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里收购《南华早报》,你应该知道的5件事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11日在香港宣布,集团与南华早报集团达成协议,收购《南华早报》以及南华早报集团旗下的其他媒体资产。作为今年传媒圈的最大牌重磅事件,下面的这些事情或许是你应该知道的。

1、传统业务衰落  南早2015盈利剧降37%

与大部分纸媒尴尬的类似,《南华早报》作为香港地区最大的英文报纸,传统业务的盈利能力伴随着行业的衰弱而降低。根据《南华早报》集团2015年半年报显示,集团2015年上半年营收为5.49亿港元,同比下降8%,经调整的经营盈利为4400万元,同比下降37%。此外,报纸业务的营收下降8%,其中的广告业务更是下滑12%,杂志出版收益同比下降13%。但值得注意的是,《南华早报》的网络业务却表现强势,较去年上升50%。

从2014年的年报也可以看出,南早的网络业务在2014年就表现突出。每月平均造访人次达到400万,读者三分之一来自香港及中国内地,三分之一来自北美洲及欧盟,还有三分之一来自亚太其他地区。

尽管网络业务持续表现抢眼,但仍然难已阻止集团整体营收的下滑。《南华早报》此次选择“委身”阿里巴巴,既有现实经济利益的考量,也有更深层次的考量。

2、南早收入麾下  阿里生态圈更加完整

自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1993年将多数持股卖给马来西亚的亿万富翁郭鹤年(Robert Kuok)以来,《南华早报》的控股股东一直没有变更。所以,阿里收购《南华早报》无异于是中国乃至世界媒体圈的一个重磅炸弹。

但是,这次收购也并不是阿里初涉媒体交易市场。早在2012年,阿里巴巴就战略入股社交媒体陌陌,2013年收购新浪微博18%的股权。2014年阿里巴巴的媒体收购更是驶入了快车道,连续收购文化中国、华数传媒、优酷土豆。在2014年9月于纽交所上市后,阿里出手更为阔绰,收购速度也上了一个台阶。

目前,阿里的旌旗插遍中国媒体。在华东,华数传媒、阿里影业、淘宝内容开放平台、第一财经等收购回来的媒体机构拱卫着阿里腹地;在华北,新浪微博、光线传媒、无界新闻、36氪、虎嗅等十余家知名媒体植根中国的文化心脏;在华中,封面传媒的成立开启川渝之地的文化个性化定制之旅;在华南,南华早报的收购将一举填补这一区域的布局空白;在海外——Tango与Snapchat早已成为阿里征战海外文化传媒市场的前哨。再加上阿里影业、华谊兄弟与阿里有资本关系的综合媒体,可以说,阿里媒体生态,除了电视与传统广播外,已接近完整。

3、互补效应  或创造传统媒体转型新模式

《南华早报》内容有相当的竞争力,也有相对完整的数字化媒体平台。但整体上,仍侧重传统纸媒分发,只能覆盖有限区域。它虽有全球化视野,但缺乏真正触达全球的分发能力。阿里的互联网技术资源和在移动端入口的巨大能力,则可以为《南华早报》转型和国际化进程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宣布收购消息后,阿里巴巴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发表了致《南华早报》读者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收购《南华早报》,阿里看到了很好的商业前景,并且将提供额外资源培养优质的采编团队。依靠阿里巴巴的数字技术优势,帮助《南华早报》的内容更广泛传播,让这家媒体获得全球性的读者。《南华早报》将继续聚焦中国,为全球读者带来深刻、全面、独到的新闻和分析。

南华早报集团CEO胡以晨则表示:“阿里巴巴集团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专长已经得到证明。这家公司有出色的能力,利用科技更有效的创造内容,并且触达全球。我们欢迎阿里巴巴在南华早报的采编和运营中投入更多资源,这将让《南华早报》更加强大。”

二者的互补效应离不开阿里的产业升级。它正在从IT走向DT,大数据资源、云+端的服务都是非常核心的资源。就像与第一财经合作一样,阿里未来不排除通过《南早》建立面向国际的大数据营销平台。

无论如何,这一收购案,确实具有高度的互补效应。如果运营成熟,双方有可能为全球传统媒体的转型创造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

《华盛顿邮报》的例子也表明,通过投资联姻,互联网技术和传统媒体优质采编力量的结合对于媒体的转型发展有巨大的作用。

贝索斯接手《华盛顿邮报》近两年后,《华盛顿邮报》在保持显赫声望的同时,其内容、技术和营销都取得显著进步,今年10月《华盛顿邮报》月度访问人数达到6690万人,比去年同比增长59%,首次超越《纽约时报》。

4、数字转型  阿里未来会拆掉南早付费墙

在致《南华早报》读者的一封信中,蔡崇信表示:“《南华早报》独特的地方在于,她用英语专注于报导中国。任何一个希望了解中国——这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人都会关注这样的报导。我们的理想是,通过阿里在数码时代的优势,让更多人能方便地读到《南华早报》的内容,进一步扩大《南华早报》在全球的读者群。”

作为数字转型的第一步,蔡崇信透露,阿里巴巴集团将在一定时间和准备之后,完全免费开放《南华早报》的网络付费内容,让读者在网上和移动端随时随地免费获得新闻。他说:“付费墙太不方便了。即便人们愿意付钱,也会觉得不方便……为什么不让来自世界各地,用移动应用或用手机的人,都更容易获取内容呢?这是我们的理念,一个非常互联网公司式的理念。因为我们相信,用户不应该为服务或内容付钱。最终要付钱的应该是希望接触到这些用户的广告商。“

10月30日,默多克旗下的太阳报宣布拆除付费墙;11月5日,美国报业巨头论坛报业则宣布全面建立付费墙。两种截然相反的举措反映了传统媒体正在努力尝鲜的付费墙商业模式在艰难中迂曲徘徊。建立付费墙的前提是要有独家优质的高端内容,而社交分享则是解决付费墙模式的一种过渡良方。阿里现在已经确定了拆除付费墙的想法,但能否通过社交媒体和移动端的优势,来使拆除付费墙变得更有收益,目前还需要打个问号。

5、采编立场仍独立   舆论控制不现实

对于阿里巴巴在传媒领域的纵横捭阖,訾议之声从未平息。

在《南华早报》收购案传言出现伊始,就有观点认为,随着阿里巴巴的入主,《南华早报》的独立性和采编会受到影响。

新加坡《联合早报》就撰文表达了这种担忧。他们质疑,为了确保能够在中国市场中的地位,阿里巴巴是否能够做到让《南华早报》保持自由的言论和独立的立场?

蔡崇信则在公开信中专门回应了这样的质疑,“有些人暗示,阿里巴巴的收购会影《南华早报》的编辑独立性。这种批评本身就带有偏见。仿佛报纸的拥有者一定是拥护某种观点,而那些持相反意见都是‘不适当’的。”

对于外界担心的采编立场问题,他补充道:“日常的编辑决定将会由编辑们在新闻编辑室里做出,而不是在董事会里。”

由于媒体在中国常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平台,很多人都还站在另一角度审视这一收购案。收购传闻传出时,已经有人评论,这是当局通过阿里进行统战。这种观点很有卖点,但并不符合现实。在香港这样的自由社会,直接渲染这种立场,一定会引来很多批判。最近两年,内地与香港之间观念博弈很激烈,民族共同体意识甚至都被一小撮人撕裂。故意刺激某个群体或地区这种“作死”行为,相信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都是不会做的。

来源:和讯网、夸克点评、百度新闻、idonews、中国日报、蓝媒汇、野马财经等

整合:邵琦  韩雨辰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