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刚、刘克峰:科学的美与真

非常开心能邀请到文小刚和刘克峰两位世界顶尖的科学家担任赛先生主编。希望赛先生是他们科学研究之外发挥才干的又一个舞台,并把他们的思想、风格带进来,传递给赛先生的读者,并通过赛先生传递给中国和世界。

文小刚,国际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弦网理论的开创者。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终身教授、格林讲席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加拿大滑铁卢前沿理论物理研究所(PI)牛顿讲席教授。

赛先生:您对赛先生有何期许,希望把她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科学媒体?

文小刚:我一直在物理学的前沿领域从事开创性工作。这些年来,在大家的努力下,物理学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这些进展牵扯到数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基本粒子等各个方面。我觉得有义务把这些科学上的新进展介绍给大众。赛先生是个很好的传播平台。

我希望赛先生是一个能够把科学上取得的最新进展准确、全面地传播出去的媒体。而我们现在从媒体中看到的很多科普内容,实际上缺乏科学上的严肃性,因为屈从于“抓眼球”和某些商业利益,带有误导性,甚至有点像伪科学。我希望赛先生是一个与此不同的科学和科普媒体。

赛先生:您如何看待在中国做科普(科学传播)的前景和意义?

文小刚:现在的中国学生受到的应试教育压力太大。为应对考试而努力十几年后,年轻人往往磨掉了原有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希望通过赛先生的努力,营造出一个新的科学创新的氛围,启发年轻人问自己的问题,想自己的问题,做自己的探索,把人类生来就有的好奇心重新带回给青年科学家。也就是说,好的科学传播应努力降低应试教育对科学创新的负面影响,为培养造就有用人才做出贡献。

赛先生:在您看来,科学精神最重要的是什么?

文小刚:我觉得科学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追求自己认可的价值,追求自己认可的美。这很像艺术创作的精神。我认为做科学惟其如此,才能做出真正创新的工作,有自己风格的工作。学生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审美观,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以及自己对现有理论的批判和评价。这也是赛先生要传播的科学精神。

刘克峰,国际著名数学家,现任浙江大学数学中心执行主任、光彪讲座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教授、《Communications in Analysis and Geometry》主编。曾获得全球华人数学最高奖"晨兴数学金奖"和国际著名的谷庚海默奖、全球华人数学家大会银奖、Sloan奖、Terman奖等多项重要国际奖项。

几天前,师弟险峰(编者注:顾险峰,师从丘成桐院士,现为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计算机系终身教授,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访问教授)打来电话,建议并鼓励我加盟“赛先生”。我很犹豫,一方面每天脑子里转的都是数学公式,不愿意被其它事情打扰;另一方面也习惯了现在自由自在的状态,只希望能够每天喝着茶,在加州或者杭州的阳光下思考数学,与学生和朋友一起讨论研究。犹豫之间,险峰师弟安排我与赛先生的创办人张赋宇先生通过微信聊了一阵。但我还是拿不定注意,便上网搜寻了赛先生以前的一些篇文章,又到赋宇先生的微信相册上浏览了一阵,好不过瘾!赋宇先生的理念、豪爽和热情令我感动,赛先生那些高水平的科普文章,高效超前的编辑和运营模式更令我惊艳。对赛先生的欣赏和好奇心使我有了跃跃欲试的感觉。

而赛先生聘请的另一位主编文小刚教授是我非常尊敬的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理论往往用到许多深刻的数学知识,也是我希望学习和了解的。除此之外,我们还有更深的渊源。文教授的博士论文导师是目前举世公认的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爱德华·威滕(E·Witten),他被称为当代的爱因斯坦。我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有我后来的许多文章,或是深受威滕的理论启发,或是解决威滕的猜测。能够与文教授共事,学问上也必然也会大有收获。欣赏、好奇,还有缘分,促使我下了决心,入伙!努力与他们一起把赛先生办成中国最引人注目的高水平科普,使之成为连接一流科学家与普罗大众的桥梁。

在生活中,作为科学家,我们每每感觉到与大众的隔膜,常常感慨难接地气。比如,当我告诉人们我是一个数学家时,十有八九的反应是看到外星人一样的惊奇表情,和随之而来的一声惊叹:“啊!你一定是个天才”。我总是要不停地解释:我的智商并不高,也不大会算数。其实,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错的数学家,根本原因是我初中时有机会读到了很好的科普书和一些大学的教材。这些书引导我爱上了数学,早早开始领略那些美丽动人的公式并浸淫其中。我常常为一道难题苦思冥想很长时间,慢慢养成了思考问题的耐心和习惯,而这恰恰是成为一个数学家或者科学家所必需的修养。一句话,我之所以能成为数学家,只是因为开窍比较早,练就了一点童子功而已。我认识的许多优秀科学家莫不是如此,由于少年时的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一个好的老师,从此走上了科学的道路。所以好的科普可以改变一个人,这些人的发明创造可能会改变世界。

科技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准。看看清末中国屈辱的历史,大刀长矛挡不住坚船利炮,愚昧落后让中国任由西方列强宰割。究其根本,是我们的科技落后。在中国人为了八股文绞尽脑汁的时候,西方科技经历了革命性的发展,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造了枪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是数学家破译密码改变了战争的进程;一批科学家制造的原子弹使战争提早结束,从而拯救了无数生命。毫无疑问,现代和未来的战争更是高科技的比拼。今天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经济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的高科技创新却依旧相当落后。没有先进的科技作为基础,中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富而不强,就改变不了被凌辱和掠夺的命运。

“钱学森之问”是在我们社会上回荡了很久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人人都知道答案,却人人都不知所措。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这样改变世界的天才企业家,也出不了威滕这样才华纵横的伟大科学家?如果乔布斯、威滕他们生在中国,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都是我们的科普可以探讨和改进的问题。我在国内外带过不少中国学生,他们中不乏聪明,甚至富有天才的年轻人。我注意到,他们中不少人的思考模式从小就被我们的教育误导了,他们习惯于跟着书本和现成的知识,不敢突破条条框框,更缺乏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科学的精神是求真、求美。麦克斯韦方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薛定谔方程等等这些刻画着世间万物运动的美丽方程式和伟大的真理,是每一个科学家至死不渝的追求,为了它们,“朝闻道,夕死可矣!”中国需要优秀的科普来弘扬科学精神,使我们的社会能够尊重和欣赏科学的威力和美丽,能够提高年轻人的科学素养,改变他们学习和思考的固定模式,使他们敢于突破和创新,培养他们用科学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鼓励他们探究大自然的好奇心和为求真理不惜一切的勇气。这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从2007年开始,由于协助丘成桐先生举办每年一届的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我有机会与赞助者,泰康保险公司的陈东升董事长几次谈起科技创新的话题。陈先生是中国最成功,也最有远见卓识的商人之一,他领导的泰康保险公司更是通过长期赞助中学生竞赛来鼓励中国青少年的科技创新。陈东升先生告诉我,在目前的中国经营企业,“创新,就是率先模仿”。为此,他每年去国外考察、思考,率先引进优秀的商业模式。他创办的几个公司无不马到成功,并开始引领行业的潮流。其实,做科学研究与他的这一经验有异曲同工之处,从开始模仿到最后超越,从学习他人到自我创新,起步越早,成功的几率越大。好的科普要能够启发年轻的一代人,使他们能够尽早地对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感兴趣,并有信心投入其中。只有这样,他们之中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上科学之路,科学的未来才有希望。张赋宇先生讲过,中国少几个商人或许无足轻重,而多几个优秀的科学家很可能会改变未来的中国。伟大的中国渴望伟大的科学家。

有机会与这样有真知灼见的企业家共事是件很开心的事情。中国需要最好的科普,也会有最好的科普。我看好赛先生,愿与它携手一程。

赛先生出品人 | 张赋宇

让我们一起期待新的赛先生

赛先生出品人

非常开心能邀请到文小刚和刘克峰两位世界顶尖的科学家担任赛先生主编。希望赛先生是他们科学研究之外发挥才干的又一个舞台,并把他们的思想、风格带进来,传递给赛先生的读者,并通过赛先生传递给中国和世界。

在中国,肯花钱投资高科技产品的企业和企业家不少,但肯花钱做科普的企业家却不多。我想,个中原因其中除了做科普不容易赚钱外,还容易惹上麻烦。科普在中国长期以来被当作一项公益事业,而商人往往是“重利轻离别”。在我们这个缺乏理性的标签社会,标签是这样贴上去的:商人做什么都是为了逐利,而科学家做什么都是为了公益。所以,你要突破商业边界溜达到科学这一高尚的领域,目的就很值得怀疑。

此外,中国目前还缺少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和科学家合作模式,甚至缺失可以模仿的范例。无论是在高科技领域还是在科普领域的合作,双方往往从热情开始,然后冲突不断,相互指责,最后不欢而散。这种文化大大阻碍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科普事业的进步。

我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冒冒失失进入这一领域的。我虽不是大资本家,但却想一试。我常会想,美国科学如果没有洛克菲勒、杜邦、福特、摩根、卡内基等企业家的奉献和推动,也许远不及今天的样子。尤其洛克菲勒将大笔资金捐献于科学,对推动美国的科学研究意义非凡。他创办的洛克菲勒大学,迄今产生了24个诺贝尔化学奖和生理或医学奖,是世界上此领域获诺贝尔奖最多的机构。

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就不用说了,用办企业赚的钱设立了诺贝尔奖,他是企业家中成功推动科学进步的典范。值得说说的还有比利时工业家索尔维,美国犹太人企业家邦伯格兄妹和美国西屋公司与英特尔公司。

索尔维从20世纪初谋划创立索尔维会议,并于1911年召开了首届会议,此后每3年召开一次,邀请当时最负盛名的物理学家与会。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几乎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爱因斯坦、普朗克、洛伦兹、居里夫人、玻尓、海森堡、薛定谔、德布罗意、狄拉克等大科学家。会上,爱因斯坦和玻尓关于量子力学的论战声震寰宇,影响了整个量子力学在20世纪的发展。

而邦伯格兄妹出资、由弗莱克斯纳创办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30年代邀请了爱因斯坦、冯·诺伊曼、泡利、哥德尔等大学问家去做研究,让美国一跃成为全球科学中心,普林斯顿高研院至今仍是科学圣地。

而西屋公司和英特尔公司设立了一项科学奖学金(以前由西屋赞助,1996年后由英特尔公司赞助),选拔具有科学天赋的中学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的科学研究。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和开发他们科学天赋的好活动。它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青少年迈进科学的圣殿。

我想,正是这些企业家和企业的参与,让科学变成了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这正是我在中国介入科学传播的动力所在。

对中国目前的科普现状,我也想说几点看法。

首先,我们往往把“科普”看成是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低端人群讲科学的活动,好像科普是下乡跟农民说事儿。这是一个不小的误区,实际上,更需要科普的正是高教育人群,尤其是握有决策资源的人。因为他们决策的正确或错误在影响着很多的人。

其次,中国目前参与科普的科学家太少,导致科学传播的专业性不足,很多以科普为职责的媒体在不自觉地传播伪科学,甚至反科学。

再次,目前很多媒体把科普娱乐化,失掉了科学本来的美感。而真正的科学是有趣的,引人思考的。但有趣不是娱乐化,娱乐化摧毁了科学蕴含的思维之美。

最后,中国政府每年投入大把的钱财搞科普,但政府最应该按市场化来分配科普资源。谁的科普做得好,谁的影响力大,效果好,就应该把钱给谁,而不是由科协来垄断科普。应该设立一个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大家一起竞争,科协如做不好科普,可以破产。

文小刚教授和刘克峰教授是我非常欣赏的科学家,我怀着崇拜的心情和他们一起工作,本身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文小刚教授享有“科学家中的艺术家”之美誉。和他交往、听他聊天,或读他的文章,我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他的思想之深邃,思维之美妙。刘克峰教授作为丘成桐先生的高足,数学成就非凡,又是非常豪爽之人。能和他们一起来推动中国的科学,推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建设,实在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让我们一起期待新的赛先生。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