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委屈诉冤:难道你以为不上市是我们愿意的吗?

独角兽企业选择持续融资并且不上市的理由:1)市场驱动;2)消费者苛刻的需求;3)创始人失去控股权。而Uber迟迟不上市却是因为:1)一级市场资金充足;2)政府政策变更支持它在一级市场更久;3)创始人

亿欧网曾于2015年12月7日报道过Salesforce创始人Marc Benoiff以独角兽已经发展如此迅速却还是只顾融资而死也不肯上市为由,宣布不再投资任何独角兽企业;面对此情此景,一家叫Nutanix独角兽企业CEO Dheeraj Pandey跳出来为独角兽诉冤。Nutanix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虚拟化数据中心平台,主要提供企业级的数据中心基础建设解决方案;目前共经历5轮融资达约3.12亿美元,估值超过20亿美元。

市场驱动这一切

Pandey认为如今独角兽发展如此迅速并不是初创企业创始者故意营造出来的,而恰恰是市场在驱动这一切。Pandey承认Benoiff的私企迟早应该上市的观点,但他指出相比1990那个时代(注:Salesforce就在1999年成立),市场的成熟足以让这些初创企业处于高速发展的步调中,比如科技的进步和更好的市场营销工具。当年甲骨文公司(Oracle)需要花12年、微软需要14年才能赚5亿美元,现在的独角兽企业仅需6-7年就能达成。

消费者才是刽子手

独角兽持续不断的融资需求其实是一个愈加可怕而不可收拾的循环。由于消费者永远渴望最新最伟大的事物出现,他们希望科技变更能够每2-3年就能发生,这导致初创企业根本没有时间花10年时间来建立收益体系,否则就会被淘汰。初创企业不得不一直融资。

为了融资发展R&D、销售、市场营销和招聘,初创企业只能从风投那边获得资金;这正是循环中最可怕的一环:为了融资从而更迅速运营,在公司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时候,初创企业不得不用大部分股权从投资者处换取资金

失去了股权的创始人如履薄冰

如果初创企业过早上市,创始人必须面对公司若运营不好自己就要被解雇的风险。Pandey表示如果创始人拥有少于10%的公司股权,维持自己控制权的唯一方法就是尽可能久地待在一级市场里。而事实上,当初创企业上市时这些创始人仅拥有6%-8%的公司股权。Pandey透露在如今时代的创始人当中,也许仅有2到3个人保持了投资平衡,更多的人并不像比尔盖茨、Larry Ellison(甲骨文公司CEO)或Marc Benioff那样拥有很多的公司股份。

如果创始人拥有25%到30%的公司股份,即时公司上市时他依然占有很多控制权,这也意味着即时公司要花很久时间运营变现,创始人也依然可以任性,用自己的方法来打造自己的公司而不用担心会被解雇或被别人替代掉。

亿欧网了解到,Benioff目前拥有Salesforce里约3700万股票,差不多是6%的股份,远比Salesforce上市时他占有的股份多得多。而法人股东则拥有的更多,比如FMR LLC现在占了14%的公司股份。

独角兽选择停留一级市场而非上市,对他们来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在上市前就能证明自己的商业模式、获取更多的用户和创造五脏俱全的公司和企业文化。另外,不上市也代表了他们不用受所谓的表决控制权的影响

Uber霸气说明:我们就是不上市

与上文作为独角兽企业CEO的Pandey的委屈哀怨不同的是,Uber近期霸气表明:最近没有计划上市。Uber如今估值625亿美元,而当年也只有Facebook做到这一点。亿欧网了解到,Facebook于2012年5月18日上市属于“被迫上市”,而Uber资产与Facebook相似却底气这么足,主要有3点原因:1)时代已经变更,一级市场里的资本相比2001年足够多,Uber不需要通过上市来谋求最后一笔大资金;不过这一点也许不适用所有公司。Uber不一样,它未来广阔的市场前景(有望占据中国和印度市场)和持续的增长度使得愿意投资它的投资机构依然很多。2)政府政策的变更支持初创企业在一级市场里待的更久;当年规定资产超过1000万美元和500个股东的私有企业必须遵循一些上市企业该遵循的法规,而2012年4月起,这一门槛提高,只要资产1000万美元的私有企业股东数不超过2000,就不用遵循那些规则。另外,这些股东里不包括那些持有员工限制股份的人。3)严格控制Uber股票走向,把握控股权。Uber对自身股票把控非常严格,已持有股份的股东很难轻易把自己的股票转让出去,即使交易成功,也必须通过Uber自身渠道,并价格远低于市价。另外,Uber CEO Travis Kalanick从未出售过自己的股票,说明其拥有相当的控股权。

结语

很明显,大多数初创企业黏在一级市场并非和Uber情况一样,反而是因为它们失去了控股权,很容易受投资者或股东控制公司发展走向。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不上市不仅导致资本寒冬愈加严重,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比如泡沫时代的到来。而相比失去控股权,后者也许是广大创始人更需要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毕竟当资本愈加紧缩,泡沫时代终于到来的时候,亡羊补牢已无补于事。

本文作者黄莺,亿欧网专栏作者;微信:CautionHY(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