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互联网大脑计划重点探索方向

本章将重点介绍互联网大脑计划可以推进的12个重点研究方向。这些方向包括了对互联网的未来,人工智能的未来和脑科学的未来判断。

本文标题全称“12个互联网大脑计划重点探索方向,互联网、人工智能、脑科学深度交叉研究”

前言:本文是互联网大脑计划启动建议的第六篇,互联网大脑计划是在新世纪新的科技背景下,将互联网、人工智能与脑科学领域进行交叉研究,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脑计划”,其特点可以总结为:““三个支点,两个目标,一个基础“。本章将重点介绍互联网大脑计划可以推进的12个重点研究方向。这些方向包括了对互联网的未来,人工智能的未来和脑科学的未来判断

以下列出的是实施互联网大脑计划建议的研究方向,相信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脑科学的进一步交叉研究,更多研究方向和科研问题将会有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提出。

1. 探讨通过对互联网基础结构和应用的研究,提炼出特征,为大脑深入研究,解决神经科学诸多难题提供突破点.与还原论方向的分子神经生物学、细胞神经生物学、系统神经生物学、行为神经生物学、发育神经生物学、比较神经生物学进行结合,从两个方向同时对大脑进行科学攻关,解决困然科学界的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脑研究困境。

2008年开始,中国相关研究者提出根据互联网特征提出的大脑中至少存在13个典型的应类互联网应用,如SNS,搜索引擎,路由,IP等,这其中关于大脑中类社交网络属性,类路由属性,类搜索引擎特征已经由不同科学家发表论文进行了研究。

2009年科学院彭庚,刘锋,刘颖等研究人员在科学院大学进行了人脑存在类搜索引擎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发表在2010年5月科学院星火栏目和2012年《互联网进化论》一书中

2010年8月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家拉里·斯旺森和理查德·汤普森在《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论文用互联网路由机制解释老鼠大脑的信号如何绕过破坏区域到达目标区域;

2015年2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瑞士巴塞尔大学研究人员在自然发表论文公布他们的研究结果:脑中的神经元放电就像一个社交网络,每个神经元都与其他许多神经元建立连接,但最强的连接只存在于少数最相似的神经元之间。

互联网大脑计划还需要不断跟踪互联网最新进展,提炼其中带有基础性的特征属性,作为研究脑科学的新参考依据。从而不断对脑科学、神经科学的前沿进展。

2. 探讨在超级计算机上实现吸取互联网特征和特性的模拟人脑模型-“类互联网脑模型”。

随着技术的发展,大脑先后被形容为电报通信网和电话交换系统。现在则是轮到用计算机来形容大脑。虽然“计算机般的大脑”还只是个比喻,但是有一群科学家试图将这个比喻颠倒过来。他们希望与其将大脑看作计算机,还不如让计算机表现得更像大脑。他们相信,人们最终不仅能对大脑的工作机制有更深的了解,还能构造出更好的计算机。这部分科学家被称为神经拟态学科学家。

目前包括蓝脑计划,欧洲大脑计划 (HBP),试图用计算机芯片构建一个大脑的拟象。当前神经系统科学家对大脑的认知空缺主要在大,中等尺度脑解剖。单个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的工作模式大体上已被掌握,大脑中每个可见的脑叶和神经节的作用也已探明,但是脑叶和神经节中的神经元如何组织依旧是个谜。然而正是神经元的组织方式决定了大脑的思考方式——同时也很可能是意识的存在方式。由于之前没人知道大脑实际上到底是如何工作,这些科学家只能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用堆砌的神经元芯片通过组合试图填补神经系统科学家对这一器官认知的空白。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无论是蓝脑计划还是HBP受到众多科学家越来越多的质疑。

互联网的诞生使得构建“仿真大脑“有了大中尺度的类脑构造参考模型。互联网大脑计划可以探讨如何将互联网中的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地址编码系统等特征与传统神经拟态学已有的工作进行结合,将可以使得建立真正的“类互联网脑模型”成为可能。

3.探讨通过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社交网络的研究,为揭开人类意识,梦境,情绪的产生和表现形式提供重要突破依据。

例如目前从互联网所包含的应用看,能够产生类似人类情绪的部分主要发生在社交网络中,社交网络不但连接了互联网用户。更连接了这些用户在文字,图片和视频中表达的情绪,当这种情绪通过关系链产生传播和共振时,互联网大脑的情绪就具备了研究基础。大部分时间里,社交网络中发生着千万种的情绪释放,虽然可能局部有激烈的情绪节点爆发,但如果此时没有哪一个情绪能占到主导位置,那么从大尺度看,整个互联网大脑可以认为是处于平静情绪状态。但发生重要事件引发社交网络某种情绪集中爆发时,互联网大脑就会表现出显著的情绪,例如乔布斯去世的趋势引发的悲痛情绪,中国奥运会获得第一名引发的高兴情绪,关于雾霾报道引发的担心情绪。虽然这些是互联网大脑的心理学表现,但能否对人类大脑的情绪和意识的产生和波动提供研究灵感。

第二个方面:互联网的感知信息有三个来源,第一是人们通过社交网络发布的即时信息,第二是在各专业网站,维基百科由专业人士输入的专业类信息。第三个来自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传来的物理世界物的信息,也就是互联网感觉神经系统输入的信息。这三方信息被搜索引擎为代表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系统进行二次加工,从而形成未来互联网大脑感知、记忆,学习的基础。这一互联网现象能否为揭开人类大脑的感知,记忆和学习提供帮助。

第三个方面,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与传统虚拟现实不同,这一全新时期不再是虚拟图像与现实场景的叠加(AR),也不是看到眼前巨幕展现出来的三维立体画面(VR)。它开始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得更加紧密,以庞大的数据量为基础,让人工智能服务于虚拟现实技术,使人们在其中获得真实感和交互感,让人类大脑产生错觉,将视觉、听觉、嗅觉、运动等神经感觉与互联网梦境系统相互作用,在清醒的状态下产生梦境感(Real dream),互联网虚拟现实的发展能否为研究人类大脑中产生梦境的机制的表现形式提供重要线索。

4. 探讨基于神经学的研究成果,将互联网硬件结构,软件系统,数据与信息,商业应用有机的整合起来,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更为完善互联网大脑的架构体系。

这一架构体系能不能在冯诺依曼架构外产生新的网络架构体系。同时不断沿着神经学路径预测互联网可能产生的新功能和新架构和新商业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这些预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5.探讨将互联网大脑架构体系与人工智能进行结合的问题

通过对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互联网感觉神经系统,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互联网自主神经系统,互联网神经反射弧的机制研究,系统和全面研究互联网智能发展机制和水平。除了深度学习等算法外,寻找更多类大脑运行机制,将其转变成互联网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从而从宏观上不断提高互联网的智能水平。

6. 探讨通过互联网大脑架构体系,为建立新的世界互联网治理架构提供理论支持。

在全球国家尚未实现完全统一的当下,还存在不同文化,制度,民族,宗教特征的不同国家体制,如何区分出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设定国际监管规则,共同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监管。在保证互联网信息流动和共享的同时,维护不同国家的信息主权。

7. 探讨利用互联网大脑架构体系,对互联网条件下的国防建设进行理论研究。

帮助军事部门按照互联网大脑架构体系,形成用于军事指挥系统的军用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按照神经反射弧对军事反应进行规划。通过这些工作使得我国国防能够在未来高科技对抗中获得前沿理论支持。总体看西方军事部门还没有对互联网大脑结构与军事在网络环境下如何结合做更深入的研究。因此加快互联网大脑计划在这方面的研究对中国军事会起到重要作用。

8. 探讨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脑科学交叉研究,对政府管理互联网提供理论决策依据

一方面在互联网的哪些关键节点通过神经学架构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加强监管力度。另一方面根据互联网会形成中枢神经的趋势,不断垄断化的互联网巨头如何应对和监管,也可以作为互联网大脑计划的一个子课题。

9.探讨通过互联网大脑的智商研究,形成互联网人工智能系统发展水平的世界指标评测体系

本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兴起,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深度学习等机器学习算法在互联网领域的广泛应用,基于互联网的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互联网新的热点。随着谷歌,百度,微软,Facebook,苹果,IBM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加大投入,众多人工智能科技企业不断兴起,在这种情况,根据2014年提出互联网智商,标准智能模型基础上,建立世界范围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系统发展水平的世界指标评测体系,互联网条件下的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提供可选择的方向。

10.探讨互联网、人工智能、脑科学交叉研究中,互联网的进化问题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关系问题。

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达尔文进化论是人类科学史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并不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高级,达尔文把生物进化过程设想成一棵不断地生长、分支的大树,现存的所有生物都位于这棵树的某个小分支的顶端,很难说哪一种更高级,在同时存在的生物种类之间作高低级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进化没有预定的方向,进化树不存在一个以人类为顶端的主干,人类只是进化树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分支。

从互联网的发展看,人类通过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自身的进化也得到加速。向着更大的知识库(互联网知识库),更强的智慧能力(互联网群体智慧+不断提高的互联网人工智能水平),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与互联网连接的飞行器,传感器,向海洋,太空深处),人类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物种的高度和水平,特别互联网虚拟大脑的形成。这些现象表明在不违反达尔文进化论在起点和过程的原理基础上,对于生命进化有无方向的问题,通过互联网与脑科学交叉研究可以提出新的设想,对达尔文进化论在生物进化未来的判断上进行修正,至于这一修改是否成立,需要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发表和讨论。

11.探讨互联网向类脑结构进化,以及大脑中进化出类互联网结构过程中“看不见的手”的问题。“看不见的手”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命题。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人人为自己,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

40多年来人类从不同的方向在互联网领域进行创新,并没有统一的规划将互联网建造成什么结构,在四十年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互联网正在向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同时神经学科学家也正在发现在人类大脑中,至少在数万年前已经进化出具有现代互联网特征的脑结构和脑功能。  

“看不见的手”像幽灵一样盘踞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时隐时现,如果说社会学、经济学还只是模糊的看到这只手的影子,那么互联网与脑科学的研究有可能第一次把“这只看不见的手”逼到科学的解剖刀下。如何解剖它,需要互联网大脑计划参与者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相信这个秘密的解开将会给人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2. 探讨互联网、人工智能、脑科学的交叉研究与“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论的关系问题

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第一次向世界传递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两年多来,习近平多次谈到“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互联网向与大脑架构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并形成互联网大脑架构的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表现,人类通过互联网大脑这个新世纪新型工具实现信息,知识,智慧的无边界流动,不同种族,国家,文化的人民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的碰撞,融合。人类共同接受互联网大脑中提供的智能服务,通过不断发育和成熟的互联网大脑共同感知世界,改造世界,共同解决来自自然,社会,虚拟空间的问题和挑战。这些现象与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深入和广泛的关联,互联网大脑计划可以开展专项探讨,探究互联网与脑科学交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问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为丰富的科学理论支持和技术实现路径。

附录:关于互联网大脑计划

2015年11月9日建议启动的“互联网大脑计划”提议从“三个支点,两个目标,一个基础“作为中国大脑计划的方向和基础,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大脑计划。

三个支点是:以互联网,人工智能,脑科学三个领域作为支点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从而形成21世纪中国原创的重要科学成果;

两个目标是:1)通过脑科学预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

2)利用互联网作为研究大脑的参照系,建立以互联网架构为参考的人脑模型,从而为揭开神经学科学难题建立一条新的科学路径;

一个基础是:以形成中国原创的互联网神经学学科作为未来脑计划的基础。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