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产品总监|3500万用户背后的产品迭代秘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和起点学院共同打造的在线讲座「起点学院公开课」邀请到了有道云笔记产品总监王鹏东做客为大家分享有道内部独家产品迭代秘籍。

10月29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和起点学院共同打造的在线讲座「起点学院公开课」邀请到了有道云笔记产品总监@王鹏东做客现场为大家分享有道内部独家产品迭代秘籍。

嘉宾介绍:

王鹏东,有道云笔记产品总监。2010年加入网易,曾负责有道词典手机版产品设计和管理;现全面负责有道云笔记移动端、PC端、Web产品团队管理。目前有道云笔记国内用户超过3500玩,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以下为分享正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团队@Coco和@半个 整理:

我是2010年加入网易有道的,从有道云笔记的一开始,就做笔记这个产品,到现在做了有五年的时间。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从最开始做到现在笔记3500万用户的一些心得,通过今天我们最新的版本来讲一下优势案例以及一些中间的思考过程。

今天主要讲的就是产品迭代的事情,会分三个地方去讲:第一是为什么会迭代;第二个是如何进行迭代的;第三我们会给一个具体的案例,讲我们是怎么去进行这个事情的。

为什么会迭代?

第一个就是时间,因为每个人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要把想法实现就必须去做一些取舍,到底需要满足一些什么样的场景。

比如:我们有一个想法,你愿意花一个月时间还是花一周时间去把它验证出来,还是花上一年或两年的时间去验证?

因为时间有限,所以大家都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我们为了验证我们的方向,我们会去做迭代。在我们整个工作中资源始终是有限的,我们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迭代,在这些人力能够完成的时间之内做一些事情。

另外一个就是竞争,如果竞争对手比你更早做出来,相对来说他们会有先发的优势。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去驱使着你去做迭代,在其中获得一些验证,然后具有先发优势(这里为大家延伸一下,有两本书,《启示录》和《精益创业》如果你对产品经理很感兴趣,不妨可以读一下了解)。

在工作中并不是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一个产品中,所以产品经理是需要对产品进行负责的,在这里我有一个自己延伸出来的概念“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功能做到什么程度,也是从一些最小化可行产品关联,如果非要有一个描述,我建议要去满足对用户碰到的问题能解决到什么程度。

如何进行迭代的

我们整个团队包括研发、测试、市场运营等等,各环节是比较齐全的(大家可能发现我没有提交互设计师,其实在我们团队,交互设计师其实是产品经理自己担任的)。在整个研发周期中,我们会选择迭代内容,这个内容其实是我们通过各种标准;例如需求收集和分析、优先级判断等等,然后进入迭代过程。整个流程有需求确定,需求设定,然后做需求评审,然后需求聚合开发的讲解,之后进行开发、测试、上线。

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知道或使用云笔记,但我还是讲一下我们中间一些迭代的原因吧。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希望免费,第二有一些基础功能,加上一些特色功能。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希望能够帮大家尽可能方便快速记录,因为作为笔记它必须具备这些基础功能。比如可以录音、可以拍照等。其实在中间我们也走了许多弯路,为用户提供了许多种记录方式,比如拍照笔记、录音笔记。我们发现每个功能都有人去使用,有的是百分之十,有的是百分之五。用户在文字笔记的比例是活跃用户的30%多,所以我们在想怎样才能为用户提高更好的服务。

我们对许多功能进行了优化,例如在电脑客户端提高整个顺畅程度。然后去在个人笔记这一块做了许多事情。在这一板块大家使用的基本上还是比较顺畅。然后我们想我们的用户很多使用是在工作中间,工作学习是离不开团队协作的,因此我们去考虑我们记录和管理资料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然后我们就推出了云协作。

云笔记是对个人资料的管理,云协作是对团队资料管理。这个就是我们去年11月做的一些调整,包括用户使用场景的一些拓展。

总结一下:

在做产品之前要理清楚要为用户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他们的使用场景是什么样的,要针对这些去设计你的功能。

产品的使用人群到底有多少?

痛点的严重性。

我们做产品不能仅仅只从功能出发,要考虑整个使用场景是什么样子的。例如云笔记,在使用中需要去记忆、分享这些都是属于关键路径;如果这个功能属于关键路径,即使使用的人数不多,但是它和另外一个不是关键路径的功能相比,却会有更高的优先级。

案例分析

我们发现在4.6版本以前,在云协作上线一年的时间,我们会看团队去怎样使用云协作的,包括大家是怎样进行资料存储的。

在整个云协作中间,所有试着上传的文档基本上以office和pdf为主;另外这些office文档类型是(word, excel,ppt)以9:6:1进行分布的;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用户上传是新建笔记的十倍以上,修改文档和修改笔记的比例大概是两倍以上。

我们再来看一下用户在使用office的习惯,这是两万多个用户的调研结果。我们先看左边的,左边是一个整体的资料概括的,70%的人使用office是做阅读和轻量级的编辑(修改字号等)有29%的人从来不编辑,他只是用来看文档。

右边是一个更详细的数据,分word,excel,ppt的使用情况。

Word里面62%的人只用来查看文档,只有9%的人会做复杂的

Excel使用的人多一些是因为会拿来制作表格,所以复杂编辑会多一些,它达到了18%

PPT呢,有10%人从来没有编辑过,不知道这个数据和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环境是不是一致的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office有一些比较简单的查看和编辑需求的,它的市场占有率是非常高的。复杂编辑其实只占一小部分。

从这里想说一下我们的想法是什么:

之前笔记以记录为主,大家使用起来会非常方便;它满足了大家平时一些简单的记录需求,我们就不需要打开word这么复杂的东西,打开笔记就足够了;记事本的功能又不够,因为它是纯文本的,这样的情况下本身就会有用户的一个空间去做这个事情。但是我们又发现:有部分场景大家的使用是存在障碍的:

平时大家在word上改文件,可能是修改完后相互传阅;

大家每个人都写一点东西,最后排版合起来,这可能是大家在合作中遇见的情况,这个中间就会有不断的来回交集

office整个安装也是比较大的,现在大约有1G;另外office本身是一个供用户去查看编辑office工具的这么一个软件,他其实不去管理你的工作

在这个中间我们发现其实我们的工作是离不开office,它所带来的一些痛点目前我们还是必须要去承受的。这个过程中间你周边的环境还是和以前一个样子的,所以我们做了一些事情能让你使用office的时候更顺手顺心。

第一块我们能够直接让你在笔记里存储文档,文本可以直接预览,完全不需要查看office就可以看见office里的内容;而且这个过程会很快,这里解决的第一个痛点就是查看office文件变得快捷省事了。

以前如果只是office的话你的管理需要交给文件管理器或者是其他的应用。像平常如果大家有一些文件可能只会通过QQ或邮件互传,版本可能会乱掉;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供分享,分享出去的所有的文件版本永远是最新的;以及在本地改,一刷新永远是最新的;包括云笔记上也是一样。

整个移动端也是支持各种office文档,不需要离开这样的整个产品就可以看见office的内容。

我们希望能够帮助用户快速的记录,我们不希望产品发展以后把这个特性丢掉了,像网盘一样进来后只能去看。在整个迭代过程中间,我们会去考虑怎么保持产品的特性,所以用户会发现云笔记的首页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变化,首页右下角仍然是大家一点就能去记笔记,不过当你需要看整个文件架构的时候你还可以去找到它,但是核心仍然是能让你能够快速的去记笔记。

我们支持了多级目录以后,会出现一个情况:大家以前的一个使用习惯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变化。以前打开软件会马上看见所有的内容,现在为了让大家能够延续这个良好的使用习惯,我们特别在最新的版本里增加了一个东西叫最新文档,在这里面你依旧能够看见最新修改的文章。我们希望产品的进一步覆盖增加让整个产品体验下降。

可以看一下我们的整个思路:

第一块是将云笔记在用户的使用中将办公效率提升;目前来说我们整个出发点是怎样提升你的办公效率。

第二块,我们通过云协作,能让你与你的团队之间提升办公效率。我们希望企业能够借助这一工具能够提升企业的办公效率。

云协作推出以前我们内测了八个月,中间经历了好几次版本的推翻重来,最终才出现这么一个产品。

目前我们的思路就是能够通过笔记和云协作能够让你个人和团队的效率都有提升,因为只有效率提升了你才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另外我们的观点是你用工具的目的不是纯粹的使用笔记,还是说通过一个工具的使用能够让你更加专注于事情的本身。任何一个工具的产生不是为了如何将工具运用到最好上面,而是把事情做到最好。

不管是我讲还是其他人来讲的所有经验只是供大家参考,那么其实在自己的工作中到底需要怎样去工作其实是需要自己进行总结和实践的,因为别人踩过的坑,别人走过的路不代表是你所走过的,所有的经验如果没有亲身体会,其实不代表你能正真掌握它,也不代表你在工作中能正真遇到它。

以下是小伙伴们现场提问的一些问题:

Q1:如何进行数据分析?比如最开始如何能够判断自己的需求,哪些是大众的需求哪些是小众的需求?

在做某个产品之前肯定会有预判的。就以笔记做一个例子:在做这个产品之前我的第一版本要不要手机端,会有一个初步的预判,因为第一个版本如果没有做手机版大家也是可以接受的。做了手机端之后使用的一个数据也会有一个相应的判断。

如何去判断呢?

第一块会和同类功能的参考,比如去创建笔记,我们会有文字的、图片的、拍照的、录音的。如果你做文字的,那其他功能的使用会比较低的,因为这一点是因为用户在记文字时的一个常态行为,因为录音不适合去说话也可能没有这样一个习惯。这是第一点:你会有一个东西去做参考,这是数据在最开始规划的时候。

第二块是当这个产品上线以后去怎么分析?通常我们会去看在整个使用情况中活跃用户的使用比例,这很大程度上代表这个功能和你预期的是不是一样的?它到底是多么大众,又或是多么小众。什么是大众需求什么是小众需求。这一块我理解是你要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发生的场景概率会有多大?都是什么类型的用户,平时是怎么去使用的,这里面会有一些比较理性的方法。

举个例子:用户画像其实是找出一堆的用户来通过一些方法来筛选,去询问他们的日常使用情况来构建用户画像。这样你大概就能知道某个功能对应到用户画像中使用的比例是怎么样的。当然还包括一些其他的渠道,比如通过访谈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和行为,通过问卷去获得一个定量的数据,通过用户反馈去获得更直接的信息,或是你自己对产品的理解和通过对周边的一些访谈,包括一些行业里的数据和报告都能获得一些信息。

Q2:你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发现的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其实是有很多个来源;最常见和最初始的来源是你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有这个问题的存在才会有相应的需求,也会有各种周边问题的延伸。例如滴滴打车就是来源于打车难,然后就出现了滴滴打车这个软件,接着延伸出专车等功能。

Q3:如何判断需求的真伪

这个问题其实不是特别好回答,“真需求”这个定义本身就没有特别明确的定义。如果你的需求和你的产品发展方向是一致的,而且确实是帮用户解决了问题,那这个问题至少对你来说是真的需求。如果说这个需求和你的产品发展方向不是特别一致,但又确实满足了用户,这算是对用户的真需求,但不算对这个产品的真需求。

举个例子:我们在第一产品上线的时候,我们思考不会有太多的用户需要加密功能,于是我们是就没有做任何的的加密功能;上线以后就收到了一堆的反馈,要求提供加密服务;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特别的敏锐,只有到整个产品上线以后才发现了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需求收集的一个路径;很多的时候用户反馈并不是你用户需求收集的唯一途径。

我们接着这个问题,这个例子中用户的需求是什么?那就是安全需求。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实有很多,大家提出的方法也很多。比如说加上一个密码,解决的方法也很多;比如说我可以给每个文件都加一个key,也可以给每个文档都加密;但最终采取的方案是什么?我们就去分析用户的本质需求其实是不希望别人看到我的内容;至于是什么方法能够解决这一个问题,其实用户并不在意。于是我们最终提供的方案是给用户进去之后有一个类似iPhone的四位数密码,这个功能上线以后,相应的反馈降低了90%以上。

Q4:产品埋点是所有功能都需要去埋吗?还是统计点击量和使用人数?

这个问题可以去看一下第三方统计工具他们在做什么,这里面你会发现有一些行业里面通用的统计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能够概括你的产品需要关注什么数据。

值得说明的是,你关注的内容必须是对你有价值的。

Q5:产品经理需要哪些特质?

每个公司都有不一样的要求。像我们公司更关注基本的逻辑能力;这在校招中表现的更明显一些。因为产品经理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指点江山,很多时候我们做事都特别战战兢兢,会怎样把这个产品做好,要用怎样的数据判断我们做的好坏,到底怎样一个逻辑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怎样降低事情犯错的概率?然后可能满足一个用户的需求,这里面是需要逻辑的,所以我们更侧重这方面。

其次我们会看他对市场的关注情况;你所想到的东西市场上都会有,当你正真想去实施你的想法的时候,你会找到许多志同道合的人,所以我们会希望产品经理能够关注一些行业动态,充满好奇心。

最后我们还需要你有一些产品的基本概念:产品的基本流程,产品工作包含了什么,你的每一项工作大体上是做什么事情?还希望你能有一定的产品设计能力。我想这也是大部分公司都会关注的点。

本次分享PPT下载:

链接: http://pan.baidu.com/s/1qWoZCK0

密码: qntq

关于【起点公开课】

《起点公开课》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创办的访谈栏目,原名“开讲啦"。本栏目邀请互联网资深人士,就互联网关注的热门话题进行深度探讨;以话题为中心,结合嘉宾的亲身经历,分享产品、运营、技术、交互设计、创业等经验;让参与者与业内资深达人近距离交流,深度沟通,快速成长。

自2013年6月以来,已成功邀请好产品创始人@苏杰、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兼CTO@快刀青衣、蝉游记创始人@纯银、内推网联合创始人@黄小亮、worktile创始人兼CEO@王涛、节操精选创始人@陈桦、养车点点创始人兼CEO@费岸、瀑布IM的创始人兼CEO@赵戈戈、百度高级产品经理@小哥、新浪产品经理@郑几块、互动大师创始人兼CEO@孟智平、BearyChat创始人兼CEO@李蠡、三只松鼠广告负责人@舍予哥、快码众包创始人兼CEO@朱雄业等30多位业内达人做客现场,分享产品、运营、创业等各类干货,受到了业内的高度好评。

本文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团队@COCO 整理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