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外戚出身,靠着西汉太皇太后王政君的支持,掌握朝廷大权。热衷于鼎故革新的王莽最爱做表面文章,他的改革委员会就像一个命名办公室,这个办公室的唯一任务是设计各种匪夷所思的名称。
中国的皇帝千奇百怪,汉哀帝是断袖之癖,宋徽宗是画家,李后主是文学家,还有些心理变态的,比如北齐的高洋。我们要说的这位,兴趣最为奇特,酷爱改名,从国名到官名,从人名到地名,改得天昏地暗,头晕脑胀,最后国都亡了。
王莽,外戚出身,靠着西汉太皇太后王政君的支持,掌握朝廷大权,开动全部宣传机器,把自己伪装成周公再世。热衷于鼎故革新的王莽最爱做表面文章,他的改革委员会就像一个命名办公室,这个办公室的唯一任务是设计各种匪夷所思的名称。
命名办公室的第一个牺牲品是久为边患的匈奴,王莽寻思国内已经搞掂,是时候让番邦来显示自己的恩德了,于是派人面见匈奴单于栾提囊知牙斯,让他自请改名。这时的匈奴已经衰弱,只要得到实惠,对于姓甚名谁并不关心,于是单于上书:
“小臣知道天朝忌讳双名,特申请改名为知,表达对天朝礼仪的向往。”
汉时崇尚单名,这是一直以来的说法,但双名的人也不少,比如霍去病、李广利,至于匈奴更没必要避讳了,所谓改名,不过是王莽的政治游戏。不管怎样,栾提囊知牙斯从此成了栾提知,王莽的意思大概是让国人看看,不沾王化的匈奴人都接受天朝的教诲了,他这个安汉公真是功德齐天。在做了多年的舆论准备之后,王莽终于篡汉自立了,他不想与汉朝再有任何瓜葛,所以国号叫“新”,当然一切也要是新的,重点是改名。
王莽调整了大部分官职的名称,但改得让人一头雾水,比如大司马改叫司允、大司徒叫司直、大司空叫司若,最有古风的是把大司农改名为羲和,稍后又改为纳言,大理叫作士,太常叫秩宗,大鸿胪叫典乐,少府叫共工,水衡都尉叫予虞。其它改动更是名目繁多,世界头号都市长安改为常安,太守改为大尹,都尉叫大尉,县令叫宰,不过王莽下手最狠的还是那些蛮夷。
从前汉朝对于四面八方的附属国很优待,反正天高皇帝远,干脆都封了王爵。王莽对印把子管得严,也比较抠门,所以都改封为侯,匈奴单于原来用的是玺,也改称为章。火大的匈奴于是起兵侵扰边境,王莽发怒了,他的回应仍然是改名,把匈奴单于改名为降奴服于,还把王昭君的丈夫呼韩邪单于的儿子找出来,一个封为孝单于,一个封为顺单于,大概是想让这二人孝顺自己。
没过一年,王莽又给匈奴改名了,这次是连族名也改了,匈奴改叫恭奴,单于改叫善于,不但是奴,而且还恭,单于也变善了,听起来倒蛮顺耳的。匈奴的反应可想而知,愤怒之外,当然是不断骚扰边境,王莽又赶紧征调大军,准备应战,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高句丽本来是汉朝的藩国,王莽让它出兵对付匈奴,这就算了,还让人诱杀了它的国君,再把高句丽改名为下句丽,弄得人家忍无可忍,也反了。王莽的改名运动如火如荼,光是太守一职就有卒正、连率、大尹等好几种提法,河南大尹还有个特别名号,叫保忠信卿,不知是什么讲究。有的地方前后改名多达五次,所改的名字大都古坳,既不便理解,也不便记忆,不管官吏还是民众都记不住,所以每次改名都要标注原名,久而久之,原名反而越记越牢。
王莽的统治搞得天怒人怨,盗贼蜂起,不得不四处征兵镇压,他用这些新兵成立了两支精锐部队,起名为猪突兵团和豨勇兵团,豨的意思是大块头的野猪,在王莽印象里,猪大概是一种非常威猛的动物,所以指望他的士兵猪勇、猪突。也是这个时候,神人巨无霸出现了,挖掘这个人才的伯乐是夙夜连率韩博。如果不作解释,恐怕没人知道夙夜连率是什么东西,其实夙夜是地名,就在今天的山东荣成,连率是太守,换句话说,这个韩博就是夙夜的地方官。
在韩博写给王莽的奏章中,巨毋霸被描绘成一个天神。“有一位奇人,身高一丈,腰粗十围,来到我的衙门,声称要为朝廷讨伐蛮族,自言叫巨毋霸,出生在山东篷莱东南一个昭如海的地方。”“巨毋霸睡觉时头枕战鼓,吃饭用铁筷子,一般的车辆装不下,我准备用四匹壮马拉车,树立虎威大旗,送他前往京师。”
对于巨毋霸,王莽又拿出了改名的老本行,改姓为巨母,主要是为了扯上跟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关系,因为王政君曾经有文母太皇太后的称号,至于二者有什么关系,说不清楚。巨母霸最后一次露面是在规模空前的昆阳会战中,他当了垒尉,负责驱赶虎、豹、熊、象等猛兽助战,失败后不知所终,有人说是死于乱军之中。
※※※※※※※※ 分割线 ※※※※※※※※
虫二:不矫情,不蛋B,扯扯闲篇儿,聊聊科技,谈谈历史,不选边,不站队,无门派,有节操。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二说(chongershuo)。
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只要注明作者姓名,欢迎分享。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