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问真答 20150730期

顺产好还是剖宫产好?中国人为什么多倾向剖宫产? | 什么奶茶最正宗?喝奶茶有什么讲究? | 为什么欧洲国家相比之下面积小、数量多?

首先,第一个问题犯有原则性的错误,任何被现代医学认可的医疗手段都没有“好”或“不好”,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比较这两种分娩措施,抛开技术细节,二者对母婴双方的影响也有显著的区别。

最直接的,剖宫产母亲的死亡率更高。2014年,发达国家每10万例剖宫产有13名产妇死亡,每10万例自然分娩只有3.5名产妇死亡,前者是后者的4倍左右,发展中国家可能更高。但剖宫产常常用于高危产妇和紧急情况,本来就有相当高的分娩风险,所以剖宫产的实际危害并没有这么大。

但是剖宫产母亲的确有很多愈后问题。首先像所有腹部手术一样,剖宫产有更高的风险发生创口粘连、切口疝和伤口感染,手术中的麻醉也可能引发“硬膜穿刺性头痛”,这些都让剖宫产的产后恢复期比自然分娩时间更长。其次的,剖宫产伤口更大、疼痛时间更长,限制了产妇活动,不但妨碍了恶露排出,还有更可能诱发静脉血栓和产后抑郁。除此之外,剖宫产也会提高后续妊娠中的前置胎盘、侵入性胎盘、疤痕处胎盘、子宫破裂等重大问题的出现几率,在放宽二胎政策之后,这一因素也应纳入考虑。

▍剖宫产示意图

对于婴儿来说,剖宫产也有许多不利的影响。选择性剖宫产的分娩时间来自推算出的预产期,而不是“瓜熟蒂落”后的宫缩,这大大增加了不足月分娩的概率,从而提高了新生儿低血糖、呼吸困难甚至败血症的发病率,这使得妊娠37周的新生儿死亡率可达39周足月婴儿的3倍。在没有胎位风险的同等情况下,出生28天内新生儿的死亡率于剖宫产是1.77‰,于自然分娩是0.62‰

排除不足月分娩的不利影响,正常的产道挤压对于新生儿适应体外环境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它首先可以帮助新生儿排除呼吸道内的羊水,所以剖宫产婴儿有着更高的肺积水发病率;还可以帮助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做出应激反应,加强自主呼吸,并促进大脑前庭发育,更好地协调运动,剖宫产婴儿相比之下有更高的感觉统合失调综合症发病率,表现为活动量不寻常的过高或过低、对刺激敏感或迟钝、缺乏注意力、自我管理能力差等。

所以总的来说,剖宫产是一种针对危险妊娠和意外情况的紧急措施,对母子双方都有诸多不利影响,不应当作为分娩的首选,但是在产力、产道、胎儿和精神状况等分娩因素发生意外的情况下,要及时遵循医嘱采取剖宫产终止妊娠,因为害怕手术就坚决自然分娩,肖志军妻子双亡的惨剧就可能再度上演。

但相比之下,中国人却意外地喜欢剖宫产: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出的剖宫产期望比例是15%,医疗条件良好的国家往往超过这个数值,中国尤甚,到2012年已达50%,个别医院可达惊人的80%。

▍腾讯新闻《今日话题》针对剖宫产和顺产做的读者调查,结果显示近9成的人更倾向于自然分娩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是产妇及家属的观念,很多中国人错误地相信剖宫产不疼痛、少受罪,还有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剖宫产不挤孩子脑袋,长大了肯定更聪明”,更有甚者想用剖宫产给孩子选个吉利生日。产妇一旦因此打定主意,院方就不得不予以照顾,因为产前心理直接关系到分娩时的精神状况,而自然分娩必须有坚定的决心。所以院方也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许多医生为保守起见会高估可能的分娩风险,为孕妇推荐剖宫产。甚至有居心不良的医院眼见剖腹产费用更高、住院时间更长,就出于经济利益而推荐剖宫产,这是某些医院超高剖宫产率的直接原因。

而在这些因素之上,中国奉行的独生子女政策是更加根本的因素,这一方面让孩子的地位变得不可思议地高,一切妊娠风险都格外地放大,一切迷信思想都因此而滋生,产妇需要承受的痛苦却显得无足轻重;另一方面没有后续生育的“后顾之忧”,剖宫产对母体的损伤也不需纳入考虑,这都让剖宫产变成了许多新家庭的优先选择。

最后,再次强调开头那句话,任何被现代医学认可的医疗手段都没有“好”或“不好”,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在决定采取何种分娩手段的重大问题上,我们第一考虑的应当是医生专业的诊断,而不是一厢情愿的偏见。即便远方出于某种原因选择了过于保守的方法,也会有更可控的风险。

注意:本文不代表任何具体的医疗建议,相关事宜请遵医嘱。

由于把奶和茶混在一起这种喝法太容易想到,因此“正宗”奶茶的具体起源已经不可考。世界各地有风格完全不同的“奶茶”——从亚洲到欧美到非洲,从北到南,大概有十几个主要的流派,它们下面有几乎无穷无尽的衍生做法。

奶茶在历史上扮演了有趣的角色:“奶茶路”连接了亚欧非美四大陆以及大洋洲国家,奶茶本身也意外地催生了统计学的一个重要进步。

▍世界“奶茶路”的大致面貌

最初,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大国,周边的游牧民族和喜马拉雅居民可以买到出口的、紧压的“砖茶”,并加入奶、盐和香料,煮成奶茶。直到今天,蒙古、新疆、中亚一线,以及西藏、喜马拉雅居民,依然采用类似的方式煮奶茶,只不过这种咸奶茶有浓重的膻味,难以为外地人接受。

通过广州的海路贸易,中国茶叶传入印度。至今,印度人依然称茶为Chai,粤语中“茶”的发音。印度人完全革新了奶茶的喝法:在印度,奶茶第一次呈现出甜香(而非咸膻)的口味。

为了除湿,北部印度的煮奶茶通常加入胡椒、姜、豆蔻等香料。印度南部的拉茶,则以两个茶壶将奶和茶倒来倒去,在空中“拉”出一道漂亮的弧线,以混匀奶和茶的高难技巧著称。今日印度、马来的拉茶,即为同源。

1600年前后,荷兰的东印度贸易将茶叶送往欧洲。在经历了将茶叶当成药品嚼的尴尬阶段之后,荷兰人终于从印度人那里(另一种说法是从一个香港官员的奇思妙想那里)学会了喝奶茶。扔掉了各种香辛料的荷兰人开启了茶、鲜奶、糖的欧陆奶茶风格。

荷兰人在台湾开辟了茶园。台湾的奶茶直接来源于荷兰式的奶茶,讲究味道的平衡。

英国人的奶茶最初是从荷兰人手里学来的。英国贵妇贝德福德第七公爵夫人安娜最初在英国引领了其喝下午茶的风潮。在欧陆奶茶的框架上,英国人加上了很多讲究:锡兰红茶、用小杯,配司康饼等等。

▍英国奶茶搭配司康饼

殖民时期,欧式奶茶的做法又被商人们传回日本、东南亚和香港。日本将本土的抹茶与牛奶混合,形成了奶绿的风潮;香港人不习惯英式奶茶的淡味,便炮制了用浓锡兰红茶和高级淡奶调和的港式奶茶。由于滤茶网有点类似于丝袜,“丝袜奶茶”这个名字就流传开来。除此之外,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非洲的卢旺达等国家受欧洲影响,也有茶加牛奶的习惯。

以上就是世界“奶茶路”的大致面貌。至于台湾的新派“珍珠奶茶”,则是在由浓茶、蜂蜜和可可粉摇成的“泡沫红茶”基础上,加入了台湾传统小吃“粉圆”。台湾不少奶茶店都宣称自己是珍珠奶茶的“第一户”,至今也没能有所定论。但80年代末、90年代初,珍珠奶茶忽然就火遍了台湾。

更为夸张的是,在奶茶圈,有一个存在了几十上百年的争议:到底是是奶加到茶里,还是茶加到奶里?持两种意见者渐渐分成两派,台湾美食家叶怡兰女士称这两派人“各有各自的理论立场与观点,壁垒分明谁也不让谁”。这两派人还煞有介事地给自己取了简称——茶加到奶里,称为MIF(milkinfirst);奶加到茶里,称为MIA(milkinafter)。

科学地来讲,似乎“MIF”(茶加到奶里),味道更好。食品科学家HerveThis教授的《锅里的秘密》中称,牛奶中的蛋白质能抵消茶的部分苦味。如果把牛奶加到茶里,由于一般而言牛奶较凉而茶较热,更多蛋白质会受热变性、作用减弱。而如果把茶加到牛奶里,热茶会迅速冷却,变性的作用就没那么明显。

2003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也进来掺和了:化学家Emsley发表的“完美泡茶法”,支持“MIF”(茶加到奶里)。但实际上,人的味觉能不能MIF和MIA的差别呢?

还真有人做过实验。这是早期统计学一个著名案例:“女士品茶问题”。由于英国上层们对奶茶争论不休,著名的统计学家罗纳德•费希尔爵士特地做了实验,请了一位女士来分辨若干杯两种奶茶,并将实验用到的统计方法写进了他革命性的著作《实验的设计》中。

▍罗纳德•费希尔爵士的实验“LadyTastingTea”被后人制成视频

奶茶就这样改变了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也影响了一大片使用统计方法的科学研究。另外,据说该女士全部分辨对了。

欧洲出现数量众多但面积很小的国家的最直接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对欧洲各国领土的重新划分,这一政治遗产基本奠定了目前欧洲国家格局。深层次的原因是民族国家理论的实践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民族主义浪潮的传播。

现代国家及其前提要素——主权、领土、人民——的观念确立,是相当晚近的事情。在我们一般的理解意义上,欧洲的封建制似乎在中世纪结束后就顺利过渡到现代的民族国家体系,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中间重要的阶段——绝对主义王权(或绝对君主制)时期。

翻开欧洲中世纪的地图,我们你会发现西欧被封建制分割得破碎无比。虽然目前欧洲的现代国家都能够在其中找到一些影子,但是它们并没有直接的历史继承关系。因为封建制下细碎的封地并不是现代民族国家。

▍西欧中世纪末期地图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也确立了现代国家内涵要素和外延关系,这被视为现代民族国家和国际体系的起点。但是西欧各主要国家并没有立即进入以立宪政体为主要形式的民族国家阶段。相反,各国克服封建制的主要方法都是建立起以中央君主掌握国家主权与治权的绝对君主制体制。普鲁士王国和撒丁王国在十九世纪的统一战争一定意义上属于绝对君主制的终曲回响。到十九世纪末,欧洲大陆的国家按照现在的政治标准大部分是跨民族的君主“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俄罗斯帝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西班牙帝国。

▍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地图

法兰西共和国并不在此列,因为法国是欧洲大陆最早完成民族国家转型的国家。法国大革命确立了共和立宪政体,也产生了最早的政治民族主义:同属于一个民族共同体的人民,有权在一个边界明确的领土内成立自己的国家。这种民族主义观念直接刺激了十九世纪欧洲重要的领土变迁:马志尼等运用民族主义号召统一意大利,普鲁士重建日耳曼历史以凝聚德意志国家,而希腊人则试图脱离奥斯曼帝国,奥地利帝国变为二元君主制的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借口巴尔干半岛上的人民多是同一民族的斯拉夫人而插手此地事务。

民族主义最重要的是确立判断民族的标准,这一时期民族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等深受民族主义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标准,比如血缘为标准的种族民族主义、语言为标准的语言民族主义、地域为标准的地缘民族主义等等。但是二十世纪的政治学者、人类学者的工作已经表明“民族”不过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欧洲的语言分布

▍欧洲的民族分布

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是在十九世纪末浓烈的民族主义氛围下爆发的,这种氛围是如此的浓烈,以至于本应该没有国界差别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党纷纷转向支持本国政府进行战争,葬送了第二国际。战争的结果是欧洲大陆的四个主要君主“帝国”——德意志的霍亨索伦王朝、奥匈的哈布斯堡王朝、俄罗斯的罗曼诺夫王朝、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全部瓦解。为了重振欧洲秩序,刚刚崛起的美国带来了“威尔逊十四点”,民族自决建立国家以及立宪政体成为基本共识,于是欧洲战胜国列强按照自己的政治需要,借着“民族自决”的原则,在曾经的四个帝国的领土上重新划定了欧洲的国家版图,众多民族国家纷纷建立,这便是欧洲国家众多而面积较小的开端。这也被称为第一波民族主义浪潮。

▍一战前后欧洲各国领土变迁图

二战打乱了一战的欧洲国际体系,战后的雅尔塔体系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一战后欧洲的国家形态,但是东欧仍存在一些跨“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苏联等。待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苏东剧变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主义浪潮再次抬头,民族自决与民主宪政再次消解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成果: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南斯拉夫一分为七,苏联一分为十五等,这也被称为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是二战后各殖民地国家的独立浪潮。)这一浪潮对同是“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冷战结束前后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