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人修炼手册不完全大放送

冯小刚曾感概:“其实我们的年轻人一点也不比韩国人、日本人差,我们就应该有拼命、玩命的精神、荣誉感和对行规的尊重。”这里不仅有对人才自身的寄语,其背后更应该有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新思考和立即行动。

9月末以来,《第三种爱情》、《我是证人》、《坏蛋必须死》相继登陆影市,这可能是自2014年中韩两国签订《中韩电影合拍协议》以来,最密集的一轮中韩合拍片上映。

当然,中韩合拍并不始自去年,在过去的十年里,不同程度的合拍已经为中国电影贡献了许多佳作,资金、资源上的合流、人才和制作上的合拍正在为中国电影带来新一轮的增长动力。

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ID:HBresearch)近期推出《中韩电影合拍更要合流》系列专题,本文系该系列第三篇。

仔细探究韩国电影市场不难发现,韩国电影人才辈出为韩国电影火箭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源动力。除了奉俊昊、姜帝圭等为代表的韩国电影界中流砥柱的导演外,韩国年轻导演也是人才济济,这些年轻导演的处女作常常出手不凡,无论是剧作的老到,还是导演技法的锐利,无不令人惊叹。

例如,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辩护人》就是导演杨宇锡自编自导的首部电影,电影票房跻身韩国影史前十。在2013年和2014年进入韩国年度票房前十的电影《捉迷藏》和《狼少年》分别是80后导演许政的处女作和赵成熙的第二部长片。《隐秘而伟大》是导演张哲秀的第二部长片,上映后连续刷新韩国影史十一项票房纪录,其处女作《金福南杀人事件》入围了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还在韩国富川国际电影节上摘得最佳电影奖。

为什么韩国能够接连不断地出现优秀的电影人?他们的电影人才梯队建设到底是怎样的?

“黄埔军校”的精髓是职业教育,而非学历教育

近日,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ID:HBresearch)采访了《我是证人》的执行制片人申美丽以及《坏蛋必须死》的韩方执行制片人李国,两人都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研究生,对中韩两国电影教育的不同也是感触颇深。

“在中国,如果你一直在学校学习,和电影行业中的人会接触的比较少。中国电影学校的学生只有特别主动才可能会有机会接触行业,因为学校给的机会比较少。”申美丽还介绍了韩国电影学校在教学和实践方面的情况,“在韩国几个比较著名的电影学校,一般学生入学后,一些真正的导演和制片人会来学校活动,教课或者带着学生拍戏。因为韩国有培养、帮助新电影人的理念,所以,在学生拍摄毕业作品的时候很多后期公司、制作公司参与他们的作品,有时是免费帮助,算是贡献给整个社会的电影产业。”

申美丽提到的韩国几个著名的电影学院中最为顶尖也最为严苛的要数韩国电影艺术学院(KAFA)和中央大学导演系。

韩国电影艺术学院(KAFA)是韩国目前最为顶级的专业电影学院,可谓是韩国电影的“黄埔军校”,奉俊昊、金泰勇、李在容等韩国知名导演都曾在KAFA就读。虽然是非学历的培训院校,无法获得硕士学位,但朴赞郁、金泰勇均在这里任专职教授,奉俊昊、金泰勇也会时不时回来代课,再加上学费低廉,提供全额拍片费用的条件还是吸引了大批电影有志之士前来申请。

2014年KAFA导演系只招收12名学生,录取比例是10:1。在一年制学制的情况下,每名学生需在这一年内完成三部电影作品,当中包括了2部短片和1部长片。毕业长片有可能通过CJ公司发行直接进入院线放映。在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制度下,导演系学生一毕业就成为行业重要的新生力量也就不难理解了。

综合性大学的代表无疑是中央大学尖端影像大学院,这是亚洲第一个拿到招收MFA(艺术硕士学位)资格的研究生院,想要从该学院毕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1、至少有一部短片入围戛纳、柏林、威尼斯三大电影节;

2、至少有一部短片在釜山、东京、上海等同级别电影节上获奖;

3、能够拍一部进入院线放映的长片。

如此严苛的毕业条件就是让这些未来的导演在其电影生涯伊始就以高起点要求自己。

薪火相传的匠人文化

当谈及中韩制作团队的不同时,申美丽和李国都表示,韩国电影团队的职业性一方面表现在具体工作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对拍电影的热情。在他们看来,这与韩国电影行业内一直以来的匠人文化不无关系,其中在剧组、在现场跟着师傅学手艺,手把手的薪火相传不仅是技能的传承,更是职业精神和电影梦想的延续。

不论是科班出身与否,在剧组里浸淫和学艺是每一个怀揣导演梦想的年轻人必须要做的长期功课。跑现场算是最直接也是收获最大的一种学习方式,有经验的师傅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承下去,以启后人。

上个世纪末从海外留学归来的电影人们,也大都先在现场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做起,以此更好的将国外先进的生产经验本土化。

“那时韩国电影体制开始变化,开始有类似CJ那种好莱坞系统的公司在韩国出现,开始了真正的韩国电影的商业模式。老导演开始从那时开始拍韩国式的电影,从国外学习回来的新导演跟着一起拍摄。”申美丽告诉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ID:HBresearch)在韩国电影界普遍“遵循”师徒传承,不管有多新锐,以老带新的剧组实践都是每一个年轻电影人成才的必经之路,李国对此也是十分认同:“留学回来的电影人并不直接开始当导演,而是从最低的位置开始做,学习韩国电影传统的部分,他们在拍摄现场继续学习。”

《隐秘而伟大》的导演张哲秀就是因为在日本留学时深受金基德电影的感染,毅然决定投身电影事业。在回国后成为金基德的助理导演,参与了金基德多部电影的拍摄,跟组数年才推出自己的第一部长片处女作《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并大获成功。

2012年大热的爱情片《建筑学概论》的导演李容周是在工作四年后鼓起勇气决定进入电影圈,建筑学专业的他连考两次电影学院都落败,后来他幸运地找到当时还没成名的奉俊昊,在他的导演组里打杂,这两年的跟组经验让他学到了很多。

这种师徒传承、剧组锤炼的成才模式,近些年在国内也逐渐开始有了成功案例。譬如,正在上映的《坏蛋必须死》的导演孙皓,曾给冯小刚的10部电影做过场记,其创作才华与职业态度当然也是备。在电影首映礼上孙皓对两位大导演的保驾护航表达了感谢:“从剧本阶段开始,两位导演就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们会看样片,提一些建议,帮我减掉一些他们认为的’赘肉’,或者哪一部分还可以加强一下。但他们从来没有和我说过你必须要这样或那样,没有给我任何强制性的要求,所以我的自由创作空间非常大。”

今年另一部导演处女作电影《少年班》的导演肖洋亦是长期跟随冯小刚和陈国富,担任两者的御用剪辑师——受大师传承,学到的技艺与职业态度自会成为其通往更大成功的“捷径”。

霸道总裁:我负责钱,你负责才华

如果说高等教育负责对韩国电影人的早期孵化,那么韩国的大企业大财团则是帮助这些初出茅庐却的电影人破茧成蝶。从早期韩国政府鼓励国内非电影产业的大企业、大集团,如现代、三星等投产电影业,到现在韩国四大电影制片公司的鼎力支持,社会资本可谓是倾力为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推动了韩国电影的发展。

在韩国,大的制作公司往往有自己的导演选拔体系,他们的标准首先是编剧能力,其次才是拍摄能力。如果一个导演的想法或者剧本得到制作公司的认可,往往会比较容易得到项目开发阶段的投资。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资料显示,在整个电影市场上,只有十分之一的项目能真正制作成为公映的电影,僧多粥少的局面也在迫使韩国的导演不断打磨自己的项目以获得大公司的青睐。

大胆启用新人也是韩国制作公司值得称赞的地方。为了挖掘优秀的电影人才,制作公司一般都会与高校合作,提前做好人才储备。对于表现优秀的毕业生,学校会主动向企业推荐,企业将为优秀的毕业作品提供拍摄资金。进入当年年度票房前十的电影《捉迷藏》和《狼少年》就是KAFA的毕业生作品。在去年上海电影节上获“亚洲新人奖”评委会特别奖的电影《十分钟》的资金主要来自乐天公司在中央大学设立的拍片基金。

另外一个典型的创新案例就是上文提到的《隐秘而伟大》,这是导演张哲秀第二次执导,彼时男主角金秀贤还非此时的金秀贤,只是小有名气的新人演员,电影题材也是根据著名漫画改编而非韩国观众偏好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影片,对于这样的项目,韩国四大制片公司之一Showbox在经过反复讨论后最终决定给新人一个机会。事实证明Showbox这次以小博大的尝试全胜而归,在没有大卡司大制作热门话题的情况下,最终该部影片票房排名年度第5。

韩国政府出钱又出力,年轻人怎会不争气

韩国电影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至少保障优秀的电影人优秀的电影项目不因缺乏资金而遭埋没。今年3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宣布韩国将设立400亿韩元(约3500万美元)的电影投资基金,用于电影的投资、发行和放映。

前文提到的“韩国电影的黄埔军校”KAFA则是由韩国电影执行委员会扶持成立,直接隶属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资金来自政府拨款的“电影发展基金”(电影票价的3%)。每个学生每部短片可获得拍摄金700万韩元(约4.2万人民币)。对于每学期末上交的长片剧本,学校会从中挑选3个学生进行第二年的长片制作学习,并将他们的剧本拍摄完成。每个学生可以得到7000万韩元(约42万人民币)拍摄金。

为了支持新导演和中小成本的电影,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每年也会留有一部分预算,由电影公司老板、资深导演等业内专家组成的审议团对所有申请进行评选,优质项目便可获得资金支援。2013年票房冠军《七号房间的礼物》的投资里就有一部分来自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的补助金。

除了直接有效的资金支持,韩国政府及其他民间组织还积极搭建电影节等平台供电影人展现自己的才华,推动电影行业向更积极的方向进步。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李国也提到平台的问题:“韩国有很多独立电影节和短片电影节,大家关注度很高。如果我的电影在这样的电影节上映了,会得到公认‘我是一个靠谱的导演’,如此便会得到投资公司的关注。”

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FIC)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14年,韩国现有的包括釜山国际电影节在内的大大小小的电影节有31个,涵盖独立电影、女性电影等各种主题。除此以外,韩国还设立了青龙奖、大钟奖和百想艺术大赏三大韩国电影奖,以此来总结韩国电影每个阶段的发展,并对韩国电影人给予鼓励和肯定。

图为韩国部分电影节,截图自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 KOFIC),《Korea Cinema 2014》

中国电影在千亿的征程上,人才梯队断层何解

韩国电影界通过产业界、教育界的充分联合,以薪火传承的“传统”模式建立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近些年来韩国电影的地位和影响力节节攀升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血液。

反观我国,电影市场虽空前繁荣,市场总票房连创新高,向千亿元目标迈进,但是在这个征程上我们做好了人才梯队的准备了吗?

“中国的导演,一线导演的平均年龄,可能是全世界最老的。”在去年虎嗅网举办的F&M创新节上,阿里影业CEO张强就曾谈到中国导演人才断层的问题,“最年轻的观众、新的审美需求是我们年龄偏老的导演们提供不了的这种需求,那就经常会出现一些非常让人意外的事情。”

这不仅关系到产值的可持续,也关系到中国成为电影强国的作品创新力。

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中国近年来高企的电影产量里,跨界导演层出不穷,但仔细想来,其中未必是才华使然,而是其IP化的商业价值让其成为站在台前的导演。尽管多元化的人才输出是好事,但有些PPT化的作品真的当得起接棒中国电影强国征程的重任吗?

同样尴尬的还有中国电影的高等教育。目前全国有上千所高校开设了电影、电视专业,但涌现出的让人眼前一亮的人才却少之又少,想当明星的多,愿意成为扎实从业人员的少。在今年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冯小刚就直言:“在中国,每个人都想当明星,很少人学基础业务和工业技术,电影还是需要一个工业体系。”关于中国电影高等教育李国也分享了他的感受:“中国高校本科的时候还不了解电影,但专业分的太细了,所以不理解整体的问题。如果他是制片却不理解美术、摄影的问题,就很麻烦。”

高等教育不止是学历教育,电影教育更多的时候也需要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像韩国KAFA、香港TVB艺员训练班这种直接对接产业界的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机构的缺失,未尝不是目前电影人才梯队断层的原因。

当然,一些导演和电影公司也都意识到了行业的此一隐忧,也都尽力以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去帮助和扶持新人,也是为中国电影的香火添柴。

华谊兄弟近年来的H计划就在持续地以企业能量和冯小刚品牌双核驱动青年导演的成才,包括《前任攻略》系列导演田羽生、《命中注定》导演张皓、《坏蛋必须死》导演孙浩等。此外,华谊兄弟近期收购的东阳美拉,也是企业与资深导演(冯小刚)联手孵化行业未来的投资。华谊兄弟创星娱乐也与北京电影学院和国际学生短片展达成战略合作,发起青年导演人才储备计划,为今后发掘新锐导演力量打下基础,并且特设“华谊兄弟特别奖”,荣获该奖的学生导演不仅可获得资金奖励,同时还可以获得与华谊新媒体合作制作短片等项目的机会,并成为“华谊后备导演人才库”的一员。

此外,阿里影业在今年10月宣布与优酷土豆、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多家机构合作,启动了全球青年电影人发掘行动——“A计划”;腾讯发起了NEXT IDEA项目,旨在孵化影视创新人才,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力量,为每一个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的年轻人提供更大的舞台。

冯小刚曾感概:“其实我们的年轻人一点也不比韩国人、日本人差,我们就应该有拼命、玩命的精神、荣誉感和对行规的尊重。”这里不仅仅有对人才自身的切切寄语,其背后更应该有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新思考和立即行动。

企业界已经在行动了,下一个该谁了呢?

附注:参考资料

1. KOFIC,《Korea Cinema 2014》

2. 腾讯娱乐《贵圈》【韩国电影调查-现场篇】

文/张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