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两轮融资 他实时监测高血压患者血压状况 对接医生

2012年,代选择从高血压(慢性病的一种)在线数据服务工具切入家用医疗。经过一年研发期,2013年10月,“37血压管家”App上线。

文| 铅笔道 记者 汪澍琦 编辑| 薛婷

►导语

代万辉感叹:“相比餐饮、出行、旅游……医疗这个事儿,做起来要更慢一些。”从研究生时期专研“863项目”、“家用医疗服务机器人”课题起,他在此行业已摸爬滚打6~7年。

2012年,代选择从高血压(慢性病的一种)在线数据服务工具切入家用医疗。经过一年研发期,2013年10月,“37血压管家”App上线。

产品主要功能是让用户记录每天的血压情况,血压数据可通过App上传并导出;后台系统(对接已有数据库)会根据数据记录,给予用户数据反馈(解读、分析和预判),并配以医疗指导和用药服务。“比如今天的血压突然高了,系统会提醒患者要注意降压等。”

◆“37血压管家”App和智能血压仪

此后,为了让用户使用更加方便,代万辉不断增加产品功能。与传统血压计厂商深度合作,定制“37智能血压计”;上线了“社区”功能,并推出“医生端”App,主要和心血管医院的医生们合作,为其提供患者的院外管理。

去年,“37血压管家”获得天使投资,投资方为秉鸿资本和英诺天使等。今年7月,又获得鱼跃医疗投资。(铅笔道尊重创始人意见,为其具体数额保密。)

目前,该产品已有500万用户,60%用户有数据上传记录。单月上传20条数据以上的用户为6万。平台已接入6000多心血管医生,覆盖北上广深及部分二线城市,智能血压仪累计销售1万多台。

注:代万辉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作背书。

“慢”贯穿了代万辉的整个创业过程。早年做研究时,代发现相比在医院,长期在家休养的慢性病患者,他们最缺的是医疗服务和指导。“比如你在家量血压,量完之后,高压140、抵压90,你不知道这个数据对于你意味着什么;如何运动,如何饮食,如何控制。”

2013年,一批智能手环(Fitbit、咕咚等)火爆起来,代看到大家逐渐习惯通过手机端来管理自己的健康数据。相比于运动等泛健康数据,他认为慢性病患者的病理数据管理更有价值。“这个场景,在慢性病患者中完全可以复现。”代说:“他终于等到了方便数据管理的工具。”

同年10月,“37血压管家”App上线(此前已研发一年)。产品主要功能是让用户记录每天的血压情况,血压数据可通过App上传并导出;后台系统(对接已有数据库)会根据数据记录,给予用户数据反馈(解读、分析和预判),并配以医疗指导和用药服务。“比如今天的血压突然高了,系统会提醒患者要注意降压等。”

不久,产品进入内测阶段。研究生时,代和一些医院有过合作。团队到医院进行推广,产品有了第一批用户。

初期,用户上传血压数据后,系统反馈时间很长。“因为系统对接的数据库很小,数据通过系统算出的结果,还需要人工检测是否准确。所以反馈速度很慢,短的要半个小时,长的要一个小时才能把结果反馈给用户。”

代解释,“一些患者的数据历史,我的数据库可能无法匹配,就要用人工的方式,根据医疗经验,对患者的血压数据做出判断,并给予治疗或用药指导。”

为提高反馈效率,代万辉不断与各大医院合作,扩大服务病历样本。同时在产品端,继续优化数据上传模块。

11月,他把产品放到了一些公开推广渠道(如安卓市场等),年底用户飙升至10万,每月有1万多用户上传数据,数据反馈速度提升至1~2分钟。“那时产品还挺粗糙,我都不太好意思放。”代哈哈一笑:“10万的用户量证明了这件事儿是有市场的。”

2014年春节,代万辉获得一轮天使融资,投资方为秉鸿资本和英诺天使等。借助资本的推动,“37血压管家”用户量进入爆发期,4-6月,用户增加至100万。“用户增长很快,因为整个App Store里,做血压管理的,就我们一家。”

另一方面,资本的追捧,令代万辉多了几个同行竞品。“如果当时再低调点,说不定到现在还是我们一家。”他笑着说。

同期,代陷入漫长的纠结期:要不要做智能硬件,怎么做。“一直有用户反映,手动输入数据太麻烦。”代说:“没有数据,后面的分析是不成立的;数据不准确,一切都没意义。硬件是一定要做的。”

于是,代四处寻找智能硬件厂商。“国内血压计厂商有近200家,但市面上大多数血压计都不具有数据传输功能。”此外,很多厂商也愿意尝试新产品,“只是硬件开发需要很大的投入,去做一款新的产品,周期也比较慢。”当时,许多互联网医疗公司都在做硬件。要不要做,代犹豫了很久。那段时间,代天天待在深圳,“差点转型做智能硬件去了。”

冷静下来,他决定坚持原方向,只做自己擅长的事儿。“我们没有做硬件的基因,硬件的研发生产周期很长,还涉及供应链、销售、用户体验等一系列问题,这淌水太浑。”

他补充:“由于国家规定医疗器械要有一个审批和测试的阶段才可以上市,而这个审批周期长达一年,这是大部分创业团队都无法承担的。”

最终,代选择放弃制作硬件,转为开放接口,由专业的医疗设备商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谈了十几家硬件厂商后,最终代与鱼跃医疗等达成深度合作。“我们派软件工程师出定制方案,他们负责后面的供应链和生产等。”

他稍作沉默:“我们的团队基因是软件和数据。首先,就算自己能设计一款新的血压计产品,是我们自己不擅长的;其次,跟大企业合作,发挥硬件的优势,我们能够为用户更快地提供服务。”

经过近一年的研发,今年2月,代推出“37智能血压仪”。“以自营的方式,做了一个推广页面,告诉用户,智能血压仪能自动上传数据。”上线一个月,平台售出1000多台血压仪。用户的留存率大大提升,“之前为手动上传,用户留存率在20%左右,硬件推出后,达到60%~70%。”

今年2月,他了解到,不少慢性病患者“久病成医”,渴望和病友交流病情,分享治理方法,于是他上线了“社区”功能。代本以为社区不会“火”,“我们都觉得,高血压人群年龄偏大,他们的社交需求可能不高。”

结果用户活跃度比之前翻了一倍。一些用户会把对产品的意见写在纸上,发到帖子里;有的用户还会晒天气,晒美食。“有的老人比较退休了比较孤独,他们很有社交需求,希望跟病友分享和沟通健康方面的经验。”

同期,代注意到用户的“问诊”需求,患者即使在家,同样希望能得到医生的专业指导,他相应推出“医生端”App。他一方面接入医院的医生(主要来自心血管医院),另一方面与一些医生平台(“好大夫”等)合作。“之前患者用笔记数据,拿给医生看。现在,用户可直接将数据发送给医生,后者实时了解用户情况。

今年7月,“37血压管家”又获得鱼跃医疗A轮投资。代计划,把当前的模式走通后,再切到其它疾病(高血糖等),“有很多高血压患者同时有高血糖,先看用户有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近期,代在摸索一套变现方式,与保险公司合作。平台为保险公司用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保险公司需要对用户进行健康管理服务。以前可能是每年做几次体检,而现在,用户只要上传数据,平台通过分析,就能预测其发病风险。”目前,其已与君康人寿等几家保险公司达成合作。

如今,产品已有500万用户,60%用户有数据上传记录。单月上传20条数据以上的用户为6万。平台已接入6000多心血管医生,覆盖北上广深及部分二线城市,智能血压仪累计销售1万多台。

接下来,代将继续优化用户体验。“我们正在研究图像识别上传,使用传统血压计的用户,只需用手机扫一下数据,App会自动识别并上传数据。”

代已在慢性病管理领域耕耘多年,相比与刚创业时的满腔热血,他的心情已归于平淡。“以前总说要做多大的事业,而现在想的更多是踏踏实实地做好产品,服务好客户。”

读完文章,求报道的创业者请加微信号980678705;

文章原创,如需转载,请加微信号meera003;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铅笔道官网哦;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