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与蜻蜓:本是同根生相“撕”何太急

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之间已不是第一次撕逼,其实良性的撕逼也很正常。但是,这次由喜马拉雅发起,然后蜻蜓反攻的撕逼,却像极了“狗咬狗一嘴毛”。

彼此之间打打口水仗,不停的撕撕逼,可谓是互联网行业的尿性。也很正常,不是件坏事。毕竟如此一来,企业会在撕逼的过程中不断的改善自己,而鹬蚌相争,消费者也能获益。比如电商之间的争相打折,外卖领域和专车领域给用户的补贴,此番良性的撕逼,无可厚非。

然而,如果撕逼突破底线,打破正常的游戏规则,成为互相戕害,最终只会让人生出“狗咬狗一嘴毛”之感,让投资人和用户“敬而远之”,从而更是损害到行业的持续发展。

难堪的撕相

日前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之间的撕逼就是如此。

事件的起因是喜马拉雅率先发难,在微博、知乎、自媒体等领域,连续发布“蜻蜓伪造日活的秘密”、“蜻蜓伪造广告数据细节”、“四问蜻蜓关于数据造假敢不敢正面回应”等相关内容,且“有图有真相”,直指蜻蜓存在“利用‘普罗米修斯’在安卓手机App后台调用相关进程刷DAU数据”、“伪造广告的展示率和点击率数据”等种种问题。

不忍直视的“真相”一出,舆论哗然,以致于“娱乐圈纪检委”王思聪先生都忍不住大喝一声:“蜻蜓FM老板应该坐牢”。但是,正当蜻蜓不再“点水”而让众人恶心之时,有知友在知乎中提出“最近撕得火热的喜马拉雅FM真的很纯粹吗?”问题,同样指出喜马拉雅也存在恶意刷广告数据的事实,同样也是“有图有真相”,然后blablabla一大片。再然后,如你所知,喜马拉雅和蜻蜓,各自自证清白,又相互炮轰。

撕逼无意义

必须得明确的是,一方面,数据造假是互联网的一种客观现象。诚然,数据造假有违商业道德,不应该存在。但是,当行业正处于发展状态,各项规则不明晰,适当的不道德可能是自己生存、发展下去的必由路径。比如说,京东、陌陌、久邦数码、奇虎360、唯品会等,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融资数据造假的问题。换而言之,正如啤酒有泡沫才好喝,不沦为欺骗的造假可以最小程度的存在。

另一方面,至于蜻蜓存在的技术和代码方面的一些问题,正如有论者所说,蜻蜓的后台进程其实和爱奇艺、支付宝的进程一样,所谓的偷用户的电、偷流量、伪造DAU,其实很难成立。此外,“很多应用经过反编译都能得到令蜻蜓FM遭黑的类似代码。事实上,这些代码作用在于验证用户的卸载率,经过统计后台使用新功能的活跃用户数来验证产品的新功能是否受到用户的支持,以此来作为改进产品的参考。”

正如厂商安全问题反馈平台乌云平台联合创始人孟卓所言,“从公布的代码来看,喜马拉雅说的并不是完全没影儿的事,但也不是什么大事。”并不是触犯底线、恶意竞争的原则性问题,却在撕逼中被无限的放大,曝光于聚光灯下。正如拿放大镜看人家脸上的雀斑,恐怕耀眼如子怡,也掩盖不了眼中的丑吧!更可笑的是,相互指责的喜马拉雅与蜻蜓,似乎存在同样的问题,真心为难这两:义正言辞的为自己辩解,义正言辞的又指责对方,像极了两只雄孔雀在说对方的屁股丑。

无意义的撕逼只是互戕

由此可见,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之间突破底线的撕逼,最终根本没有赢家不说,反而会影响到自身以及整个互联网音频行业的发展。

有传闻称,喜马拉雅选择在这个时候向蜻蜓发难,是因为蜻蜓正值下一轮融资的关键时期。蜻蜓FM CEO杨庭皓11日也透露,他们明年准备登陆资本市场,竞争对手显然想延缓蜻蜓的上市进程。虽然诸如秒针等第三方公司已明确表态:“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数据问题由来已久,也是广告主们最关注的问题已之一,正因为如此,第三方监测行业才显得格外重要,秒针作为行业标杆更加责无旁贷。针对最近网络上传播的一些问题,我们都和合作伙伴保持了深度沟通,大家的互信合作不会受到影响。”但资本寒冬之下,在融资关键期出这么一幺蛾子,对蜻蜓的影响显而易见。

那么,喜马拉雅就该开心了?恐怕开心不起来,一方面,面临蜻蜓竞争的压力。比如市场份额占比,喜马拉雅虽然有25.8%,但蜻蜓也占有20.7%,再如下载量,喜马拉雅宣称有2亿用户,蜻蜓也宣称有1.5亿用户。更关键的是,蜻蜓盈利模式相比而言更加清晰。比如蜻蜓下面的央广之声,在阅读基地的有声书类别中,央广之声占据了7成的份额,有5000万的营收,15年预估可以做到1个亿。而这一块基本上是蜻蜓在众多网络音频公司中所独有的。反观喜马拉雅,由于商业模式单一,有消息称,2014年全年和2015年上半年的营收都不足千万元,而喜马拉雅350名员工,一年下来的团队成本都已在2000万以上。更何况,喜马拉雅作为“最大规模的独家版权资源”拥有者,就每年的版权支出都应该不菲吧!无疑,资本寒冬之下,喜马拉雅同样也感觉到寒意。

本是同根生,相“撕”何太急

是的,移动音频早已得到资本的亲睐。报告显示,2014年至今,喜马拉雅FM、蜻蜓FM、考拉FM、优听Radio、多听FM、荔枝FM等音频公司相继完成B、C轮千万美元量级的融资。音频市场发展4年来,也已经初具规模和倾向成熟。对于移动音频的优势和劣势特征,用户喜欢听什么、什么时候听,以及盈利模式的探索,诸如此类,皆有一定的经验和成就。而在移动互联网的大风下,也出现了喜马拉雅和蜻蜓等行业中飞起来的小猪。

但是,也必须认识到,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目前集中在怎么做大内容和用户规模上,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盈利模式。比如说广告收入,像蜻蜓、喜马拉雅每月的广告收入大概就几百万,一年的规模在1个亿左右,这和视频网站动辄上亿元的冠名广告,以及门户网站数亿的广告营收差距仍然很大。因此,怎么建立一套完善的价值评估标准体系,科学的评估移动音频媒体的价值,依旧任重而道远。再说,移动互联网大潮已经渐渐退去,怎么寻找到新的发展风口也势必会是一个问题。像汽车、智能硬件或家居等领域,真的又能带着移动音频一起装逼一起飞?

凡此种种问题,无疑需要喜马拉雅和蜻蜓等共同去发展、完善,如果此时把过多的精力用来撕逼,无疑会给他人可乘之机。毕竟腾讯、网易、阿里等在数字音乐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投入,说不好哪天就介入进来,统统收割。退一步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从快的和滴滴、美团和点评、携程和去哪儿之间的合并来看,实际上从相杀到相爱也就分分钟的事儿。尤其是喜马拉雅(拥有海量内容,听众可自主点播)和蜻蜓(用户可实时收听传统电台内容)的发展模式反而存在互补的情况下,合并也是极有可能的。

本文系挨踢评论尸(微信号:itplshi)原创,转载请注明。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