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纪录片登陆院线

《喜马拉雅天梯》能否被观众接收并进而在广泛的群体内建立他们对于纪录片的期待与标准,将是这部电影面临的深层次考验。

文/慈冰

10月16日,电影《喜马拉雅天梯》正式在全国院线发行。这是一部将镜头对准西藏日喀则地区藏族登山向导的纪录电影,而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隐藏 在登顶珠峰光环背后的不为人熟知的群体。影片在完整呈现登顶珠峰震撼效果的同时,也力图通过这些藏族年轻人来思考这个民族的当下与未来。

2009年发现这一选题之后,制片人雷建军就致力于对这样一个难得的题材,采取商业制作模式,将其打造为院线电影,而真正跳出之前独立制作的纪 录片创作方式。不同于一般的现实题材类纪录片,西藏,世界瞩目的圣地;登山,挑战极限的时尚运动,两大元素使得这部纪录片有了与生俱来的奇观性。

中国在本世纪初的电影体制改革推动票房数据一路飙高、整个行业愈加繁荣的同时,纪录电影的院线发行和票房表现一直是其中的一个另类,作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门研究和教授纪录片的副教授,雷建军希望可以做出改变。

为把《喜马拉雅天梯》带进广阔的银幕世界,雷建军组建团队时,着力保障从制作源头上就实现电影品质。从前期筹备到整个摄制过程,《喜马拉雅天梯》严格按照电影的标准来指导创作。

据影片导演梁君健介绍,纪录片剧组从2013年9月起进行了长达一年的不间断跟踪拍摄,核心的创作人员与拍摄对象生活在一起,跟随他们在拉萨学习训练、回后藏故乡庆贺藏历新年,并在珠峰大本营与登山队共同生活了两个多月。

在纪录片拍摄现场,优秀的摄影师要承担重要的创作角色。梁君健说,他们的摄影团队由著名的电影摄影师扎西旺加担任摄影指导,核心摄影师分别是张华和德嘎,而团队中的藏族创作者还包括了副导演史达、高山摄影师巴桑塔曲和旺堆,以及花絮摄影师兼司机次多。

为了将大自然的壮美带到观众眼前,剧组将飞行器带到了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将轨道运送到了海拔7028米的高度,并最终带着脚架攀登到世界最高点,确保了高质量的影像品质,力图让影片给观众带来无法亲身领略的世界、和从来未曾体验的不同人生。

最终,《喜马拉雅天梯》在视觉体验上成功展示出珠穆朗玛峰的壮美和青藏高原的奇丽,抓住了大银幕这一视听媒介所无法被取代的美学特点。同时,影 片也细腻地捕捉到这片土地上不同人群的生活质感,片中既有常年守护珠峰大本营的年迈喇嘛,也有期盼着借助登山改变自己命运轨迹的年轻一代的藏人——他们或 许就是父子,可是却对待登山和生命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喜马拉雅天梯》成为中国纪录片人对于当下中国电影行业和电影观众的多样化测试。按照电影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当行业体量和票房总额足够庞大的时候,更加多元化的影片类型和发行方式应当能够获得自身的发展空间,并彰显出与主流商业电影不同的价值。

进入全国公映期的《喜马拉雅天梯》能否被观众接收并进而在更广泛的群体内建立他们对于纪录片的期待与标准,将是这部电影所面临的更深层次的考验。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