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一明:IT时代,有必要恢复“笔谈”的传统

20世纪前,有学识的人们不仅懂得汉文,而且还能用汉文进行学术交流。今天,整个东亚地区精通英文的人不少,但却无法进行有深度的交流。

亚洲各国的专家们有时会在国际会议上碰面,笔者经常在这种场合目睹这样的怪现象:政府官员、教授或者企业家们碰面时,总是尴尬地握握手,用生硬的英语相互寒暄几句就草草结束了交谈,相互离得远远的坐在角落里。

邀请这些专家们需要花费大量的差旅费和住宿费,虽然专家们有很多知识和经验要和大家分享,但因为语言障碍却难以相互沟通。虽然政府和各个组织花费了大量金钱组织这样的会议,但并没有几个专家在会议过程中认识其他同行。有时候会议方准备了盛大的宴会,但专家们在宴会上很少达成今后的合作共识,也很少真正去了解其他同行的想法和知识。

如果参加会议的亚洲各国代表没有时间限制,可以畅所欲言的话,一定可以互相学到很多东西。例如,他们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行政措施,拿到本国来推广。企业家们也可以互相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

不过,这些有深度的交流是不可能在酒桌上进行的,毕竟那不是简短的自我介绍。

我们需要创造新的环境,让这种深度交谈成为可能。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取特别的措施。例如,我们把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们分成小组,先让他们参加各种活动,热热身,并相互了解对方。但遗憾的是,许多人认为东方国家所谓的“热热身”多半是要喝酒。其实不然。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爬山、烧烤,或者唱歌,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在未来,人们没有必要通过面对面交流这种方式来交流思想。虽然面对面交流的确可以增进人际关系,但未来的线上交流,特别是抱有正式目的的网络聊天,会成为最佳的沟通方式。

与实际见面相比,和素未谋面的人们在网上交流时反倒能让许多人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

为了实现网上的书信交流,我们必须打造一种可以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的在线讨论机制。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在线交流方式都十分肤浅,因此获得的成效也十分有限。但如果我们采取一些措施,帮助人们认识到网络聊天的重要性的话,它的作用将会大大提高。

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相比,18世纪的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反倒能进行更有深度的交流,这是对现代技术的极大讽刺。当时的人们在外交场合主要采用“笔谈”的方式,也就是用中国的汉文进行交流。除了外交领域之外,当时的社会、哲学、文学等领域的重要问题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交流的,而且往往能找到某些问题的解决办法。

20世纪前,有学识的人们不仅懂得汉文,而且还能用汉文进行学术交流。今天,整个东亚地区精通英文的人不少,但却无法进行有深度的交流。

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在线交流机制,方便中美日韩等国的重要人士在网上严肃认真地交流意见。通过高质量的翻译工作,各国人士就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也就说是,当中日韩的专家们针对特定主体在网上展开交流时,各方发布的帖子可以在几分钟内被在线服务翻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发布在相应专家的网页上。

这样一来,虽然每个人都还是在使用自己的语言,但网络上却同时有三种以上的语言在互相交流,这种机制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更多的人。

有了这样的网络聊天机制,中美日韩等国的专家才能不断交流,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这种“非同步”学术会议可以召开一星期以上,会议进程还可以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持续向公众公开。

这种方法的另一大好处是实际的决策者也可以参加讨论。通常在参加外交活动的人当中,最多的不是在政界有威望的人,而是那些英语好的人。因此非同步学术会议就成为了那些主流政治家们积极参与政策讨论的平台。

当非同步学会会议获取高人气后,中美日韩等国的决策者们就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在网络上不断交流,从长远来看,这是各方开展更深层次合作的开端。

通过恢复东亚的“笔谈”传统,我们可以把现有的信息技术变成一种有效机制,方便我们随时讨论当下发生的各种问题,并由此开辟学术交流和外交对话的崭新渠道。

文章 贝一明/插图 金琪道/翻译 王洋

<wangyang@asiatoday.co.kr>

【关于韩国今日亚洲,关于作者贝一明】

【怎样联系韩国今日亚洲】

“年轻的力量-韩国今日亚洲”,今日亚洲(AsiaToday)一直致力于成为集报纸、网络、广播、移动终端、出版等服务于一身,提供实时动态信息服务的多源、多通路的全球化综合日刊。

中文网:http://cn.asiatoday.co.kr/

韩文网:http://www.asiatoday.co.kr/

英文网:http://en.asiatoday.co.kr/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asiatodayko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