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颂:赞美诗背后的隐秘人心

从《诗》去见史,一派天真,从史回头看《诗》,又太虚美。

文/潇湘蓝

鲁颂四篇,商颂五篇。

鲁颂第一篇,《駉》,是一幅色彩秾丽的骏马图。密林深处,马车越过荫翳,声震叶落。光影下,马的色泽、深浅、纯杂,清晰可辨,马的体态、力度、肥硕,令人惊叹。再极目林外,更见万千气象,蓄势待发。

但这首诗的看点在孔子。

孔子读到第四章“思无邪”时,一下子被击中了。他如释重负,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求仕不成,便专心教育弟子著书立说。“思无邪”三个字,令他豁然开朗。马儿奋勇向前,意态丰满的矫健之态,正是他自己,被理想驱使,勇往直前的形象。同时他将诗经的主旨归纳到仁义礼这个中心,从而为收集整理诗三百,并完善其学说有了明确的方向。依他看来,“思无邪”便是以纯正的儒家规范为一切行为、思想的准则。依此读诗经,而不被他人他说诱导或偏倚。

史说孔子收集到的颂诗有十几首,他删掉了其中一部分。这些诗未必不好,只是与“思无邪”不符,孔老师觉得不妥,一笔勾了去。剩下的四五首,一概恭谨温良,从仁政,施礼教,敦厚处世,孝义感天。为文造情俱归了儒家的风范。

后世的诗学家苏澈接着他的“一言以蔽之”说:孔子读诗至此,合于其心,是以取之,断章云尔。

原来孔子读书也是心不在焉,拿来主义的。

其实,除了“思无邪”,其他三章各为“思无期、思无疆、思无厌”。当驷马奔腾,纵意驰骋时,极目远处,景无穷,意无尽。这样开阔的视野和心胸,当你见识并觉悟到后,是无法再被束缚的。回过头来,收住缰绳,走过的路,趟过的河,得与失挥洒在马鞭之下,只有大自然的恢弘与博大,才真正令人无比敬畏。

第三首《閟宫》是专为颂扬鲁僖公而作。诗人公子鱼追根溯源,从周始祖起,历数后稷、姜嫄、文王、武王,到周公、庄公。这一干祖先,单单鲁国历史,到僖公时已经第十八任君王了。真正千年间一路夸奖下来,忠肝烈胆,泣血成颂。此后洋洋洒洒再三章,始说僖公文治武功,莫不率从。再三章,细说僖公盛年,万舞洋洋,万有千岁,眉寿无害。这一首长篇颂辞,气势跌宕,如长江之水一浪高过一浪。

而史书中的鲁僖公,在春秋史上,是个非常厉害的国君。他的厉害,非德、非艺、非战,而是在各种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表现出的机敏、诡诈的应对能力。

最出名的就是晋楚之战。僖公杀了守卫大将公子买。对晋说,公子买私自帮助楚国,我杀了他表明我的立场。对楚说,公子买帮助楚国打仗不利,我杀了他,以慰楚军将士。就这样,无论晋楚哪一方得胜成了霸主,鲁国都可以顺风成为战胜国一方。成不了霸主便安然壁上观,不伤半分元气。这就是僖公的野心和谋略。

不过也是,眼下鲁国吞并小国,依附强国,瓜分战败国,便宜占尽,毫发无伤,农桑兴盛。一派中兴的大好气象。谁又会去追究过程的正与邪呢。

如此,从《诗》去见史,一派天真,从史回头看《诗》,又太虚美。

商颂五篇,主要颂扬的是商朝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国君:开国成汤和高宗武丁。看多了,便知道了颂词的套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伟大的王出生一般都伴随神话,其母亲先不俗,不是踩了上帝的脚印,就是吞吃了神鸟之卵。接着顺应天命,改朝换代,或是中兴强国。最后丰年降福,长发其祥,子孙有保。

结合史实,成汤经历过十一次出征,最终赶走了夏桀。高宗武丁为扩大疆域,连年向四方用兵。强国的背后都是血腥的征服。

诗中有“昔有成汤,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一个“敢”字,一咂摸,足叫人闻风丧胆。那与之相对的便是淫威了。

若真是仁德之君,便应该是:昔有成汤,莫不来享,莫不来王。才是心悦诚服,欣然前往。

看来诗人性情写来,倒不小心露了天机。可惜了,一番帝王圣贤的心机,这些载歌载舞的赞美诗背后腾腾的杀气和隐秘的人心。

看我,看世界!关注公众号:异见(微信号:yijian1000),回复潇湘蓝,查看作者以往精彩文章:【小雅·怨刺诗】乱世中绝望的诗意、【诗经•豳风】活着的每一天,都可以拿来抒情、【诗经•曹风】看世间最短最美的爱情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