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车”到“出行”:滴滴最本质变化在哪?

商业竞赛,也绝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滴滴出行”强大,也绝非Uber中国、易到们便没有空间,好比电商,淘宝之外,也有京东、当当的生存空间,差异就是,千亿美元市值与百亿、几十亿、几亿市值的区别。对吧。

“滴滴打车”升级为“滴滴出行”,这家公司的Logo也变了,从笑脸出租车升级为抽象字符“D”,还是一以贯之的微笑概念。

品牌升级背后,是滴滴的竞争升级,从业务的领先,到战略的全面领跑产业。

事实上,这是一次迟到的品牌升级,早在今年5月,程维与柳青便宣布了滴滴的新定位,“一站式出行平台”。一站式出行平台战略提出后,滴滴推出了“滴滴大巴”、“滴滴代驾”、“滴滴顺风车”以及某些城市试运营的“小滴”。

这些产品与服务,加上此前的“滴滴打车”、“滴滴快车”、“滴滴专车”,组成了目前市场上最大的一个出行平台。柳青也不止在一次公开场合透露,未来滴滴也将推出公交车、地铁快轨等服务。这家创立于2012年的公司,俨然有大家之范。

目前,滴滴出行覆盖的业务中,日处理订单数据分别为:300万出租车订单、400万专车与快车、最高223万顺风车,5011家企业用车、500条滴滴巴士路线(深圳与北京),即便是最近上线的滴滴代驾峰值订单也有60万单——这些数据,在任何一项都是远远超越细分领域的竞争者。

除了业务上的领先,滴滴还保持着,资本市场的领先,几乎是一骑绝尘。

昨天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创始人程维透露,滴滴又完成了一笔30亿美元的融资,估值高达165亿美元,数倍于竞争者。

此次换标,品牌升级标志着,滴滴从业务领先,到战略上的全面超越。 

如何理解这种竞赛模式的转变?如同历史国防竞争,业务,如同具体的战争,区域之战或小规模战役,战略领先,如同当年苏美对峙,美国通过太空登月计划,从战略上彻底超越对手。所谓法乎其上。

战略超越,便是超脱,从战略上彻底压制敌人,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叫“升维竞争”——代驾、嘀嗒抑或Uber中国,各自守着局部业务,负隅顽抗,它们是二维文明,“滴滴出行”全场景覆盖,平台型竞争,它是“高维文明”。《三体》说,“我毁灭你,与你无关”,这是高维文明打压低维文明的优势。 

上古的冷兵器,弓箭剑戟,无法对抗热兵器的船坚炮利。这是必然。

互联网商战,典型的竞争法则有两条:1、单点强压,单点突破,以点带面,以面带体。2、马太效应,平台群效,大者恒大。

“滴滴出行”,便是严格遵循了两个法则:从滴滴打车,专注出租车做起,积累势能后迅速切入专车、快车市场,通过滴滴打车、滴滴专车,联动起顺风车与代驾市场。

在完成了“一站式出行平台”的全场景覆盖后,便坐享平台效应,大者恒大,不断蚕食细分领域各个市场。

当然,有人会质疑说:“滴滴出行”依靠平台效率,在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市场横扫对手,多少有些胜之不武,因为它们的边际成本低。如此观点,也是一种偏见,因为“滴滴出行”在任何一个市场,譬如代驾市场的投入也是数倍于竞争对手的,“滴滴出行”之所以能够兵不血刃的攻城略地,更为重要的是,“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系统,一个平台与具体领域的企业竞争。

这就好比,同样是做电商,最初只做图书,淘宝却是要做平台,我们看到如今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天壤有别的背后,也是淘宝在平台上全倾全力的投入,无论是市场抑或人员、IT,都是数倍,甚至数十倍与竞争者。 

“滴滴出行”与Uber中国、e代驾、嘀嗒、易到、神州等等的竞争,也是如此,“滴滴出行”如同淘宝,Uber中国抑或其他,如同当当。 

“滴滴出行”,提出一站式出行平台后,业务领先,再保持战略领跑,又在资本市场上全面压制对手们,对于后来者来说,这个难题,几乎无解。 

当然,商业竞赛,也绝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滴滴出行”强大,也绝非Uber中国、易到们便没有空间,好比电商,淘宝之外,也有京东、当当的生存空间,差异就是,千亿美元市值与百亿、几十亿、几亿市值的区别。对吧。 

以上。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