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为何收购《南华早报》,马云想的可能跟你不一样

阿里又动手了。

快讯,今晚消息,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11日在香港宣布,集团与南华早报集团达成协议,收购《南华早报》以及南华早报集团旗下的其他媒体资产。

阿里收购南华早报,互联网巨头+优质传统媒体或将成潮流

虽然此前坊间曾有传闻,但阿里巴巴集团今天宣布收购南华早报的消息公布,仍然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传统媒体普遍陷入困境的当下,传统媒体已经是不少人眼中的夕阳产业,那么阿里巴巴为什么要选择收购南华早报?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在公开信里的回答是:我们不这么看。

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对传媒界来说,至少能够带来三个启示:第一、在陷入低迷之后,优质传统媒体作为社会稀缺品,将迎来价值重估;第二、互联网巨头正在取代传统产业巨头成为传媒界主角,这是新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第三、传统媒体自身实现转型已经被证明缺乏可行性,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和资金优势或将帮助传统媒体追上数字时代潮流。

也许可以预计,随着国内互联网公司各自展开全球化战略,类似的媒体收购将来还会出现。

阿里巴巴为何收购南华早报

近年来,传统媒体衰落迅速,在资本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蔡崇信却说“我们不这么看”,那么阿里对传统媒体究竟怎么看?

在蔡崇信的公开信中,我们可以发现,阿里巴巴十分看好优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力量的融合。“

在我们看来,《南华早报》在所在地区拥有标志性的地位,多年以来,其新闻报道都以高质量和可信度享誉国际。但就像很多纸媒一样,在新闻报道和发行的剧烈变化过程中,《南华早报》遭遇了挑战。但这种变化恰好落在了阿里巴巴的擅长范围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相信,两家公司能很好的互补。”

首先来看看阿里巴巴究竟收购了南华早报哪些资产。

公开的收购信息显示,阿里收购的是南华早报所有媒体资产:

1.报纸:纸质《南华早报》《星期日南华早报》

2.数字平台:SCMP.COM  

3.杂志:  男士时尚杂志《Elle Man》《Esquire》, 女士时尚杂志《Elle》《Hapers’ Bazaar》《Cosmopolitan》,奢侈品杂志《The Peak》(均为外刊授权的香港版)

4.教育和招聘相关的出版物:如招聘报纸《Classified Post》及其在线平台

5.合约印刷和出版业务

6.广告、会议和营销业务

包括户外广告业务(但不包括香港利顿大道外的一个大广告牌)

7.《南华早报》相关的知识产权:包括“SCMP”“South China Morining Post”以及“南华早报”及其相关版权、商标、软件源代码和版权

8.《南华早报》拥有的一定运营资金。

众所周知,《南华早报》是1903年11月6日创刊于香港的英文报纸,内容覆盖中港两地以至全亚洲,其报道具权威性,且独立中肯,在业内享负盛名。 过去百年来,南华早报一直是香港、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具公信力的报刊之一。

《南华早报》和星期日出版的《星期日南华早报》是香港销量最高的英语报纸。二战后,汇丰银行成为《南华早报》最大股东,1971年11月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早于2000年借壳惠泰国际上市的香港成报近30年)。1987年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将《南华早报》私有化,1990年重新上市(00583,HK)。1993年10月马来西亚富商郭鹤年及其家族持有的嘉里传媒有限公司(KerryGroupLtd.)买下《南华早报》控股权。1997年末,郭鹤年儿子郭孔演成为该报主席。

公开资料显示,以郭鹤年为首的郭氏家族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香港等5个国家和地区对丰益国际、马国际船务(3816.KU)、南华早报集团(SCMP)、香格里拉等10多家上市公司中拥有控股权或投资,合计持有市值近1500亿港元。

提起南华早报,内地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该报此前对斯诺登的独家专访。前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雇员和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美籍技术承包人斯诺登在2013年6月自己30岁生日的时候爆出“棱镜”计划,在逃亡香港期间,《南华早报》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媒体优势,拿到了对斯诺登的独家采访,并利用网站和微博等新媒体渠道快速扩散,令内地更多民众开始关注到SCMP。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如果选择收购一家拥有全球影响力和公信力、能够沟通东西方信息和文化的媒体,南华早报是最好的选择。

阿里巴巴能给南华早报带来什么

传统富豪郭鹤年及其家族退出,新兴互联网集团阿里巴巴接手,这笔交易发生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显得顺理成章。

传媒业正处于大变局的时期,世界主要媒体集团已经全面转型,数字化基本完成,但在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升级和渠道分发方面,传统媒体缺乏资源、技术和平台,而这正是互联网巨头公司的优势所在。

以南华早报为例,该报通过网站付费订阅的方式提供在线咨询服务,订户人数仅有数万名,注册用户也不到100万。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玩法确实已经过时了,如今的新媒体普遍以影响力和流量盈利,而一些传统媒体还在死守付费订阅的老路。

从公布的消息中可以发现,阿里巴巴在收购南华早报之后,第一步就是要拆除付费墙,帮助后者向互联网转型。阿里巴巴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移动端三方面都有自身优势,能够令南华早报这家百年报纸在数字时代再度起飞,提高效率,建立移动分发能力,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获取读者。因此,蔡崇信在公开信中说:“我们看到了一个完美的机会,能够把《南华早报》的深厚传统和我们的科技技术结合,创造一个属于数字科技时代的新闻业未来。”

对于低迷的传统媒体行业来说,也许将会从南华早报即将发生的变化中获得启发。

有一种声音认为,阿里巴巴在收购南华早报之后,必定会干涉后者的编辑权。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国际上,独立编辑权是一种传统共识,涉及媒体价值最核心公信力和影响力,资方不会去轻易挑战。

南华早报作为一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英文报纸,独立编辑权是基础,这一点牢不可破。阿里也不可能掷下重金收购后再将其毁掉,这是常识即可判断的道理。

根据蔡崇信的表态,未来阿里在帮助南华早报数字化转型之外,还将投资于采编力量,让内容生产的根基继续强化。通俗地讲,应该就是编辑预算会提高、编辑记者人手会充实、人员待遇会提升,不变的是报纸的价值观——坚持质量、诚信、可靠。“日常的编辑决定将会由编辑们在新闻编辑室里做出,而不是在董事会里。”

所以说,坚持独立编辑权是个无需讨论的问题。事实上,编辑权独立更有利于客观、真实、平衡地报道。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因此在国际传媒舞台上,也需要一个熟悉东西方的国际性主流媒体来作为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拥有独立编辑权、能够采纳多方观点、秉持新闻专业传统的南华早报才有可以担当这一角色。

《华盛顿邮报》超越《纽约时报》预示未来传媒业潮流

阿里巴巴能否帮助南华早报在数字时代转型?对照此前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的案例,可以说,胜算很大。

2015年10月,出现了一个传统媒体转型的历史性结点:根据业界广为引用的网络流量统计研究机构 comScore 披露的最新数据,2015年10月华盛顿邮报的多平台独立访问者数量以6690万对6580万超越纽约时报。著名科技媒体网站 Digiday 的记者乔登·范林斯基(Jordan Valinsky)称其为“一个意义重大的里程碑”。

种种迹象显示,这种超越势在必行。

2013年8月,华盛顿邮报以2.5亿美元卖给贝索斯个人,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是美国报业的悲剧。但是随着贝索斯对华盛顿邮报的转型推动,后者访问量开始大幅增长,从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独立访问量惊人地增长了59%。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是美国传统媒体转型的两种不同的样本。以水门事件为标志,两家报纸共创了美国报业的一个黄金时期,但在进入数字时代之后,两家报纸都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纽约时报是美国目前唯一的一张由家族控制的主流报纸,在数字转型过程中已经表现得足够出色,但仍是从传统的运营方式中寻求突破。比如,屡屡动用裁员、减支的方式美化财务数字,推出的新闻机器人也并非治本的办法。

现在看来,反倒是《华盛顿邮报》重获新生。杰夫·贝佐斯完全无视账本,让编辑记者不用担心失业,乐观情绪开始在内部传播。

在具体的改造上,《华盛顿邮报》所做的其实也很简单:1、加大对采编力量的投入;2、注重技术;3、认清这是一个分发的时代。

邮报的员工曾经说:“如果我们建立一个坐标系,以文章质量和高科技为两个坐标轴。那我们可以是那些成为该坐标系右上角象限的人。”

贝索斯当初在解释收购初衷时称,他是想借助互联网挽救逐渐消亡的传统报业。很显然,他已经做到了。

对比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之后的计划可以发现,转型的方法不存在秘密,即资金投入+文章质量+高科技,但满足这些条件的互联网巨头和优质媒体数量不多。

阿里巴巴此次收购,在国内互联网界和传媒界开创了一个先例,未来,互联网巨头+优质传统媒体的模式或将成为潮流,重构传媒生态,令新闻业进入数字时代,让足够优秀的传统媒体告别尴尬和焦虑,实现新闻传统和价值的双重回归。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