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宁:互联网的宿命,生于颠覆,死于优化

生于颠覆,死于优化,活于创新。

今天一个前同事来拜访我,中间谈到外卖,她给我看了几张照片,说你看,这是我最近点的烧烤外卖,都已经做到如此精致了。大概意思是所有食材基本都是包着银箔显得非常干净。我说你会再买么?她说并不会,因为不是很好吃。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熟悉,在差不多一年前我说雕爷牛腩不会成功的时候,很多人颇不以为然,觉得这么互联网创新的东西怎么会不逆袭呢?甚至罗辑思维的罗振宇老师不但在微博上用脏话对我破口大骂,还要在节目里面痛加鞭笞。现在再去看看各大商场雕爷牛腩空空的排位,你就会发现,其实,现实一直很残酷,只是大家更愿意相信那些投机取巧的小花招。争论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

刚刚在微博上看到另一段对话,大概是一个号称追求美感的手机,对一个用户解释了自己的做法。比如为了美感,取消掉了红色小数字的未接来电和未看短信的提示。假如你有未接来电的化,电话图标会横过来,而假如你有未看短信的化,那么类似微信的短信图标,蓝色气泡会在上方,如果你看了,白色气泡就会在上面。大家的评论是,应该把这个产品经理吊死。

其实这些东西,都不是什么很稀奇的东西,只是把互联网公司中的优化思想放到了传统行业中。所以,我大彻大悟发现了互联网的终极宿命,生于颠覆,死于优化。

生于颠覆

尽管颠覆是每个人都挂在嘴上的东西,但实际上,大部分情况下,没人能颠覆什么,大家只是根据自己可怜的那点用户体验,来进行了一些或者是产品,或者是模式的优化。比如说,把菜品做的很好看,很精美,或者操作起来很酷炫之类,但是,问题却总是,并不好吃。这些外在的优化并没有在本质上颠覆什么东西,所以在新鲜消费之后,就会归于平庸。

真正崛起的互联网公司,大部分还是都创造了足够的颠覆性产品或者体验的,不管是老牌的三大门户,还是中牌的BAT,或者是新牌的小米360之类。大概是大家刚开始崛起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包袱,也没什么顾虑,就好像360一下子就把杀毒免费了。我记得淘宝做的时候也是号称三年免费,干掉了易趣。百度和腾讯用各自的方法颠覆了谷歌和其他若干人,这些方法就不细说了。总而言之,因为大家的不要命或者不要脸,就赢得了市场。

当然,穷的时候大家都是光着脚不怕穿鞋的,登堂入室之后,自然开始敝帚自珍,然后就进入了无限的优化之中,换句话说,叫做到极致。

死于优化

如果你去看看各大市场的APP更新内容,实在没啥写的,都会写一句,提升了用户体验。所以用户体验是一直在提升的,只是这在大部分情况下,和用户的想法基本是相反的。所谓优化就是不断的进行小型的改良,最终让产品日趋完美的过程。但目前看,这实际上,是一种战略懒惰。就好像手机电商,大家都知道目前手机电商app的逻辑都是PC端的逻辑延伸,其实并不是移动互联网的惯常逻辑。但是,你说谁敢去自己原创一套交易逻辑么?并没有人,改完之后,万一产品改坏了怎么办?所以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把已经成功的东西改改来适应现在。

所以,优化这个东西,看似蜜糖,实则砒霜。改到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只能靠并购和合并活着了。之前我们经常会看到激动人心的产品,现在我们只能看到激动人心的并购。产品让位于资本运营,这其实也是一种追求安全的表现。所谓追求安全,那就是优化到底了。

其实很多互联网思维项目其实就是优化项目,把一个产品的各个细节都不计成本的优化到最佳,然后看上去似乎有那么一点样子。但最后的结果是,往往忽略了本质的东西,比如餐饮的本质就是好吃啊。这其实很有些像马云评价微信的话“:吓我一跳。”仅此而已。有一个做米粉连锁做的很大的朋友,特意跑到北京来看了伏牛堂,吃完一份之后,就开心的回去了,说的话也是一样的“:吓我一跳。”解释一下则是,他们根本不懂餐饮管理,甚至拖布都放在食客吃饭的地方,而且他们吃的时候,服务员竟然也在旁边吃了起来,所以都不需要去考虑产品的味道已经可以看到未来。

生死创新

颠覆和优化之间,还夹着一百个创新。创新可大可小,大的就是颠覆,小的就是优化,大部分企业是活在创新之中的,所以偶然会有新产品出来小火一把,不过总的来说,这就像人生中的小波澜,虽然当时觉得波澜壮阔,总的看去,其实并不影响结果。

大部分企业的创新都受制于体制,小的公司没有肥料支撑,而大的公司则往往毁于官僚。当企业靠优势项目和惯性前行的时候,每个人都很舒适,而当开始下坡的时候,就好像诺基亚CEO约玛·奥利拉说的,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这种事情我其实无需举例,你放眼四周,比目皆是。最终的反思往往还是回到人治的核心,体制固然可以保证稳定,但魄力领袖才是变革的根本动力。

而大部分时间内,我们还是在创新,发展,收入,成熟,再创新的道路上轮回,一直到优化到没有什么可以继续优化的地步。其实写到这里,就会觉得很绝望,循环往复,莫不如是。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