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长羽毛吗? | 中国古人为什么没有发明标点符号? | 交响乐团的指挥真的是在指挥吗?指挥是怎样炼成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澄清什么是恐龙。
生物分类作为一种科学,其判定因素是各分类间的进化关系而不是表面形状。在3.4亿年的漫长进化中,爬行动物出现过数不清的庞杂类群,恐龙只是其中比较繁盛的一支。而涉猎过古生物知识就会知道,翼龙、蛇颈龙、沧龙等天空和海洋中的史前爬行动物并不是恐龙。
具体如下图所示,生物分类学上的恐龙是指蜥形纲双孔亚纲主龙形下纲恐龙总目的所有生物,包括蜥臀目,即暴龙之类的食肉恐龙和梁龙之类的巨型食草恐龙;以及鸟臀目,即剑龙和肿头龙那样被覆盔甲的恐龙和鸭嘴龙那样的二足食草恐龙;但通常不包括鸟类。要搞清恐龙是否有羽毛,必须要在这样的分类系统中进行。
▍羊膜动物部分主要类群间的演化关系,橙色为著名的史前爬行动物,绿色为现存羊膜动物
尽管20世纪越来越多的证据暗示恐龙有羽毛,但直到世纪之交,古生物学家才在中国辽宁真的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非鸟类恐龙化石,尤其是小盗龙属的几个标本。而在本世纪的新研究中,曾经的始祖鸟被重新划分为一种兽脚亚目的恐龙,这使得19世纪末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成了恐龙羽毛最早的证据。
▍中国辽宁顾氏小盗龙(Microraptor gui)的羽毛痕迹,2003年
▍著名的始祖鸟柏林标本,1876年发现,是史上第二个始祖鸟标本,保存了绝佳的羽毛印迹
这些羽毛化石明显是进化成熟的正羽,这就暗示着羽毛在更加基础的恐龙类群中就已经出现了。
果然,此后又在十几个属的恐龙化石中发现了羽毛覆盖物,大多都是兽脚亚目的虚骨龙类,包括一些大型的食肉恐龙。比如声明煊赫的暴龙,在辽宁发现的化石颈部、腹部、尾部等处都保留了丝状的绒羽印模,但是之前在蒙古和加拿大发现的暴龙皮肤化石上具有典型的卵石状鳞片,古生物学家猜测暴龙像现代的大象和犀牛一样,幼年个体相对表面积更大,体温散失更快,于是长有绒羽保持体温,但在成年后只保留坚硬的鳞甲,以适应白垩纪温暖的气候。
▍奔跑的北票龙(Beipiaosaurus),由古生物复原画家Luis Rey绘制,这是一些偷蛋龙下目的中型恐龙,与鸟类关系较近,现在发现它们长有细密的绒羽。周围是长有正羽的小型兽脚类恐龙
长有羽毛的暴龙复原图,Sammy Hall绘制,暴龙退化的前肢可能完全埋在羽毛内
也就是说,羽毛是兽脚类恐龙,至少是虚骨龙演化枝上的普遍性状,鸟类与恐龙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不清。演化学家根据不同类群的羽毛形态重建了羽毛的进化史,得到了下面这张图。
▍羽毛在虚骨龙类中的演化历程其中,绒羽即羽绒服絮的那种羽毛,正羽即周瑜扎扇子那种羽毛
▍一种羽毛进化的理论,从单纯的刺状附属物劈裂为绒羽,进一步聚集成有主轴的羽毛,再结合绒羽的特征发展为带有羽小枝的羽毛,最终发展为飞翔用的正羽
但令人意外的是,三个鸟臀目的恐龙化石同样展现出了羽毛的证据,尤其是装甲亚目的鹦嘴龙属(Psittacosaurus)和天宇龙属(Tianyulong),它们同样出自中国辽宁,在尾部发现了鬃毛状的皮肤附属物,长约16厘米,中空成管状,非常类似同一地层大量发现的兽脚目恐龙羽毛。
▍2009年发现于中国辽宁的鹦嘴龙化石,它们是三角龙等大型角龙的基础类群,注意左侧尾部的丝状羽毛
▍西伯利亚鹦嘴龙(Psittacosaurus sibiricus)的带鬃毛复原图
目前为止,学界对鸟臀目恐龙的鬃毛仍有争议,它们有可能与兽脚类的羽毛有着同样的进化来源,也就是出现在鸟臀目和蜥臀目的共同祖先身上,那么羽毛就将是所有恐龙的基本性状,乃至鸟颈类主龙的共性——比如我们的确在翼龙的化石中发现了毛发的印迹。
▍恐龙诞生于紫色的三叠纪早期,很快分为两支,左侧为蜥臀类,右侧为鸟臀目,经理蓝色的侏罗纪和绿色的白垩纪,最左侧的分支演化出了现代的鸟类,鹦嘴龙则属于最右侧的分支,在白垩纪灭绝
这些鬃毛也可能是独立演化的结果,但这也意味着羽毛可能在恐龙总目发生过多次起源,仍然是一个普遍的性状。总而言之,不能因为现代爬行动物大都覆盖着鳞片,就推测中生代的爬行动物没有羽毛。
这个问题实际上并不存在。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代中文中句号是一个小圈,而英文里则是一个点,显然并非抄自英文。细心观察,还可以发现中文中使用,但西文不用或者罕见的标点符号,比如顿号:“、”。
这些标点并非突然出现,明显源自中国古代。
诚然,中国古代行文时常常不加标点,系统性规范性远不如现代中文。但这不代表古人没有断句的需求,毕竟“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种不经过断句,在没有前后文的情况下谁都无法准确判断句意。但古代的出版商或作者不想现代出版那么贴心,断句标点往往要靠读者自己。
▍带句号的古籍
这种自行圈点的方法称之为句读(此处“读”为去声,音“逗”)。句终画一小圈,称为“句号”,而在句中停顿转折之时则画小点,称为“读号”。正确断句是读书人的基本功,但是对某些圣贤书在哪里进行句读,各路学者也往往没有统一意见,这在《尚书》等早期经典中尤其明显。
大概也正因为如此,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学者们联名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从此点标点就成为作者而非读者的任务。当然,现代中文标点除少数符号形状上有所差别,整体仍然照搬自西方的标点符号。
西方文字也并非向来就有标点。真正的罗马时代拉丁文曾经长这样:NEQVEPORROQVISQVAMESTQVIDOLOREMIPSVMQVIADOLORSITAMETCONSECTETVRADIPISCIVELIT
▍罗马斗兽场内的拉丁语铭文
既无空格也无标点,对一般读者都是挑战。
好在当时写在卷轴上的东西大多数人们已印象颇深,文字起到的是提醒作用,不加标点的连写对于受过教育的人还不算吃力。但随着基督教的扩张和《圣经》之类大部头著作的流行,这种全连写(Scriptio continua)越来越成为读者的梦魇,空格、大小写、标点符号等不得不一一出现。
文字一定要有标点符号吗?倒也未必,习惯成自然,泰文至今还是这样:
ภาษาไทยเป็นภาษาที่มีระดับเสียงของคำแน่นอนหรือวรรณยุกต์เช่นเดียวกับภาษาจีน และออกเสียงแยกคำต่อคำ เป็นที่ลำบากของชาวต่างชาติเนื่องจากการออกเสียงวรรณยุกต์ที่เป็นเอกลักษณ์ของแต่ละคำ และการสะกดคำที่ซับซ้อน
管弦乐队的指挥必然“真的”在指挥。一个极端的验证方式是,找一个管弦乐队,点一个曲目,然后请走指挥,让大家“预备——开始”。这时,每个乐手心中各有一套节拍,如果不是排练得特别好,不到几个小节音乐就乱套了。
最开始,西方器乐是没有职业指挥家的。小型室内乐合奏由于声部较为简单,一个热情的乐手或一件声音较大的乐器简单协调节拍即可正常演出。直到今天,弦乐四重奏等表演形式也是没有指挥的。
后来,乐队规模越来越大,乐器越来越多,乐谱也更加复杂。一个现代管弦乐团,可能多达二三十人至百余人不等。此时再靠乐手的热情就有点困难了。一般认为,职业指挥诞生于18世纪,19世纪逐渐普及。
一个好的指挥家,可以注意到管弦乐队的每一种乐器、每一个音轨。未经训练的人虽然和指挥“听进去”的音乐是一样的,但多数音轨都被自动忽略掉了,注意的只是“整体效果”或最被强调的几种乐器。而好的指挥可以精确到(比如说)单簧管一条旋律的几个装饰音,或者某把小提琴的定弦是高了还是低了,从而对每个乐手做细微调整,保证音乐的整体平衡。
▍管弦乐团的组成及站位
在管弦乐队乐队中,指挥相当于导演。他什么都不演,但把握总体效果,具有最高权威。
拿到总谱(经常厚达一本书)之后,指挥首先要分析总谱:每一乐章速度用多少,什么地方强什么地方弱,乐谱上的“渐强”“渐弱”“渐快”“渐慢”到底要多强多弱多快多慢,什么地方要突出什么乐器,等等。如果说导演将抽象的剧本变成具象的场景、表演与台词,指挥则将抽象的乐谱变成具体的、充满感情的音乐。
之后,指挥家要制定排练的整个计划。一般,乐手先将各自的部分练熟,然后一个声部一起练,最后大家一起练。这之中,又有连排、细排等讲究。几十上百人的乐队,指挥要负责带领大家排练,调整各种全局和细部的问题。
▍中国著名“指挥家”胡一舟。来源:腾讯新闻《焦点人物》:舟舟的37岁
在台上,指挥的第一职责是保持节奏、控制速度。节奏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演奏的准确性,如果节奏乱了,演出直接失败。对于刚刚上手的管弦乐队,指挥有时会采取让小军鼓打出匀称的16分音符,所有乐器一起跟着练节奏的方式,来防止节奏乱掉。
另外,同一首乐曲,速度不同,效果就千差万别,如把肖邦的《葬礼进行曲》加快一倍,立刻会让听众感到陌生。在交响乐和歌剧中,速度的小差别会大大影响音乐情绪的表达。演出的速度由指挥定在心中,并且贯穿整个排练和演出的过程。
指挥手势虽然风格各异,有的冷静、有的激动,但如果分解来看,其中包含最基本的节拍动作:2/4,3/4和4/4分别如下。另外,不同手势可以代表不同乐器,强弱快慢、开始停止、错误等信号也要通过手势发出。
▍指挥的几种手势
指挥手势通常包含了指挥的情绪。指挥激动的地方,全体成员也要跟着激动,奏出的音乐才能激昂向上;指挥冷静的地方,全体成员也要跟着冷静,奏出的音乐才能形成氛围。
虽然乐队指挥给人的感觉是“在台上瞎比划的家伙”,但在你看到乐队演出之前,指挥已经做了80%的工作,台上没有存在感的比比划划只是零头。至于“乐队成员看指挥家吗”这类问题……
理论上,乐队成员是要背谱、看指挥家的,但交响乐、大套曲的乐谱经常长达几十上百页,乐手很难完全记住。因此,在视频上经常可以看到低头看谱演奏的乐手。熟练的乐手可以用余光瞄到指挥家,并不用一直盯着。
另外,在台上演出并且背不下来时,为了防止自己的节奏“跑偏”,乐手会听打击乐的节奏。有的指挥家也特别重视打击乐,并要求打击乐的一定要看指挥。
当然,不排除有些水平一般的管弦乐队队员,曲子不熟、顾不上看指挥,只顾埋头演奏的情况——如果你身边有业余管弦乐队(如学校乐队)的队员,不妨在TA演奏时观察一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