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派”没有输的道理

选举的结果是取决于“沉默的大多数”,传媒上的热闹并不意味着一定来选票,老冰真不知道香港那些“民主派“的自信到底是从何而来,要按老冰来说,就是到台湾去选举,不知什么时候选出来一个在台湾能执政的党也不是

因为香港特首普选之事弄得香港人意见分化的很厉害,有趣的是这种意见分化不是为了在候选人中选谁,而是为了选谁做候选人,真让人有点想不通。

实际上在激烈争论的香港双方都没有过民主的经验,都只是一种想象在起作用。老冰有一朋友在香港是相当的资产家,他对老冰说:“在价值观上我倾向于‘民主派’,但是反对他们的做法比如占中,那样会使我的股票贬值,所以我反对他们而支持‘建制派’”,老冰理解这位朋友所说的,但老冰想说的却是那位朋友的所谓“价值观上倾向于民主派”的判断只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判断,仔细推敲一下倒并不见得。

不知道为什么或者大家都知道为什么,似乎有一条“既然是民主派就是讲民主”的不证自明的定理,于是大家都以为有了一个“民主派要民主,建制派不要民主”的命题,才有了一个“本来是民主派,但现实逼着成了建制派“的有点像洗清自己样的说明。

实际上与其说民主是一种意识形态还不如说是一种游戏规则,所以实际上并不能用“民主“来画线的,不存在天生的民主派,就拿现在的香港来说,实际上没有人知道什么叫民主,因为没有人有民主的经验。

香港要在2017年搞特首普选。也就是香港公民一人一票来选特首,这是民主。有人说“港英时期,香港没多少民主可言,港督英国直接任命”,实际上应该说“港英时期香港根本就没有民主,一切英国人说了算”才对。回归后的三任特首,则是由一个400—1200人的委员会选出来的,直到这次才是真正的民主选举。

既然是民主选举,当然大家都想在选举中胜出,所以也就爆发出了这段时间来的激烈争执,争执的原因实际上是在对于普选的误读。所谓民主派看到香港传媒上的气势,可能误以为如果按照他们提出的条件他们就一定能胜出,因此一步不肯让,强行恶化了局势。

首先,民主是一种程序,民主精神是一种妥协,凡不肯妥协,以“你死我活”为出发点的就不是民主,也没有具备民主精神。再说因为香港从来没有过民主,所以很多人都是自以为是地在解读选举前景。

那位朋友告诉老冰:“香港有500万选民,前往投票的大约有300万,这里面根据各种民调得出来的数字是‘民主派’大约有60%以上的支持率,而‘建制派’只有40%以下的支持率,因此选举前景不佳”,言下之意颇为沮丧。

但在日本观察过二十多年选举的老冰却完全不这么看。选举是一场实务战,比的是工作的扎实性,光是喊口号是无济于事的,这里不谈贿选。就是堂堂正正地投票选举,老冰不觉得‘建制派’有一点失败的可能性。

选举就是一张一张地算票,原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权利也是靠选举选出来的,2008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也是靠选举的来的胜利,为什么要害怕普选?害怕选举是没有道理的,选举的胜利绝对属于应该胜利的一方,光靠选举口号是没有用的。

比如说就算老冰的朋友列出来的数字是正确的,搞选举实务的人首先就会问这么一个问题:“那不去投票的一百多万选民是怎么一回事?能不能把他们争取到建制派一方来?”,不管原来的百分比是怎么回事,一考虑这几乎全体选民的40%的数字,结果就肯定两样了。

通俗地来解释所谓“选举胜出”这个概念就是“只要能拿到一半选票哪怕再加一票”就行了,不需要萨达姆金正日他们那种100%。所谓选举就是机械地一票一票地去计算去争取,偷不得懒。比如说“60%以上的选民支持民主派,支持建制派的不到40%”这个结论也下得太早。选举是一种组织的战斗,绝不是松散的个人表现。比如说香港的工会和公会所拥有的会员应该占香港选民的大半,而保持和内地的良好关系对于工会成员来说关系到工作机会,对公会成员则关系到挣钱的机会,所以这两会成员里没有人会愿意和内地搞坏关系,掌握了这两类的组织票也就掌握了香港选举的走向,至于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那些学生会成员中可能真的反对派会占较大比例,但那不是什么问题,首先总人数就已经落了下风,而且选民的年龄限制还把一部分学生都删除了。

选举的结果是取决于“沉默的大多数”,传媒上的热闹并不意味着一定来选票,老冰真不知道香港那些“民主派“的自信到底是从何而来,要按老冰来说,就是到台湾去选举,不知什么时候选出来一个在台湾能执政的党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然,应付普选的基本是选民是爷,从现在开始大家不说狠话就没事了,俗话说“闷声发大财”,只要赢了选举说不说狠话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国内不少主流媒体平时没事喜欢嘲笑普选制度,说普选就是比赛金钱,这话在某种程度上也没错,可是现在在香港应该是‘建制派’的财力更加丰厚吧?就是按照那些主流媒体的说法也没有输掉普选的道理,所以,只管让人划出道来,反正在同一个游戏规则下玩游戏,这样也可以让“民主派”们输得心服口服。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