少人创业是因为想做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呢?我看到大部分适合或不适合创业的人们都纵身跳入创业大潮,他们要么是找不到心仪的工作,要么是想随随便便做个企业然后卖掉先赚一笔钱。昨天的文章「乔布斯:未来不是那么简单」里乔老爷子不是说了么:大多数情况下,为了赚钱而创业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那些被金钱驱动开创公司的人,成功的例子很少。

作为热爱技术和产品的朋友们,在任何阶段,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好做法就是投资自己。无论是在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还是创业公司,做好本质工作的同时,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心智,你会发现更多更好的世界会依次向你打开。没什么可担心的!

作为创业中的人们,如果你们的公司还在正常的运营并充满昂扬的斗志,那么抓住这样的机会,你可以用更小的代价去聘请那些准备去大公司的优秀人才,至少你不用去解释「为什么加入一个创业公司比大公司更有趣」这样无趣的问题,对吧?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 MacTalk。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