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改变世界的大会

在这个会议容量早已超标的科技行业,仍有那么一些大会,即使路途遥远需要跨海越洋,哪怕没有任何物质回报反而还得倒贴支出。它们仍然是含金量最高且令人趋之若鹜的全球性活动,同时也的确对得起“改变世界”的评价。

文 | 阑夕

尽管“跑会指南”已在玩笑当中成为北京各大媒体记者的必备之物,不少人恨自己分身乏力不能赶遍一天几十场连续不断的会议活动,这种密集让“改变世界”的呼声也变得稀疏平常起来,工业革命时代的万国博览盛况似有重现天日之机。

然而不可否认之处在于,办会这门生意不仅在投入产出比上超过了正统的广宣方式,同时也承载了某种近乎“造星运动”的期许,为领导搭台唱戏也好,让产品万众瞩目也罢,把人圈进主场画地为牢,经济性及其效果总是最好的。将通稿发到参会者的邮箱,再把出稿链接贴进汇报邮件,也总是一件可以量化成为KPI的标准工作,略显乏善可陈,却也有那么些许支配感聊以慰藉。

只是,剔除车马费和任务指派等因素,在这个会议容量早已超标的科技行业,仍有那么一些大会,即使路途遥远需要跨海越洋,哪怕没有任何物质回报反而还得倒贴支出,就算主办方不会热情而约定俗成的将记者们尊称为“老师”,它们仍然是含金量最高且令人趋之若鹜的全球性活动,同时也的确对得起“改变世界”的评价。

1、苹果的秋季新品发布会

相比面向技术开发者的WWDC,苹果公司一年一度的新品发布会则是左右市场风向标的顶级盛宴,背投式的巨幅幻灯片、文艺范儿的乐队驻场、T恤与牛仔裤的经典组合、甚至是不经意间对竞争对手的调侃及其台下心照不选的哄笑,都已成为业界标配。

就发布会的内容本身而言,随着乔布斯的不幸离世和苹果旗下产品从剧烈创新到保守迭代的演进,近年以来它的光环多有减弱之势。然则神化背后的余威尤烈,比如三星这种劲敌也会发动广告公司盯着每年的这场盛宴而在第一时间推出广告创意攻之下盘,这种牵系行业神经的分量,仍是苹果新品发布会的势能所在。

在2013年匆匆拍就的电影《乔布斯传》遭遇滑铁卢之后,好莱坞终于意识到过多分散苹果公司的经典场景而将剧情还原到乔布斯的私生活里是多么的不智,因为这个传奇性的商业领袖之所以成为一个符号,正是基于他的台前表现而非幕后绯闻。因此,2015年的新版电影《史蒂夫·乔布斯》不仅用气场更强的迈克尔·法斯宾德取代了阿什顿·库彻,而且这部电影全片只有三个场景,每个场景都被安排在苹果新品发布会的后台,分别对应Macintosh、NeXT和iMac三个历史性的阶段。

整个世界都在怀念这个舞台。

2、NASA的重大消息发布会

NASA作为全球唯一一家有能力进行地外勘探和星系航行的机构,在相关主题的资讯方面可谓“垄断”。只是NASA并非商业公司,它的能力边界取决于美国国会的财政拨款,而在公众对于福祉要求日趋高涨的今天,将税款用在探索宇宙这件事情上,显得过于浪漫主义。

这也将NASA逼得在公关这门课程上自学成才。简单来说,就是在宇宙里的任何微不足道的发现,于科学而言的价值都千金难买,只是如若平铺直叙的转化为大众话语,无论如何也很难与娱乐、体育等其他行业争抢头条。而NASA又迫切需要提高关注度,来说服议员通过支持性的提案,挽救日益紧缺的预算。

NASA练就出来的,是“卖关子”和“抖包袱”的互动演出,所谓“卖关子”,是对“重大消息”的预告,提前数日“预约”媒体,同时催化社交网络的话题发酵,而在“抖包袱”时,则顶着极高的受众预期,硬着头皮将其实并不符合人们想象——比如发现外星生命之类——的发现对外扔出。

不过,恐怕也只有NASA的发布会,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忽悠”公众而又将愿者上钩这场游戏屡试不爽的玩下去。毕竟,世界上只有一个NASA,它是人类投往太空的一双眼睛,无论这双眼睛看到了什么,对于人类而言,都是崭新的。

3、SXSW(西南偏南)大会

SXSW的名称源自希区柯克的经典类型电影《西北偏北》。

在诸多标榜“科技与人文的交叉路口”的大会里,SXSW注定是最为匹配的一个。这个坐标位于“孤星之州”德克萨斯州——与硅谷在西海岸的气场似乎没有任何搭调之处——的文化节出现过包括马克·扎克伯格、埃隆·马斯克在内的几乎所有令人耳熟能详的科技大佬的身影,不少更受尊崇的极客代表——比如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士和一手爆出美国政府监听丑闻的爱德华·斯诺登等——更是在这里大放异彩。

SXSW具体是在什么时间与科技行业擦出火花,其实已经很难严格考据,众所周知的是,Twitter的崭露头角,就是在SXSW期间成功将四海北方的用户拉到了同一个场景中,而Foursquare的首度亮相,更是将那一年的SXSW一度变成了自己的产品推介会,到了2015年的SXSW,机器人展区更是与摇滚乐队们争奇斗艳,电影《机械姬》的制作室甚至创造了一个由人工智能控制的帐号,用“约会”考验那些到访SXSW的男性青年……

这种融汇了音乐、艺术、电影和科技的会议精神,让SXSW有了“互联网海啸”的声名,只要能够登上这个舞台,无论是籍籍无名的艺人,还是初创未久的产品,以及那些潜在的充满随机性的亚文化内容——比如2012年的Grumpy Cat(不爽猫)——都有机会一炮而红,如同海啸一样席卷成千上万的用户注意。

有人如此评价SXSW:当极客遇上嬉皮士,怎样都会出戏。

4、腾讯WE大会

“BAT”三巨头里,大概只有工程师文化主导的腾讯会将每年最重要的大会设计得极为彻底的“去腾讯化”,2013年时马化腾还会在WE大会上做开场演讲,而在2014年和即将开幕的2015年WE大会里,演讲嘉宾皆为全球前沿科技领域的代表人物,很难看到有腾讯自家的“广告时刻”。

这种尺度严苛的克制与对世界极限的好奇,造成了历年WE大会一票难求的盛况。以2015年的演讲嘉宾为例,雷德·霍夫曼是LinkedIn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伊藤穰一是麻省理工大学赫赫有名的媒体实验室总监,托尼·普雷斯科特是谢菲尔德大学的认知神经学教授及机器人研究专家,艾利米亚诺·卡基曼在阿根廷致力于打造微型卫星航空技术,何搏飞是北京著名创业公司格灵深瞳的创始人——我下意识的猜测格灵深瞳是不是腾讯投资的,结果竟然也不是……

WE大会的另一看点,是在这席大会上提出的预言屡次成真,比如曾被各个重磅嘉宾预见的为老龄化社会服务的老人助手机器人、装有传感器的智能口罩、刺激盲人舌头使其能够“看到”世界的可穿戴设备、基于动作捕捉系统和VR技术的跑步机等,都在全球各地成为现实,这种与商业趋势不同的预言能力,让WE大会的魅力贯穿科技行业的各个关联产业,医疗健康、生物基因、深度学习、深海探测等产业的资本和从业者,都对WE大会青睐有加。

同样很难揣测是什么原因驱使腾讯自2013年启动WE大会以来就将其级别提到最高地位,但是它给腾讯带来的回报其实也极为丰厚,除了在每年11月成为全球科技媒体最为关注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之外,腾讯“连接一切”的战略也是借WE大会提出的,这或许应了一句谚语:与智慧的头脑相遇,总能产生智慧的火花。

5、Defcon黑客大会

每年夏天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州举办的Defcon黑客大会被誉为是“黑客界的世界杯”,其历史已经超过二十年,虽然饱受争议,却从未有过衰败,迄今仍是世界级黑客们梦寐以求的峰会。

黑客群体的反世俗属性在Defcon黑客大会上被表现得极为充分,比如攻破Defcon黑客大会自己的网络中心也是到访黑客的一项重要娱乐,因此,为了防止被“物理攻陷”,Defcon黑客大会的服务器通常都有专人持械守卫,防止黑客们捣乱使得主办方丢人的情形发生。而在Defcon黑客大会上,关于网络安全的大量问题都由比赛形式暴露出来,这使主动登门者除了黑客们之外,还有不少企业的安全部门负责人和美国政府官员。

Facebook的第51号员工凯瑟琳·罗斯曾著书描述Facebook成立早期她和几名工程师同事前去参加Defcon黑客大会的故事,她惊讶于那些在公司里其貌不扬的青年化身明星受到欢呼喝彩的场面,也震撼于黑客们特立独行的价值观:拒绝权威,自由至上,乐于挑衅,对监管和审查的彻底反对等。

美国政府对Defcon黑客大会的态度也在近十年来有着明显转折,因为相比这群黑客的破坏基因,他们对于互联网技术的推动更为珍贵,尤其是在互联网本质上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安全的全球化时代,尊重黑客且为其保障体面合法的事业机会,其实有利于维护互联网的整体秩序。

事实上,Defcon黑客大会的发起人、知名黑客ID“黑暗切线”的使用者杰夫·莫斯就已经是DHS(美国国土安全部)的高级顾问,后者的网络安全团队招聘,都是由杰夫·莫斯来把关。中国亦有企业和安全专家开始意识到Defcon黑客大会的价值,并在近年开始多次将中国团队送去参加夺旗赛,名次不俗。

以及……

会议的仪式感令许多刚入行的年轻媒体人感到新颖,而已混成“会虫”的老油条记者则精通如何像KTV里的年轻姑娘串台一样编排自己的跑会节奏沾润车马薄礼,在注意力经济尤为重要的今日,辨别会议的品质仍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

好了不说了,我去跑会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