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投资Lyft,在美牵制Uber,然而竞争仍然很同质化

滴滴对Lyft这种投资加业务合作能否撼动Uber,我认为目前基本上没太大影响,不属于战略上进攻

今年1月底去硅谷,从旧金山湾西侧到旧金山湾东侧,就用了一次Uber。之前没有做详细计划,临时改了行程,下了城铁之后,往哪走也不知道,只知道目的地,又没有路人(真荒凉以及心慌慌)和公交站牌(我国城市公交很发达),只能用Uber赌一次了。

我担心的只有语言问题,如果按照在国内坐车的情况,一般司机接单后都会打电话费劲地确定位置。在美国,我不确定电话里能跟对方说清楚。

在美国,叫车应用用Google地图,精度更高。不像我国,打车应用使用的地图会有偏差。结果没有任何沟通,司机开着车到了我所在的位置——城铁站的停车场,我是看着地图上一辆小车驶来,而现实中那辆车真的在开过来。一次体验,这个信任就建立起来了。当然,在国内,Uber使用百度地图还是会有一定偏差。

这个场景是典型的跨境用车,完全由产品解决不借助其他任何工具最好。当时,我带着滴滴到美国是没用的,但是在国内装了Uber,在美国这个Uber的大本营就能直接使用。

前不久,滴滴在完成30亿美元融资几乎同时,也投资了美国的另一家叫车应用Lyft1亿美元。这一举动被广泛解读为滴滴在战略上,要在美国市场通过Lyft牵制Uber的发展。Uber都进入中国了,接受百度的投资,正在本土化,那么滴滴也可以也期望“走出去”。

在需求上,用户出境到美国,如果用滴滴能搞定的话,就不用下载其他应用了,一般就是不用再下载Uber了。之前,易到用车也在美国湾区试点,主打能讲中文的司机来接单,但后来就没有声音了。

这次滴滴投资Lyft,除了资本,双方在产品上也打通了。即中国用户到美国用滴滴下单,由Lyft的车来接单。美国Lyft的用户到中国,在Lyft上下单,由滴滴平台上的车接单。这一举动,方便了中国用户,也给Lyft用户扩展了额外的服务。

不过我觉得要是纯不会中文的用户到我国叫车非常麻烦,在国内真是大家都会偏移,司机无法找到或相信你这个乘客所在的位置,还得电话。

至于这种投资加业务合作能否撼动Uber,我认为目前基本上没太大影响,不属于战略上进攻。

Uber在美国是第一大叫车应用,Lyft位列第二。前者估值500亿美元,后者估值25亿美元。司机、车辆规模都不在一个量级上。互联网领域,双边供需撮合平台会有马太效应,越大的会越大,第一名可能赢家通吃,第二名苦苦喝汤可能还会面临生死问题。

在中国出租车和专车的烧钱战中,我们已经看到最后结果是第一和第二合并了,在一、二合并之前,其他的烧死了,在上海异军突起的大黄蜂被快的收购了。在美国市场,Uber压制着Lyft,能期待的只有小概率的Uber犯重大战略错误。但Lyft也要能有投资人接盘,给钱撑到那一天。

在中国市场,Uber接受了百度的投资,攻势甚猛,在多个城市开展业务,主要是专车。服务本质上是无差别的,滴滴和Uber二者力求在品牌上差异化,但其实用户最后看的还是价格,以及基本的需求满足——谁能打到车。Uber对外传播打造的那套市场经济供求平衡算法在我国并不被大众所看重,到最后,双方竞争是不是又与昔日滴滴与快的的竞争相似?

滴滴和Uber的战争,就是在巨头不断烧钱的持久战中,继续找到差异化的地方。否则,这么尴尬地打下去,还是靠资本战,谁受得了呢?难不成,再来合并,中国交给滴滴,海外交给Uber,一家亲?

想想不太可能。太残酷了。

作者微信公众号:eshiliu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