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创业者找技术专家 极牛不玩共享经济

极牛创始人吴际超不以为然,他直言极牛没有刻意套共享经济的定义,它是一件自然的事。

作者:龚进辉    微信公众号:gongjinhui2

8月底产品上线,上线一个月成交30单,客单价在300—500元,用户数量为500,这是主打为创业者提供技术咨询平台的极牛首份成绩单。

技术是创业者的老大难,技术专家又乐于分享技术经验,极牛做的正是撮合二者的活。今年以来,Uber、Airbnb的持续火爆使“共享经济”概念深入人心,外界习惯性地为极牛贴上“共享经济”的标签。

但是,极牛创始人吴际超不以为然,他直言极牛没有刻意套共享经济的定义,它是一件自然的事。同时,他更愿意相信具有独特的战略价值,是把创业者、技术专家、VC、投后和孵化器等串联起来的关键节点,因为大多数企业都需要技术服务或产生关联。

通过提供方案定制、技术问诊、技术教练和企业端悬赏,极牛在创业者群体中小有名气,但不得不面对订量少、客单价低、周期长的现状。长远来看,吴际超必须思考极牛的盈利模式。

痛点挖掘:技术是创业者的老大难

技术是创业者无法绕过的一大考验,如果前期处理到位,后期将省去一大堆麻烦。由于种种原因,技术成为创业者的老大难,咨询技术专家的需求日益高涨,但苦于招不到招不起,技术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制约创业公司快速发展。

技术专家一般来自BAT、360等大公司或C、D轮冲上市的公司,长期奋战在一线,使他们几乎把所有技术领域的坑都走了一个遍。对于加盟或投入创业,他们一般持谨慎态度,担心进入后因团队合作、工作压力、职责等处于尴尬状态,或者因看不清商业模式而不敢妄动。

同时,技术入股对项目特别挑,无法真正帮助创业公司。真正出现转机的是,技术专家乐于提供指导和分享经验,使二者连接存在可能,极牛做的正是撮合创业者和技术专家的活。

吴际超是前新浪微博技术主管,从2013年开始,他先后参与几个创业项目,但一直对商业模式拿捏不准,为了提升商业模式的分析能力,今年3月吴际超开始投身自媒体,以技术角度报道潜在优质创业者,新浪微博技术主管的头衔为他直达创业者大开方便之门,频繁接触下来,他发现找技术专家是创业者的普遍难题,随即萌生帮创业者找技术专家的想法。

凭借自身丰富的人脉资源,吴际超开始扮演连接创业者和技术专家的红娘,把身边技术专家推销给创业者,结果并不理想,成功匹配率远低于创业者预期。他从中反思三点:一、技术专家专业水平过硬,可以省略面试流程,直接进入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角色扮演中;二、需要搭建一个双方接触的平台,方便技术专家共享知识。

第三,“技术专家与创业公司匹配尤其重要。”吴际超一针见血地指出。他认为技术的特点是短期被重视、长期被忽视,创业初期为了吸引技术大牛加盟,往往许以高工资和期权,而实际工作对技术的要求与技术专家经验存在差距,为双方共事埋下隐患。随着创业公司实力的增强,对前期高工资和高职位招聘的大牛产生心理落差,双方矛盾爆发不可避免,吴际超认为必须终结不平等条约,用轻巧的方式获得短期专家服务,实现双方共赢。

7月底,吴际超遇到联合创始人彭超,两人一拍即合,他们发展轨迹较为相似,都拥有大公司技术和媒体经验,几天后BP和产品Demo出炉。8月初,彭超在参加小饭桌周年活动时,遇到上个创业项目的投资方集结号,很快敲定300万元天使投资,极牛正式上马。

极牛玩的不是共享经济

今年以来,“共享经济”一词迅速流行开来,对于极牛为创业者找技术专家咨询的模式,外界习惯性地贴上“共享经济”的标签。对此,吴际超不以为然,“共享经济的本质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提高效率无非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或释放社会闲散资源,极牛没有刻意套共享经济的定义,它是一件自然的事。”

在吴际超看来,Uber出售的是标准化商品,而极牛主打个性化咨询服务,而且专家具备一定的稀缺性,相当于Uber提供的商务型专车,“如果Uber全部提供商务型专车,它并没有释放太多社会闲散资源,共享经济还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他以每年诞生10万个创业公司为例,相当于每天增加约300个创业公司,与Uber日均几十万订单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极牛没有遵循共享经济的玩法,而是把创业者、技术专家、VC、投后和孵化器等串联起来的关键节点,因为他们都需要技术服务或产生关联。”

比如,技术是VC考虑是否投资的重要因素,从技术角度可以深入了解企业内部情况。同时,孵化器对技术也颇为重视,“当前孵化器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关键在于打造服务的生态系统,创业者每天都用到的技术恰恰是最佳节点。”

同时,吴际超还深信技术将在服务宽度和深度上取得突破。宽度方面,不仅覆盖互联网行业,而且涉足农林牧渔等传统行业;深度方面,从一个工程师都没有直到IPO,创业者在天使、Pre A、A轮等每个阶段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技术问题,寻求技术专家咨询的需求一直存在。

服务类目:不仅仅解决技术问题

拿到天使投资后,吴际超的首要任务是招募技术专家。为保证技术专家的质量,他划定三大筛选标准:一、在专业性技术大会上发表公开演讲;二、环信、雪球等一线互联网公司的架构师或合伙人;三、专家邀请,优秀的人才喜欢扎堆。极牛建立严格的审核、举报机制,技术专家必须符合满足其中一条标准,目前极牛平台上共聚集60多名专家,分布在北京、上海、杭州。

服务类目上,极牛主要提供三类服务:方案定制、技术问诊、技术教练。吴际超透露,三类服务的划分是以企业具体需求为依据,初创企业的技术障碍集中在团队管理和技术本身。技术教练不仅传授团队管理经验,帮助创业者打造一支研发铁军;方案定制类似于《孙子兵法》手把手教如何攻山头,为创业者打造高效的技术方案。

技术问诊是专家提供多种解决方法,有时一个需求需要几个不同类型的专家,从不同层面解决整个问题,极牛要做的是拆解需求,并分配给不同的专家来做,过程中专家共享。创业者可以在极牛上直接约专家,付款后双方见面,约谈完毕后互相评价。

此外,极牛还提供企业端悬赏功能。据吴际超介绍,企业端悬赏有两大优势:一、帮助判断是否为技术问题,创业公司CEO最有想法和动力改变不合理现状,但部分CEO不是技术出身,无法准确判断问题是否出在技术上;二、帮助找到合适的技术专家,创业者更关心技术问题的解决,而不看重技术专家的职位,头牌专家并不一定适合创业者。创业者发布问题后,极牛后台人工匹配合适的专家,主动推荐几位专家,创业者挑选1个或多个专家,再经历付款、约见、评价等环节。

除了专家质量和服务项目,定价也是创业者选择专家的考量因素,过高的咨询费让创业者望而却步。目前极牛由专家自主定价,服务费一般为300—500元,吴际超认为定价由市场供求关系而定,“一开始大家拍脑袋定价300—500元,从众的心理驱使300—500定价流行开来。”随着热门专家供求关系的不平等,服务费相应上涨,极牛会对定价加以控制,建议不超过1000元。

从破冰式咨询到后续深度服务,极牛不仅仅解决技术问题,是以重运营体系为支撑,是否会对极牛扩张产生影响?吴际超并不担心订单增长给运营带来极大压力,从而影响整体服务质量。他坦言,极牛前期订单量不大,加上创业者更多在商业模式的创新,运用技术大多雷同,技术问题的共性是容易抽象化,“我们可以形成一套基本的问题手册,不断把问题抽象化,做到用机器来对接。”

商业模式:或发力技术人才招聘

对极牛而言,找技术专家难度不大,真正难处是找到第一个吃螃蟹的用户。谈及极牛第一单,一向沉稳的吴际超显得颇为激动,他透露第一个用户来自农林牧渔业,在技术上踩过很多坑,前后投入150万元完全打水漂。

发现极牛后,该公司CEO、技术主管、架构师、测试主管等一票人杀过来,连续约见5、6个专家,终于找到症结所在:一、过于倚重技术,初创企业无法控制和掌握某些技术,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研发;二是项目管理缺乏结果导向。

现在该公司已成为极牛深度合作伙伴,吴际超团队为他们提供方案定制服务,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极牛暂时未从中抽佣,但不得不面对订量少、客单价低、周期长的现状,长远来看,吴际超必须思考极牛的盈利模式。

他坦言,目前极牛仍处于发展初期,暂不考虑盈利问题。他强调,技术作为串联创业者、技术专家、VC、投后和孵化器的关键节点,本身具有极强的战略价值,极牛可以从纵深上覆盖技术服务体系。

他以农业技术为例,农业创业者一般先找极牛咨询,然后再找VC,极牛率先得知后可以针对创业者推出SASS服务,采取按月或按流量收费。同时,极牛在技术人才的招聘上也大有可为,无论是专家为创业者背书,还是借助专家的眼光为创业者挑选人才,都存在盈利的可能性。

“技术单点打透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链,产业链最上层是人,涉及到人的连接、筛选和培养,最下层是机器,包括SASS、SDK、云服务等。”吴际超表示,他希望未来技术成为VC投资创业者的参考标准之一。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