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法美两国如何让艺术电影开出绚丽之花

法美两国在世界电影艺术的进步上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但两国在人文、市场基础方面亦是有诸多相异之处。本文从美国、法国在艺术电影领域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和方法来引以为鉴——他山之石,或可攻玉。

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ID:HBresearch)于11月8日举办了主题为“互联网+发行,会让国产精品独立制作开出绚丽之花吗”的沙龙,以嘉宾对谈的方式意欲破题,探寻如何帮助文艺片在市场机制下有更多的空间得以展映、得以走入人心。

文艺电影,或是艺术电影——在国内市场已有创作者有心于此,但发行人则唯恐避之不及,尽可能在宣发阶段避免以此标签定位影片——究其根本,还是在于目前国内市场尚不成熟,一来缺乏细分品类的市场机制来组织小众市场,二来则是政策扶助方面激励仍不足无法协调市场资源“保护”艺术电影。

法国与美国均可谓是整个电影史的源头,卢米埃尔发明了电影(1895),爱迪生则在稍早前发明了电影视镜(1894);法国百代公司在一战前是全球电影工业的领航者,而战争给了好莱坞一个腾飞的机会,从此成为全球电影产业翘楚。

法美两国在世界电影艺术的进步上也都仍然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应当说两国的电影行业在形态和机理上各有不同,两者的人文、市场基础方面亦是有诸多相异之处,但却殊途同归地持续引领着世界电影艺术的多样化发展。

本文即是从两国在艺术电影领域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和方法来引以为鉴——他山之石,或可攻玉:令法美开出绚丽之花的空气和土壤是否可以引介到中国来呢?

本文主要汇编自两篇学术论文:《法国及美国艺术电影的发展策略研究》(彭侃,《当代电影》,2014年09期)和《捍卫文化多样性与艺术电影的价值——欧洲艺术影院的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任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

一、创作理念:纯粹艺术VS兼顾市场

1. 法国:保护艺术的纯粹性

法国作为电影的创始国,有着深厚的电影文化传统。在“一战”前,法国是真正的全球电影工业帝国。当时,全球70%的电影来自法国,强盛的工业保障着文化倾销。“一战”后,法国电影工业霸主地位丧失,美国成为全世界电影工业的中心。“法国电影从前是世界的霸主,现在从极高的地位跌了下来。”这是当时印象主义盟主路易·德吕克表达的愤怒之情。他们想用艺术振兴法国电影工业,结果失败了也成功了。虽然艺术无法挽救工业滑坡,但产生了法国电影的特色——艺术性。它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和电影工业失势后的一个选择。

用艺术优势和文化优势替代工业优势。同时尝试借助于“文化优势”保持电影工业在好莱坞之外的相对优势,成为此后法国电影主要努力方向。因此,法国艺术电影努力保持着自己的美学特征,竭力将法国艺术电影特色化,不断地拓宽着法国艺术电影的表现空间。可以看出,电影被法国政府和法国人民视为了文化自主性的重要象征,当作了拒斥美国文化霸权的重要“战场”。

2.美国:兼顾艺术与市场

美国艺术电影创作者虽然也讲求个人表达,但大多数也不拒斥市场,而是希望在艺术表达与市场价值间找到平衡点。从正如一位美国独立电影人所说:“尽管在理想状态下,独立电影是纯粹非主流的,带着纯粹原创性的视点,但事实上并没有纯粹的独立电影这样的东西,仍然有经济规律在发挥作用,电影必须得进入市场,而且需要人们愿意看。”

艺术电影这一领域,本身就是商业电影与实验电影持续碰撞与对话的结果,是在电影工业体系内制作、被商业发行和放映的实验型电影。因此在创新的方式上,美国艺术电影不像先锋实验电影那般激进,而是相对温和。如果说在艺术创新与陈规的天平上,先锋实验电影以及好莱坞主流电影分居一端,那么美国艺术电影的定位是更接近于主流好莱坞电影而不是先锋实验性电影。

二、面向群体:年轻观众VS成熟观众

1. 法国:培养年轻观众

与好莱坞的商业大片相比,艺术电影往往需要观众投入更多注意力,拥有更多知识背景。法国艺术影院不但非常重视对年轻观众的培养,并且努力通过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加深对观众的理解,提高服务质量。法国圣埃蒂安镇的梅利耶斯影院采用各种手段与观众加强互动、提供更好的服务:(1)不定期邀请观众参加位于都灵的国家电影博物馆的巴士旅行;(2)每月通过Skype为观众提供与外国电影制作人进行讨论的机会;(3)选出两名年龄在 15—18 岁之间的学生作为影院在学校里的“爱电影大使”,“爱电影大使” 每月选出他们最喜欢的影片,以文字形式给出理由,影院会将学生大使的推荐印在宣传单上,以增加影片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及学生对影院的认同感。

2. 美国:针对成熟群体

与法国艺术电影重于培养青少年观众群体不同,美国艺术电影针对的是更为成熟的电影观众群体,尤其是“婴儿潮”一代观众。正如圣丹斯学院创始人之一吉班·塔巴比安所描述的:“他们不是18到24岁之间那群热衷于看电影、各种电影照单全收的青少年,而是那些有着特定偏好的中年左翼分子,或是文雅的研究生们,或是反战主义分子,或是种族主义鼓吹分子,或是读着《纽约客》、开着沃尔沃的成功人士。”

美国艺术电影所满足的正是这些特定观众群体的需求。它们展现着被好莱坞主流电影抛弃了的严肃的、争议性主题,例如边缘群体的生存境遇,对道德伦理困境的多样化探求等,发出了主流文化中被忽略的声音,从而契合着更成熟观众的文化趣味和身份政治,创造了一种富有吸引力的电影亚文化。

三、融资发行:政府扶持VS市场应对

1. 法国:CNC

法国电影产业长久以来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法国国家力量对影视产业的调控和干预。但国家对影视产业的扶持并不是简单的行业补贴或是财政拨款,而是通过一个缜密的影视产业资助体系来进行。具体的执行机构是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NC(Centre National de la Cinematographie).CNC成立于1946年,直属于法国文化部。它的主要职能有:制定电影政策,规范电影产业。推广和发行电影和视听艺术;保存和发扬电影文化等。

在电影融资方面,每年,融资困难的电影制作项目可向CNC下属委员会申请部分“收入预支”用作制片或后期制作,待影片上映,取得收入后再归还。2013年,有58部电影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2410万欧元资金用于制作,另有25部电影申请了250万欧元用于后期制作,大大地降低了制片方的风险。

发行方面,CNC设立了专门的基金用于促进上映片目的多样化,帮助发行不理想的电影,如新人作品,排片不足的作品等。2011年,有257部法国电影得到了这项资助,总计780万欧元。在老艺术电影的发行方面,CNC也提供资助。主要针对经典艺术电影的回顾展,或者经营老电影的公司。2013年共资助了53部电影的放映,投入82.5万欧元。并资助了5个艺术电影回顾展。

2. 美国:电影节与“平台发行”

电影节是对美国艺术电影格外重要的融资和营销平台。美国艺术电影的片方常常会首先将影片送去参加一系列电影节,未获得发行合约的艺术电影能在电影节上推销自己,因为电影节上会有各国形形色色的发行商参加,主要的电影节是得到购片经理关注的最佳场所。已获得发行合约的艺术电影也能在各种电影节上放映进行提前预热,赢取媒体的关注和口碑,如果电影获奖则会获得更外的关注,尤其是在高声望的电影节如圣丹斯独立电影节和奥斯卡评选中。

美国艺术电影的影院发行也不像好莱坞主流电影采取动辄在数千张银幕同时上映的“广泛发行”模式,而是采用分阶段逐步扩大放映规模的“平台发行”(Platform Release)模式。即首先在美国艺术电影市场有重要影响力的某些城市(例如纽约、洛杉矶)选择少数影院率先上映,通常持续1-2周时间,并邀请影评人和媒体代表观影,为影片树立口碑。如果影片获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和反响,便会进入到扩大放映的阶段,在数百家乃至上千家影院上映。如《哭泣的游戏》最初仅在2块银幕上映,取得观众不错的反响后增加到了22块银幕,而在女主角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之后,发行方迅速将发行规模扩大到365块银幕。比起主流电影影院发行通常采取的短时间内大规模的饱和式发行,平台式发行更利于电影营造口碑,也有利于发行方控制营销成本,适时地根据市场情况做出扩大发行规模抑或提前中止发行的决定,因此深受艺术电影片方的青睐。

四、影院建设:休闲服务VS商业开发

1.法国:服务社区、拓展文娱功能

从政策扶持的角度讲,在艺术影院的建设和运营方面,CNC给予了很多资助。例如针对很多小的艺术影院无力更换数字放映设备的状况,CNC推出了资助项目,2013年斥资980万欧元资助了55家影院132块银幕。为了鼓励艺术影院排片的“多元化”,CNC2013年为1132家艺术影院提供了1430万欧元的资助。而为了鼓励某些艺术影院放映“有挑战性”的电影或举办特别活动,CNC也安排了专门资助资金,2013年共斥资170万欧元资助了巴黎的33家影院及巴黎之外的6家影院。

从影院的自我建设角度来讲,法国艺术影院对 “明日影院”概念进行探讨与实践。服务社区、大力拓展影院的休闲文化功能是法国艺术影院在网络时代增强自身吸引力的主要方向。

一方面,积极加强与当地社区的联系。欧洲的小型影院通常可以通过 “服务社区” 而获得立足点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针对学校的教学要求,参与当地学校的很多项目,推出各种主题展映活动,在影片艺术水准以外兼顾各种社会问题,为旗下影院打造了鲜明活跃的社会形象。法国小型影院往往通过用心满足当地 需求、深挖服务内容而与当地社区结成共同发展的文化共同体。

另一方面,大力拓展影院的文化休闲功能。开普院线(Cap Cinéma)是法国一家拥有 10 家多厅影院及艺术影院的院线公司。该公司的策略是通过多厅影院吸引观众,然后将其引向更加侧重放映艺术影片的影院。公司通过调查发现,80%的观众是出于社会性原因而到影院去的,而为这些“社会性原因”提供合适的空间对影院的发展就至关重要了。公司旗下的影院通常都设有餐厅,观影前后人们可以在影院里用餐;一些旗下影院还采取了富有特色的举措吸引年轻观众, 譬如将前排座椅撤掉,换成各种颜色的豆袋,受到年轻观众的热烈欢迎。在观影文化浓厚的法国,有时一座不大的城市也可以支撑起一家多厅影院。开普院线在阿根市中心新建的多厅影院拥有10个电影厅、近2000个座位,为当地5万名居民提供从票房大片到艺术电影的多样选择。在一些萧条的社区,影院还可以承担起综合性社会文化功能。开普院线提出“影院音乐会”的概念:该公司旗下的每一家影院都有一间可以转换成表演空间的影厅,设有音响面板、灯光控制 面板及艺术家更衣室等,经常举办爵士音乐会等吸引不同人群的活动。

通过积极利用影院的物理空间开发文化休闲功能,欧洲艺术影院为自身聚拢了人气并培养了潜在的 观众。

2.美国:靠商业开发争取生存空间

美国艺术电影不与好莱坞大片展开“肉搏”,而建构了一套由电影节、艺术影院、独立电影电视频道、音像与在线播映组成的体系,其与好莱坞大片的发行表现出了一致的“扩窗”特征,即电影沿着不同的播映窗口依次取得营收。但在每个播映窗口的经营上,则表现出了与好莱坞主流电影截然不同的风格,以充分发挥艺术电影的市场潜力。

以艺术影院的运营为例。美国的艺术影院目前大约有1000块左右的银幕,以放映独立电影、外国电影以及重播经典电影为主。这些影院大多选址在雅皮士和婴儿潮一代聚居的城市地区,或是大学城,因为这里生活着艺术电影最忠实的观众,即与主流商业影院观众相比,受教育程度更高,更为富裕,平均年纪也更大的群体。据Juliet Goodfriend发起的艺术影院调查,美国艺术影院只有13%的观众是青少年,有1/3的观众年龄在65岁以上。为这类观众服务奠定了艺术影院顺利生存的基础。与普通商业影院相比,美国艺术影院的运营颇有特点,首先,其影院环境往往更为舒适,如2007年地标院线推出了一种“起居室”影院,这种影院规模很小,通常只能容纳30-50人,但环境很舒服,里面放置着沙发、边桌,方便观众的讨论交流。其次,这种影院往往会提供更好的餐饮和配套设施,以在票房之外获得更多的收入。例如圣丹斯院线2007年在威斯康辛州Hilldale购物中心开张的第一家影院,除了6个影厅之外,还有配套的咖啡馆、小酒馆、室内和屋顶酒吧、出售当地及和圣丹斯电影节有关的艺术品及衍生品的艺术廊。不像世界其它地区的艺术影院常常需要依靠政府补贴才能生存,美国的艺术院线靠商业开发为自己争取了生存的空间。

总结:保护与竞争须兼顾,自我适应才能自我发展

在商业大片风起云涌的时代中,艺术电影往往被人们视为抒遣小众情怀的没落贵族。但是,艺术电影通常有着超过商业电影的精神价值。它们探寻新的电影题材和表现手法,捍卫电影文化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提并论的筹码。

法国艺术电影的繁荣根植于法国深厚的电影文化,更重要的是基于法国政府出于政治和文化目的所给予的大力扶持,使艺术电影可以免去部分生存压力之苦,能够比较自如地创作。而美国艺术电影则处于完全自由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但通过着眼于好莱坞主流电影所忽视的市场领域,针对特定的细分观众群体,努力在艺术创新与观众接受之间寻找平衡点,从而赢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法国和美国发展艺术电影的经验给我们以重要的借鉴价值。一方面官方给予艺术电影一定的支持是必要的,尤其在艺术电影发展早期阶段。这种支持可表现为一些保护性政策减少艺术电影在市场上与商业电影的直接交锋。另一方面,艺术电影也需要自我调整,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扶持,而应形成自身的产业体系和造血功能。艺术电影虽然不能像纯商业电影一般“唯利是图”,但并不意味艺术电影能够脱离市场与观众。事实上,美国的经验显示,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艺术电影是可以在艺术创新与观众接受之间找到平衡点,并通过一定的市场化手段进行适度的、有针对性的营销,从而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双重成功。

编辑/李牧谣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