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邻24全记录(2)推荐者也没看完

“以前我不理解什么叫艺术,但我现在有一个理解,艺术不是画,也不是美学,其实艺术是一种状态。如果人进入一种状态的时候,好像今天我们在聊天,那个人摄影,那个人开车,如果你能让自己进入一种从容的状态就是艺

(题图:不负责任的推荐者李玉峰)

书目:《本真性的伦理》

主题:杂酱面

时间:2014年4月19日

嘉宾:李玉峰、@邱小石、@杨早、许蓓玲、曾剑飞、@沉醉寒冬、@讷言敏行的猪、@蕴伽、@淑婵想、刘强、刘玥、@水长东东

@邱小石:我读一段这本书里最容易读懂的几句话,因为大家都说读不懂嘛。我挑了其中几句话,也是延续工具理性来说的,他说“社会生活的强有力的机制沿着这个方向压迫着我们,一个经理尽管有自己的取向,也可能被市场条件逼着采纳他感到是破坏性的最大化策略;一个官僚尽管有个人的见解,也可能被他工作时依据的规则逼着做他知道违反人性和善意的决定。”这个特别容易懂,换句话来讲,我们每个人在社会性的属性里面,其实都在寻找着本真。去年我参加独立书店论坛的时候,我形容这个书店对我来讲就像自留地,可以让我适度保持跟社会的距离,保留本真性的一个地方。人生下来就是有社会属性的。杨早曾说他的小孩磨蹭不想去上幼儿园,他说如果不送幼儿园大人上班就要迟到,小孩去晚了也吃不上饭。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了社会性,我们摆脱不了。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起点,也有一个终点,但是我们始终都在那个路上,就像李玉峰说我们收获不了,今天还是不断地收到疑惑。不管理解的深和浅,我只希望尽可能浅显和通俗易懂一点。

回到我前面推荐的书,有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个美国人提出一个理念叫“从摇篮到摇篮”,问你们一个问题,让你设计一个科技设备,会造氧、固碳、固氮、绿水、储存太阳能为燃料,制造复合糖和食物,随季节变色,能自我复制。这个概念很有趣。其实我们的科技想去制造这种东西。其实这个东西特别简单,种一棵树就是了。我刚才谈到的这些功能全都是种一棵树就能解决的,人们就是在用科技模拟早已存在的东西,先进无比的东西。

另外一个是阿西莫夫写《宇宙秘密》里面的一段话,跟这个也很相似。设计一个智能设备,自我解码,便于携带,无能耗,完全个人化,大体上有意念控制,比如眼睛移开它就停止,目光回来就开始运转,完全根据意愿或快或慢的播放,跳过或重复。设计这种设备,你们觉得是什么东西?其实这就是书嘛,但是大家一开始想到的一定是各种各样的电子书。其实书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的发明了,但是大家还要拿着iPad,这就是我对本真性的理解。

上半场先到这里。

(茶歇)   

李玉峰:我认为书是一个载体,不一定要看懂,也许可以换一个角度。很多时候我们会纠结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就像在学校跟同学聊天交流,我们常常会纠结说我们讲的这件事情是什么,很少讲这个事情为什么,可是往往为什么很重要。所以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推荐这本书,而不是说这本书是什么书。我觉得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说的不好听点,今天完全不谈这本书都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我会推荐这本书?很简单,因为我觉得它刺激了我一件事情,完全是有感而发,就是目前我们这种生存状态你开不开心,兴趣、快乐,它真的涉及到你每天生存的状态。这本书我是在单向街买的,2012年5月20日买的。一开始是看到这个标题《本真性伦理》,然后看它的前言,就出现个人主义、现代性、十八世纪、十六世纪、工具理性、人类以我为中心。我们很多时候说的是自己,其实很多时候哲学家说的不是每个人,而是说的抽象的人,这是特别不一样的语境。我看到这本书觉得它在说我自己,我的状态就是这样的。尼采说的也好,一大堆哲学家说的人,庸俗的舒服、简单的舒服、没有主义、没有目标、不能为这个事情献出生命,诸如此类的,现在人就是这样,特别是中国人,或者特别是大陆的人,真的是这样的。所以这本书我有感而发是因为它在说我们自己的事情,你值不值得为一个事情奋斗终生,值不值得为一个主义、一个信念去做你以前从来不做的事情,所有这一切全部来自对这个人的深深的刺激。我说的是抽象的人,可是这个抽象也是我自己,这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因为它刺激了我。

第二个事情就是你到底要什么。说我自己的状态好了,我从到北京在美院读书,然后留校,在我旁边的所有朋友说李玉峰你很舒服,以前企业,现在到事业单位当老师,时间很自由。这个事情对所有人来讲,都有自己很舒服的一面。其实你真的很舒服吗?就像尼采说的庸俗的简单的快乐,让自己浑浑噩噩过一辈子。所以你到底要什么?我觉得读书给我特别大的作用,就是它不断刺激我,让我去想我到底要什么。其实我想来解惑,美院的实验艺术系,大概三年前他们的毕业展,好大一个海报上面写着“收惑”,读了四年毕业,一塌糊涂,不明白。这就是老人家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后面那个不知,就是一种是知也的类型。因此,读书读不读得懂,这个动机不重要。说的更简单一点,我到美院六年,有件事情让我特别明白,以前我不理解什么叫艺术,但我现在有一个理解,艺术不是画,也不是美学,其实艺术是一种状态。如果人进入一种状态的时候,好像今天我们在聊天,那个人摄影,那个人开车,如果你能让自己进入一种从容的状态就是艺术,这是我在美院七年理解的艺术。

读这个书也是,当然这些年都在读乱七八糟的书,到今天为止我个人觉得,上大学的时候政治经济学的老师给我起了一个头,他借了一本《西方现代哲学史》给我看,其实我根本看不懂,我硬着头皮看了两年,看了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但这件事情给我一个状态,就是我知道哲学很有意思。这是第一。第二,毕业以后我想考研究生,想考经济哲学,结果没考上,专业课考了四十几分,但是这个事情给我一辈子一种状态。这本书也是一样。我刚才还问小邱读易洞什么书卖得最好,其实我想了解一下大众读书取向,你的动机在哪里。到今天为止,唯一让我想花更多时间读的书就是这类书,因为它实在是有厚度,有深度,让你真的读不懂,这种读不懂就是一种状态,它让你跟自己较劲,这个劲较上以后,你一辈子养成这个习惯,我觉得挺好的。

换个领域来说读不懂的事情,有一个老师研究《红楼梦》里面的美食,他研究之后得出一个结论,《红楼梦》美食里面最高境界是吃一个苦,最好吃的是苦。至于它合不合理、对不对,我不管它,这个事情对我的刺激是,越看不懂的东西,越觉得深奥的东西,可能对你越有价值。

我们再回来说这本书里的关键词,我只看到第48页(众笑+无语)。

@杨早:牛!你这不是一个坑儿吗?你于心何忍啊。

@邱小石:还挖得挺大。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