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可别再藐视了!
今天晚上,我想继续和大家聊聊小米移动。
原因非常简单,在昨晚那篇《狼真的来了,小米进军虚拟运营商》的文章发出后,我收到了一些运营商朋友的反馈。其中有人的反馈挺有意思,他们普遍认为这次小米移动发布的信息是又一次的“虚张声势”,完全没必要担心。
对此,我保留观点,具体会放在文末再说。
下面,我试图站在“反方”的角度来看一下小米移动究竟是不是没那么可怕,它的软肋又在哪里。
首先,日趋饱和的通信行业很难再发展“新增用户”。
在我刚参加工作时,我还记得中国移动的市场策略是“三新”即新用户、新话务、新业务。事实上,在2006-2009年间,中国移动的用户增长的确非常迅猛,用户隔年翻倍几乎是可以预计的,不但拥有大量的新增用户,而且市场有效性还非常高,新增净增比也比现在小很多。
而时隔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不断饱和,新增市场逐渐乏力,存量经营成为运营商考虑的重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通信市场上正在呈现出新的特点:新增难,挖存量。
从这个角度来看,运营商的确不必过分担心虚拟运营商来抢饭碗。毕竟这个年头,更换使用多年的手机号码也是件比较困难的事。
第二,虚拟运营商的资金实力有限,不太可能“批零倒挂”
事实上,小米移动宣布的资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种是套餐内价格、另一种是套餐外价格。根据对比,细心的用户会发现小米移动的资费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优惠,与一些区域的特定营销方案相比,甚至还要更贵一些。原因非常简单,虚拟运营商的业务量首先是要经过传统运营商的核算的,简单说就是“业务批发”,再以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卖给终端用户,盈利主要来自于“批零差价”,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如果过多补贴用户,就意味着发展用户越多,运营成本也就越高,对于资金实力有限的虚拟运营商来说,是不会轻易尝试大规模的“批零倒挂”的。
因此,在价格敏感度相对较高的“年轻市场”,很难讲小米移动就一定能成气候。
第三,卖终端和卖业务是两码事,小米移动并不具备明显优势。
干过通信行业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行业。虽然顶着“日进斗金”的光环,但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是接踵而至:“客户投诉”、“舆论危机”、“员工队伍不稳定”等现象近年来尤其明显,拿句玩笑话来说真是“操着卖白粉的心、干着卖白菜的事儿”。
尽管小米拥有一定的用户基础、渠道资源和通信周边行业的经验,但在运营商这个层面还真不一定就可以玩儿得转。因此,业务经验的缺失很可能是导致小米移动不好做的重要原因。
好了,谈到这里,我自己都快被“洗脑”了——原来小米移动一点儿都不可怕。
或许你也开始迷惑了,一会儿说小米是狼,一会儿又说他并不可怕,到底该怎么正确认识小米移动?
说到这里,我想到毛主席当年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决议草案《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说过:“当我们正确地指出在全体上,在战略上,应当轻视敌人的时候,却决不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也轻视敌人。“
接到前文所说,对于那些认为小米移动仅仅是在“虚张声势”的,我只能说一句“呵呵”。
有些人整天认为运营商家大业大无所畏的,他们习惯了躺在功劳簿上享受众星捧月的感觉,习惯了站在道德制高点呼唤所谓“正能量”,习惯了沉浸在体制内的安全感里互相取暖……对不起,让您扫兴了。
记得曾有一本书名叫做《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现在我想说,你觉得没事儿你先睡,我写我的无所谓。
因为,我永远记得一句话叫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