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康: 获IDG投资后 他的App助5千病人术后康复

他在川北小山村长大,本不愿学医。那里的村民很穷,常治不起病。生病了就看“赤脚医生”,看不好就请“跳神”,要么就扛着,扛到受不了就跳崖,或在家中绝食去世。悲情小说的段子,是他身边活生生的现实。

◆ 这是8年前刚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时的雷震。创业8年,雷彻底秃了。往下看,你会见证一个中年男人的掉发过程。

文| 铅笔道 记者 王方

导读

雷震(以下简称“雷”)竟然成为了一名医生。小时候,他觉得这不可能。

他在川北小山村长大,本不愿学医。那里的村民很穷,常治不起病。生病了就看“赤脚医生”,看不好就请“跳神”,要么就扛着,扛到受不了就跳崖,或在家中绝食去世。悲情小说的段子,是他身边活生生的现实。

阴差阳错,受疾病影响,他高考发挥失利(1991年,15岁),恰好被调剂到医学院。五年大学,改变了他的想法,他喜欢上了当医生。毕业后,他选择去华西医科大学外科研究生深造。

这又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3年下来,他做过大小400~500台手术,每次接待从山区赶来的患者时,往事涌上心头。“我想起,小时候那些跳神、跳崖还有绝食。”

雷一开始觉得,成为一名医生是他命里注定。本以为职业会顺着医生这条轨迹走下去,然而1999年,他选择出国留学,去看看美国医院怎么样。

在美国待了8年后,由于执业医师制度的实施,他发现自己已经回不去了。执拗的他,在医疗领域连续创业,以这种方式持续帮助病人。

第一次是因为责任。2007年,他成立“博慧斯”,研发在偏远山区也可以使用的即时检验产品,帮助医生随时随地判断病情,其中一款仪器手机大小,能随时随地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第二次是因为热爱:做一个好医生该做的事情。今年8月,“术康”App发布:医生能跟踪病人手术后康复情况,如是否出现什么症状,生活质量怎么样。在App中,病人可以提交数据,描述病情。该项目成立之初便获得IDG Pre-A轮融资。

◆ 术康产品界面

过去30多年,雷震一直围绕着“医生”两个字打转,转不能停。原因即是采访中他不断重复的那句话:“我喜欢当医生,我爱当医生。”

注:雷震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作背书。

20年前,雷震曾是华西医院普外科研究生,做了大小400~500台手术,有时开膛破肚,肝、胆、胃肠... ...从第一例手术起,便毫无狰狞感。

他常接触各类癌症患者。大三时期,第一位病人也是名肝癌晚期患者,小伙儿27岁,没救了,但很乐观。这个病人唤醒了他童年的记忆,雷震说,这是命里注定。每当接待来自大山区的病人时,他尤其认定这一点。

往事涌上心头。川北小山村,一处大山脚下,是雷震的家,他从小在这儿长大。“那里有水田、有池塘、有山坡……”

在那里,他眼见过太多悲剧:生病了就看“赤脚医生”,看不好就请“跳神”,要么就扛着,扛到受不了就跳崖,或在家中绝食去世。悲情小说的段子,是他身边活生生的现实。

雷回忆起自己的爷爷。身体不好,一直被病痛折磨,终于扛不下去,爸爸与二叔用滑竿抬着爷爷,走了两天山路,去南充地区医院看病。

诊断过后,无功而返。爸爸与二叔再用滑竿走两天山路,把爷爷抬回来。雷小时候不懂事,以为是绝症。“后来偶然听爸爸说起,是因为兜里没钱,做不起手术。爷爷最终绝食去世。”

雷震本不愿学医。高中时,他的同桌想上医学院,但雷不想。之前的经历告诉他,医院的氛围压抑又恐怖,都是病人。

一日,好友在操场被铅球砸中脑袋,雷站在旁边2米处,看着血液喷射至7~8米开外。他背起同学就往医院跑,到医院直接上手术台,雷在外面一直等。“场面很血腥,吓得要死。”

这种想法直到大学。雷的初中一共4个班,约200~300名学生,只有6人考上高中,除了雷以外,其余全是体育特长生。初中升高中,雷的过程挺顺利。

但高考(1991年)时,雷自己也受到疾病影响。“正好生病,考得很差。”原本他的志愿名单里,是绝对没有医学的。“我想做工业,各种乱七八糟的工业、机械我都喜欢。”

阴差阳错的是,最终因分数不理想,他被调剂到了医学院。

恰逢当时的政策,雷没法复读连考。“我不喜欢当医生,要不要去上?否则得再等两年重新高考。”雷一想,算了吧,好歹是个本科,依旧去了。

大学5年制,前两年半打基础,大三下学期下临床。“前两年半不爱学医,各科目都是及格水平。但自从见习接触那位27岁的肝癌病人后,他把前两年的课本捡起来从头再学,成绩从倒数冲到顺数,开始喜欢当医生。”

◆ 本科毕业时的雷震

他决定读研深造。1996年,他考上华西医科大学严律南导师的研究生,期间接触了很多病人。

在医院里,雷的工作内容很纯粹,天天要做的,就是守住2m长的手术台。四五个人一个小组,主刀、麻醉师、一助、二助、护士……导师严律南的价值观影响了他,医生的一切工作,只是尽一切努力让病人活下来、恢复健康,不涉及其他任何,不计较名利。

他还有另一项日常工作——帮病人省钱,计算他的医药费,特别是穷病人。他曾经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那么做,但每次接待从山区来的患者时,往事全涌上来了。“我想起,我小时候为什么那样。”

雷12岁上高中,15岁就上大学。

“小时候的生活转眼即逝,我还没太懂事,就离开了。等真正到医院工作时,我觉得这是命运安排让我做医生。” 

在华西的3年时光,他几乎没休过一天假,参加了大小400~500台手术。提及过程,他轻描淡写:“工作需要就上去手术,争取做得又快又好,让病人少点痛苦。”

3年后(1999年),他选择出国留学,自此离开医生岗位。若能提前预知结局,雷也许不会这么果断。“算是个遗憾,但我不后悔。即便能从新来过,我可能还会这么选择,但改变不了的是,我仍然喜欢当医生,我爱当医生。”

◆ 1999年,雷震初到美国。

在Morehead State University大学,他未能再申请医学专业,于是学了1年生物,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又转去医院Charleston Area Medical Center工作,从事临床研究工作,也帮助他们培训外科医生。

用雷的原话形容,那是他人生最黑暗的一年。“一周的工作,半天就做完了。”他辗转又去了2~3家医疗类小公司。“没什么成绩。”

他的心思早已不在这儿。“我一直想回国创业,但不知怎么起步,比如融资等。后来就干脆去哥伦比亚大学念商学院。” 2007年7月毕业回国。

此时,由于执业医师制度实施,医院已经回不去了。如果不离开华西,完成博士学习,毕业后一年,他可能就是副教授,在30岁生日到来之前,可能是硕士生导师。

尽管再不能当医生,雷震并没有想过离开医疗行业。“觉得自己还是能为医生、病人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他想起来是睡不着的,若是不能为山区老百姓做点什么,人生不及格。医疗领域最大的几个病种:心血管、糖尿病、肿瘤。“心血管没有特定指标,肿瘤又很难根治。”雷从糖尿病入手:“做一款产品,即便在我们老家山区,也能检测出身体疾病。”

2007年,他成立“博慧斯”生物。雷研发的是一款不需要冷藏、可随时随地检测糖化蛋白的POCT(即时检验)产品。“对90%的糖尿病人来说,这是最关键的指标,能反映过去8~12周的病况。如果只是测量空腹血糖,指标模糊,像是瞎子摸象,据此治疗方案不科学。”

随后几年,雷不断建实验室,研发产品,未能大成。2009~2010年时,公司最困难的时候,有半年时间账户里从没超过3000元。

2011年,他在网上了解到一则信息——有人为他老家附近一所小学募捐课桌。他也买了一批桌椅委托同学送过去,后来同学打电话说,你最好来看看。

于是,雷再次回到川北山区,模样已从初中生,变成一位30多岁的中年大叔。

◆ 此时的雷震,已然是中年大叔模样。

回到山区时,前几天刚下了场雨。雷看见几个小孩站在泥塘里打乒乓,教室屋顶是漏的,窗户没有玻璃,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新买的桌椅在地上放不平,一切和三十年前他上小学时几乎没什么差别。雷又发动几个朋友又凑了一笔钱,重新整修了教室、卫生间、室外空地。

回到无锡,他继续研发。2012年推出产科羊水渗漏检测,2013年推出早产评估检测,2014年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仪上市,当年销售1000多万(2015年已经接近5000万),产品供不应求。该产品售价1500~2500元,同等精度的设备售价20~30万元,稍差的为2~3万元。

雷有一个梯级计划,先在大医院用,再给小医院用,然后是山区。“大城市有大仪器,但山区不可能存在,它没有特别的资源。因此,POCT设备尤其重要。”

去年4~5月份,雷回到成都,照顾生病的父母。“当时公司已融完两轮,团队100多人,业务稳定。”在投资人的帮助下,他从外企挖了一些高管过来,逐渐将无锡公司转接。 雷并没有休息,半年后,父母病情好转,雷又启动了第二次创业。

去年年中,他与一位师兄(本科、研究生都是师兄)在天府软件园喝咖啡,后者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俩人聊起了医生的刚需。

“我觉得随访是医生刚需。”“你们现在怎么做随访?”“跟以前一样打电话。”“扯淡。”“能不能帮我做一款术后随访App呢?”“可以啊。”

最终商议的结果是,俩人想做一款“术后随访”App,医生能跟踪病人手术后康复情况,如是否出现什么症状,生活质量怎么样。在App中,病人可以提交数据,描述病情。

师兄的描述,让雷想起20年前的从医经历:20年间,医生术后随访的方式从未变过——电话回访。它有几个弊端:1、许多病人电话接不通;2、沟通不清楚。

但随访又至关重要。没有这些数据,就无法科学评估长期效果,医学就无法进步。医院若没有这些数据,就无法评三甲。回访若不及时,病人术后很难恢复高质量的生活。

“以骨科为例,病人骨折后,90%的病情依靠术后恢复,否则效果天差万别。再比如肝癌,需要定期复查CT,看肿瘤灶长出来没,另有一堆实验室指标,评价其肝功能恢复得如何… …”

接下来1~2个月,也印证了他的想法,他调研了全国一些大的医院,发现问题普遍存在。这时,他打电话给师兄说:“干脆成立一个公司来做这个吧。”

去年10月,新公司“尚医”成立。IDG资本合伙人李骁军(负责TMT)与雷私交不错,也一直关注雷的创业动向。去年11月,雷上北京调查医院随访情况,与强生医疗一位朋友边吃边聊,李骁军也在旁听。饭后,俩人站在街边打车。

“这个事儿挺有意思,你什么时候从博慧斯离职全职做这个,就告诉我。”今年2月,经董事会同意,雷正式辞去“博慧斯”所有行政职务。第二天,李从北京飞至成都,确定了Pre-A轮融资。

次年8月,“术康”App发布,这是一个“全流程患者管理工具”,主要功能为:医生输入诊断、手术方式,即可一键生成患者康复计划,完成随访;患者可关联主管医生,获取自己的康复计划。

上线前,雷找了几百个医生测试,他们分散在20多个医院,成都、北京、上海、广州… …覆盖了所有外科,如胸外科、普外科等。

2~4月份,雷与团队着重解决iOS版本问题。“有些是闪退问题,还有些是根据医生反馈调整,如康复计划模板。持续了几个月。”

5~6月份,增加了心内科。“心内科病人常常采用介入治疗,住院后,基本要终身随访,医生需不停调整医嘱,病人需不停向医生咨询。”

“术康”正式发布时,已有几百位病人、几百位医生。“医生和数量的比例不到1:2,这肯定有问题。”

事后分析,雷发现:产品功能不够完善,只考虑了医生需求,却忽视了病人需求“医生随访患者病情如何,这是医学的内在需求。但大多数病人没有动力:他们在生产数据,却什么都没得到。主治医生没有时间提供指导。”

因此,雷增加了“术后指导”功能。1、团队自己拍摄康复视频、编辑相关文字。2、接入专业的术后康复医院。另外,雷也为病人添加了一些相关产品福利。“有些病人需要长期需要药品、耗材。我们直接跟厂家联系,只要患者使用App,就可以享受打折福利。还有些患者术后需穿弹力袜,我们与进口厂家合作后,患者可获得五折福利。”

到了10月份,已拍摄的康复视频一百多集,康复指导等患教资料上千篇;福利功能预计在元旦前推出。

◆ “术康”团队

目前,“术康”累计有3000名医生,5000多名病人。“年底前,我希望实现商业闭环:厂家提供优惠,获得反馈,病人提供数据,享受福利。医生指导病人康复,获得数据,建立个人品牌。”

继POCT后,雷又找到了新的起点。“基于我出生的背景、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对家乡的责任,即便我没有当医生,没有学医,我也会捐钱做POCT,纯粹帮助别人,也一定要做。而‘术康’更多与我职业相关,做不了医生,我想做一名好医生该做的事情。”

过去30多年,雷一直围绕着“医生”两字打转。兜兜转转,最终没能成为医生,也算是他一个遗憾。

“我不后悔人生中做过的选择,只能说也许重新来过,我还是会选择现在的生活,但不变得是,我一辈子都爱当医生。”

“为什么?”

“我觉得我喜欢。”

求报道请加微信号wangfangnews;

文章原创,如需转载,请加微信号meera003;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铅笔道官网哦;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