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无人车,习大大在百度展台多逗留了三倍时间

乌镇观察:“技术信仰者”李彦宏

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大佬云集,各有各的范儿,比如马云忧国忧民范儿,马化腾是低调务实范儿,而百度李彦宏则继续表现出浓郁的技术范儿,其实,掌舵久了,大佬们的一言一行,都跟他们的公司业务形象画像异常匹配,百度在几大公司里,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技术范儿,这是褒奖,也是实话。

在乌镇,有两件与百度相关的新闻增强了百度与李彦宏的技术范儿特色:李彦宏的主题演讲以及被刷屏的无人车。

习近平在百度公司展台的逗留时间比原计划长了三倍

无人车的爆火是因为习大大的参观。12月16日,习近平参观百度展台,李彦宏自任解说员,向习近平介绍了无人车和百度翻译,百度翻译还好,无人车在之前报道中百度已经研发了不短时间,这次算是最隆重的一次公开露面。

据说,在经过长时间闭门研发后,百度无人驾驶车终于于本月上旬在国内首次实现城市、环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况下的全自动驾驶,开创了三个中国之“最”——测试路况最复杂、自动驾驶动作最全面、环境理解精度最高。随后,百度公司宣布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聚焦技术研发、生态建设与产业落地,加快研发普通城市道路的无人驾驶技术,计划三年商用化,五年实现量产。

在百度展台现场,通过大屏幕演示,李彦宏向习大大讲解了百度无人驾驶车的技术储备、路测实况、行业突破等内容......习大大在展厅停留超过十分钟,饶有兴趣地观察着面前这辆前不久成功路测的无人驾驶车,并发起一连串专业提问,技术的自主研发程度如何、时速能达到多少、成本怎么样、什么时候能实现大规模商用……据澎湃新闻报道,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习近平在百度公司展台的逗留时间比原计划长了三倍。

习大大的提问非常专业,在网上,人们的讨论就低端的多,主要是围绕法律问题:无人车怎么保证交通安全,万一出了事故怎么办,交通法规该怎样调整?机器如果脱离人类控制去犯罪怎么办百度要不要负责?

第二天,在主题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内互联网企业领袖参加发布会并接受记者提问,李彦宏被记者包围,提问最多的也是这类问题,比如有记者就问李彦宏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命运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李彦宏以农业社会以来机器也曾取代人类很多体力劳动为例进行回答,他说:“人类农业化社会开始之后人类肢体的进化确实趋于停止,但是人的身体在健康成长,而且寿命越来越长。”李彦宏认为,简单、重复的劳动被机器所替代可以让人类向更高层次的脑力劳动发展,“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大好事”。

百度在乌镇推出无人驾驶汽车,显示的不但是高科技,其中还有“互联网+”的成分,这是互联网大会展台的一大特色,大家都在推与“互联网+”相关的技术、产品,体现了“互联网+”的跨界融合。

百度在无人汽车上,体现的其实是它的人工智能技术,这项技术的研究,对百度来说,是建立在百度的本业搜索之上,由搜索而人机对话,由人机对话而人工智能,继而无人汽车,路径大概是这样的。

从这方面看,百度确实是体现了中国互联网企业中最酷的技术范儿。

谈人工智能新机遇:要用技术为人类造福

李彦宏的技术范儿是真技术范儿不是假技术范儿。一则是他本身就是技术出身,是技术高手,而且成功也来自于技术研发;二则是他有极强烈的“技术改变世界”的想法。在月初的时候,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李彦宏与柳传志有一场对话,当时主持人就问两位最初有没有技术改变世界的想法,柳传志说当年就想怎么生存了,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而李彦宏则直截了当的回答当初就是带着这个想法回国的。这是两代企业家的不同,也反映了百度和联想两家公司的不同。

这次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李彦宏再次演讲的方式声明了他对技术的看法。

在演讲中,李彦宏谈到了大数据给医疗带来的机会,他提出,中医发展了几千年,有些是对的,有些是错的,用大数据的方法则可以对中医进行证明或者证伪。

随后,李彦宏以无人驾驶车为例,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人们生活的巨大空间,他说,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成本的下降,人工智能迎来了新机遇。李彦宏认为,人工智能有很多创新空间,不仅是无人驾驶汽车,人工智能未来对整个社会各方面影响深远。“如果说过去的几百年工业化改变了人类,那么它主要的改变是代替了绝大多数的体力劳动,那么未来人工智能会更加深刻的改变人类,它会代替绝大多数的简单、重复性的脑力劳动。”

演讲最后,李彦宏称自己为“技术信仰者”,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人工智能只是技术创新当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作为百度、作为我个人,我们还是相信技术,我们是技术的信仰者,我们觉得技术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可以为人类造福。”

以下为李彦宏在互联网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的演讲实录: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想谈一下互联网和技术的关系。

大家知道百度成立将近16年的时间了,我们过去这十几年当中主要的精力都花在技术的投入上,应该说百度也是技术创新的一个最大受益者。在PC互联网时代,所有的网页都是用同样的一个标准,就是用HTML的语言;所有的传输也是用同一个标准,HTTP的协议。所以对于我们这样的公司来说,我们只要聚焦技术、甚至只要聚焦一项技术——搜索技术,就可以索引全球所有的信息,让人们很方便地找到、获得他要找的信息或者是内容。

于是过去的十几年间,我们最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了技术创新上。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新的情况出现了,什么情况呢?整个移动互联网不再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生态系统。移动互联网出现了多个生态系统,比如苹果iOS是一个生态系统、安卓是一个生态系统、腾讯微信是一个生态系统、Facebook是一个生态系统、阿里是一个生态系统,出现了各种各样独立的生态系统。仅仅靠单一的搜索技术已经不能够很方便的索引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更何况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网上有的东西不仅仅是内容和信息,更多地出现了服务。所以在大约两年前,我们也提出了百度不仅要“连接人和信息”,也要“连接人和服务”。当然,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是很困难的。因为没有标准的格式和标准的协议,所以我们需要想其他的办法。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机会,比如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得手机上一些其他的装置,比如照相机和麦克风可以收集更多的输入形式。所以,人们对信息、内容和服务的需求不仅可以用文字来表达,也可以用语音、甚至图像来表达。大家现在看到百度很多的APP都是支持语音的。9月份我们推出的“度秘”是完全可以用自然语言、用语音的方式进行交互;最近推出的百度新闻APP是可以直接支持语音把新闻读出来的,这样的朗读和你平时在广播里听到的新闻是很不一样的。广播是一对多,对所有的人听到的是一样的声音,而对于互联网来说,计算机把它读出来是只读给你一个人的,你看到的新闻就是给你一个人看的,是完全个性化的。这是一些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会。

当然,机会远不止此。由于过去十几年的积累,我们看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有很多很多新的机会出现了。这些机会有些可能在一般人的心目当中和互联网没有太大的关系,比如大数据,我觉得大数据和医疗健康有很多可以结合的方面。我举一个例子,我最近在网上看到安徽有一位老先生,90岁了,身体还非常健康,耳聪目明,还能够写作。他有一个长寿的秘方,是说他每天要自己在家按摩两个小时,早上起床之后按摩一个小时,晚上睡觉之前再按摩一个小时。这是他的长寿秘方,可是还有其他人也是这么做吗?我们不知道。简单的一、两个人零星的体验并不能够说明它是一个规律,但是我们如果用大数据的方式、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全国几千个、几万个类似的人做了类似的事情,将他们进行分类、分析,如果真的是绝大多数人都因此而变得更加健康了,那这就变成了一个规律性的事情。

我最近比较关注中医,看到各个中医学院、医院都是在试图和西医做同样的事情——就是人们已经生病了之后去治病。但是更多的中医理论其实是在讲养生的方法,他们经常讲《黄帝内经》等等。但是《黄帝内经》是几千年的东西了,几千年里它有没有发展?这里的中医理论哪些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我们可以用大数据的方法来进行证实或者证伪。所以这里有很多可以用技术的方法来实现的东西。

当然中医只是其中一个领域,现在基因测序的成本越来越低,一个人的全基因测下来只需要1000美元。而大多数的疾病都是因为基因和后天的环境导致的,那么什么样的基因导致什么样的疾病?大数据也可以帮忙。

当然这些扯的有点远,大家可能更关注的是百度的无人车,为什么是百度?为什么我们去做无人车?其实三五年前我们在人工智能上进行大规模投入的时候,并不知道今天会有无人车这样一个应用,当时只是觉得人工智能现在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因为计算成本不断的下降、计算能力不断的在上升,过去计算机科学家觉得不可做的事情,现在我们认为可做了。过去所谓的“不可做”是因为做起来太贵了、太慢了,所以人们就说“这是不可能的”,今天这些都不是问题了。

昨天在给习主席展示无人车的时候,我提到一方面它上面有一个激光雷达,像人的眼睛一样能够看得见;另一方面后备厢里面有一个电脑,它像人的脑子一样可以控制这个车怎么去走。这套东西完全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它已经不像车,更像电脑。我们原来认为电脑的形式就是在桌面上放的一个台式机,后来发现其实你手里拿的手机也是一个电脑,再过三五年,其实你开的车已经不你在开了,它是自动开的,这也是一个带轮子的电脑。

这些都是在技术上可以有很多的创新空间的,不仅仅是无人驾驶汽车,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未来对整个社会的生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都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如果说过去的几百年工业化改变了人类,那么它主要的改变是代替了绝大多数的体力劳动,未来人工智能会更加深刻的改变人类,它会代替绝大多数的简单、重复性的脑力劳动。

这是我们看到的人工智能的潜力,而人工智能只是技术创新当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所以无论是百度还是我个人,我们都相信技术,我们是技术的信仰者,我们觉得技术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可以为人类造福。

谢谢!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