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之后还有医疗猛药,谁是中国版GE?

海信真正可怕的并不是彩电和白电技术,而是背后不为人知的医疗,或将成为海信未来重要的盈利点之一。目标是成为中国版的GE、西门子,未来十年将医疗产业发展成为集团支柱性产业,海信有能力做到吗?

【蓝科技】/闻澜

如果竞争对手只盯住海信电视,那就大错特错了。

海信真正可怕的并不是彩电和白电技术,而是背后不为人知的医疗,或将成为海信未来重要的盈利点之一。目标是成为中国版的GE、西门子,未来十年将医疗产业发展成为集团支柱性产业,海信有能力做到吗?

2015年12月29日,海信精准医疗技术在北京向媒体透露,借助海信计算机手术系统、外科智能显示系统两款世界级产品的发布,宣布正式进入医疗领域B2B业务。这两个系统已经跻身世界一流,光环效应,已经对中国医疗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杀入医疗领域,海信几年前已释放出信号。2013年12月,有报道称,通常需耗时7小时以上的高风险肝脏复杂巨大肿瘤切除手术,在海信计算机手术系统(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海信CAS”)的协助下,仅用3小时就顺利完成,出血量仅为30毫升,这将成为“精准模拟手术系统”进入手术室实现医用的经典案例。

这是海信的成功案例之一。多年前悄悄布局医疗领域,潜心于研究的海信,开始在医疗行业内小有斩获。海信计算机手术系统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癌病灶与器官管道系统的相互关系, 精确计算器官和病变体积,从而确定最佳手术切除线路。目前在全国二十多家著名三甲医院使用,挽救了近千例疑难肝胆胰手术的患者。

海信想得到的不仅仅是赞美和技术上的专利权。在“健康中国”概念的背后,中国医疗领域的商业版图,是一个10万亿级规模的市场。这是海信想要得到的。

海信的医疗梦

在医疗领域,比别人快一步。海信的梦想是医疗技术在未来将成为其支柱产业之一。或许十年后,代表海信的两张名片是家电和医疗。

2014年,在海信45周年庆典大会上,掌门人周厚健表态海信将进入医疗电子行业,彼时拥有32人的专家研发团队,已勾勒出明确的战略目标和规划。

站在国家战略背后,切入医疗电子,海信是有底气的。国家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发展的医疗器械产业领域主要包括:数字化诊疗设备、高端医学影像产品、医用生物材料方面,这是打造“健康中国”的核心。有足够能力支持医疗健康产业的海信,希望用时间和技术战胜自己。

市场预计,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医疗健康产业有望突破10万亿市场规模。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愿错过这场医疗盛宴。

有时,轻装上阵反而能创造历史。之前从未涉足医疗电子领域的海信,用技术赌明天。不是告别一个时代,而是把西门子、GE当成样本,试图用新技术在医疗领域创造一个新的历史。

并非是一场赌局。以技术派著称的海信,在医疗电子信息领域很快召集了一批技术高手,正在开启一个属于海信的医疗电子时代。这是一场没有阵痛的升级。不用挥别过去,而是技术再造,用智能化和信息化攻占一个新的堡垒。

多次的研究和试验,海信用一款世界首创的医疗产品交出了答卷:国内首创,世界唯一产品的海信外科智能显示系统(Hisense Surgical Intelligent Display system ,简称SID),在业内获得高度认同。

获得医疗行业的权威认同,这款产品的问世不是在营销的喧嚣与浮躁下渲染出来的。SID是一款集专业医用高清大屏显示,医学影像三维模型手势识别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医学智能显示系统。SID系统不仅可以展示符合dicom part14标准的医学影像,还可以展示经过不同Gamma曲线校准的医学图像和视频;同时SID内置医学影像浏览系统,可以将医学影像和对应的三维图像进行对比展示,医生可以手势控制翻页和旋转放大缩小等操作。

简单地说,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术中手势控制三维显示系统,可识别医生手臂动作,无须再通过医生助手的帮忙对系统进行操作,保证操作环境无菌无污染。

这只是一款产品的成功,还无法预言海信在医疗电子领域的行业优势。不过,海信的目标是能站在医疗行业的国际舞台,不为取悦别人,而是用技术征服别人,在医疗领域写下海信的名字。

海信医疗外企样本

家电企业进入医疗领域,虽然中国还未有太多成功的样本,但在国际上,美国GE、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日本松下和韩国三星,都已成功跻身并成为医疗领域的佼佼者。

海信和上述企业有很多相似之处。全球最大的通用电气公司(GE)几乎无人不知,这家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服务性公司,从飞机发动机、发电设备到金融服务,从医疗造影、电视节目到塑料等,凡是涉足的每一个行业,几乎都成为翘楚。

以电气产品起家,之后在医疗领域发力的GE,迅速成为全球最大、最炙手可热的医疗设计务服务供应商。

在中国为例,GE医疗集团从1979年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于1986年在北京成立了第一个办事处。随后,GE在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期并进行了大量投资。

对GE来说,在中国的投资既能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又能给全球提供服务。2009年5月,GE在全球启动“健康创想”战略,承诺在六年内投资60亿美元用于改善公众健康,通过创新科技降低医疗成本、增加医疗机会、提高医疗质量。该战略与中国医改和“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高度契合。

值得关注的是,日韩家电企业对医疗领域的投资研发,远远早于中国,而且在国际市场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成绩。

例如,2012年松下在北美市推出一款42寸的医疗显示器产品。据悉,松下TH-42LRH50U产品的推出,为医院和其他一些医疗机构提供了更多更专业的选择。

早在 2010年,三星集团就誓言将在未来 10年 斥资 200 亿美元,用于发光二极管、医药器材、生物制药、电动车电池以及太阳能板五项 “新增长” 领域的研发。其中在医疗设备领域,三星计划在 2020年 之前能成为该领域世界级的行业老大。

2013年三星收购了美国的医疗图像公司 NeuroLogica,这是三星在医疗设备领域的又一重要动作。

这些企业的举动刺激了海信,挺进医疗的霸气一览无余。如果说GE抓住了中国“十二五”带来的机会,那么“十三五”规划,中国企业则会当仁不让,海信开始用技术和健康产业赛跑。

“海信在显示技术上的深厚积淀催生出了医疗电子业务。领先业界的技术实力加上消费电子产业链规模优势,让海信一进入医疗电子行业就跻身第一军团。”海信医疗公司副总经理高川说。

医疗红利,已经成为外资企业的重要利润来源。据悉,GE、飞利浦等电子巨头的医疗板块都已经占到了总营收的10%以上。

按海信集团2014年的营收估算,若是医疗占总营收的10%,意味着每年海信将会增加至少100亿的收入。和GE、西门子医疗相比,或许还不算多,但于海信意义重大,对其未来进入医疗领域蓝海起到了标秆意义。在电视上,海信眼中的样本只有三星;在企业整体布局上,可参考的目标是GE、西门子、松下。

在医疗领域,海信的路径和早期GE、西门子基本相同。西门子、GE和飞利浦在医疗领域已经深耕多年,虽然同为电子企业,但是西门子、GE和飞利浦三大外资公司分食了中国高端医疗器械超过七成的市场份额。从整个市场格局来说,目前高端市场方面,进口占比超过80%,国产仅15%的份额;中低端方面,国产占了1/2强的份额。

从消费电子强者到横跨B2C和B2B两大板块的巨头,海信所谋者大。B2B探索技术前沿,为B2C业务积累技术优势;B2C做大规模优化产业链,同时加码品牌价值,又反过来为B2B蓄势。两者的协同让企业有了更大的腾挪空间和发展后力。可以说从今天起,海信为中国消费电子打开了一条新的发展路线。

本文原创于蓝科技(www.lankeji.com)

微信公众账号(chinalankeji)新浪微博(@中国蓝科技)转载请注明出处蓝科技。

商务合作、投稿邮箱:403546203@qq.com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