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黑:匠心与熟练工

如果你们作为农民,基本的种植技术不达标,那你们至少还有造粪的能力。我们并不是不承认你们造粪的价值,而是希望你们放弃种田的行为,只需要锻炼好自己的肠胃,踏踏实实的做一个造粪机器就好了。

昨天,一篇名为《阿里影业,走好,不送》的文章引起了互联网圈和影视圈的热烈讨论。这篇文章被热炒的起因是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笔名:伐柯)在一次公开论坛上抛出了一个让编剧圈瞠目结舌的观点:

这个观点不仅让当时在场的编剧们目瞪口呆,在他的观点被整理成文发布到网络上以后,也被各大编剧论坛热烈转载,成为了中国编剧圈学习互联网时代生存法则的最高纲领。很多国内知名编剧表示,以后将永远不会再和阿里影业合作。

本来这件事儿就是一个简单的“装逼装大了”被人吐槽的小危机。作为一个根本不怎么看国产电视剧的正统24K纯屌丝,我本来是不太想写这件事儿的。

然而故事还没完,就在我的朋友圈刷爆这篇《阿里影业,走好,不送》文章之后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里,我的朋友圈里就开始出现了阿里公关的洗地文:《编剧集体拒绝与阿里影业合作,编剧圈容不下一句“大实话”?》,试图将话题转移到中国编剧的业务水平上。

这篇文章的出现确实让我刷新了我对有着“中国互联网第一公关部”的阿里系公关水平的一贯理解。单从行文逻辑和舆论引导的指向上,这篇文章都让我觉得写这文章的哥们十有八九是编剧圈派来的卧底。

看到阿里影业的公关智商如此捉急,为了挽回公关行业的一点面子,我今天就为各位来讲一下这种破事儿到底该怎么处理吧。

首先,想要明白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就一定要先弄明白核心问题所在。那么在这件事儿上,阿里影业和中国编剧圈的最核心矛盾是什么呢?

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白“编剧”是干嘛的。

从国内影视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剧”这个角色承担着两个重要的职责:

1,讲故事。

2,影视化。

讲故事不用多说,任何影视剧都有故事。小说改编也好,原创也好,没有优秀的故事自然就不会有好的片子。这里需要编剧们具备优秀的文学修养。

影视化是什么呢?影视化就是将一个优秀的故事根据影视剧的特点变成可以被执行的剧本。这里面需要编剧们具备影视行业知识,熟悉拍摄和情节铺陈的节奏,理解观众的兴趣点。

好了,了解了“编剧”是干吗的之后,接下来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阿里影业这个逼装的哪里有问题了。

在翔哥的观点里,讲故事应该是和影视化分开的。也就是他在危机爆发之后自我解释中提到的所谓“前端”和“后端”。

翔哥认为,“讲故事”也就是他所谓的“IP”或是“前端”,应该交给专业讲故事的人。比如贴吧或是各大文学网站里面的顶尖写手。尽管翔哥举的例子很极端,“让10个写手PK,最后赢的可以拿一大笔钱”,但是从实际意义上来说,这不过就是一种筛选好故事的手段。很多人认为正是这种野性的态度引起了广大中国编剧的不满,我觉得他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看问题的姿势。

其实翔哥真正想要讲的是,如果中国的编剧讲故事的能力不行,那就莫不如老老实实的将“影视化”做好。编不出好的故事写不出好的本子没关系,哥把现成的故事拿给你,你给我改成剧本总行了吧?

如果放眼中国的影视剧市场,即便是我这个不怎么看国产影视局的人都知道,中国编剧圈整体讲故事的能力都很低。那么以此为基础,翔哥提出这个观点似乎也没什么不妥。讲故事,尤其是凭空创造出一个原创的故事,这事儿其实说白了是要讲天才的。然而“影视化”不用,只要编剧们熟悉影视化的基本技巧,掌握观众兴趣点并合理的控制节奏,就可以比较顺利的完成将故事剧本化的过程。简单来说,这就是个熟练工种。

阿里影业的这场公关危机,表面上看是阿里影视作为大金主,想要用金钱践踏中国编剧的尊严,而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尊严问题,而是看待工作内容的理念问题。所以,尽管阿里影业在随后的声明中强调“我们还是非常尊重编剧”,但编剧们并不买账的最主要原因。

因为按照阿里影业的逻辑,这就好像,如果你们作为农民基本的种植技术不达标,那你们至少还有造粪的能力。我们并不是不承认你们造粪的价值,而是希望你们放弃种田的行为,将种田这件事儿交给开拖拉机的人,你们锻炼好自己的肠胃,踏踏实实的做一个造粪机器就好了。

这个逻辑对于现在中国的编剧们来说,当然是不可接受的。

你能让一个4A公司ART BASE的创意总监接受一个“有多年P图经验的熟练美工人员”的称呼么?你能让一个米其林三星大厨接受一个“高级酒店里打工多年的炒菜师傅”的称呼么?你能让马云接受一个“在网上开集贸市场的虚拟物业公司老板”的称呼么?

不能吧……

翔哥的逻辑从根本上剥夺了“编剧”这一行业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发展空间,强行把一个融合了“道”与“术”的高端职业变成了一个类似挖掘机驾驶员一样的技术工种。而这,才是编剧们认为“伐柯”哥不尊重编剧的最主要原因。

编剧这个圈子,在影视行业中虽然还具备一定的话语权,然而在公众认知层面,却实打实的属于一个类似小透明的边缘群体。就像翔哥在他提出的所谓“屌丝购票心理学”中讲的,公众看电影首先看是谁演的,然后看讲的是啥故事,谁导演的。影视剧海报上往往大字写的都是著名明星XXX或是知名导演XXX,我还真是没注意有什么影视剧作品是拿XX编剧作为宣传卖点的。即便有一些编剧在公众层面具备一定的知名度,那也更多的是因为这些编剧经常被人以作家或是其他什么身份所知晓。公众不知道编剧是干啥的,自然也就不会在意你是不是会挂上“编剧”这个名头。

既然在公众层面找不到社会认同,那么作为“文人”的一份子,编剧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在精神层面和自我实现层面获得满足了。尽管目前国内编剧们的水平有限,但是至少这个群体还是有追求的吧。

明白了这个核心矛盾之后,阿里影业的这个危机其实也就很容易解决了。

首先呢,咱们就别总跟外面的人说“中国的编剧水平不行”了。

水平有限是可以提升的,但是断了人家追求匠心的念想,人家自然是不会答应的。在日本,一个做寿司的老头都能被称为“寿司之神”,将做寿司变成一种艺术,为什么我大阿里影业就一定要把“编剧”们的梦想塞进马桶,让他们死心塌地的干体力活儿呢?水平不行可并不代表这个行业就不能有自己的追求了啊?

然后呢,咱们既然表示了“高管个人言行不代表公司立场”的屁话,那么多少也应该拿出点实际行动来。既然翔哥也是编剧出身,那就让翔哥做个内部转岗,别再挂着副总裁的头衔到处惹是生非,整理整理手头的贴吧吧主资源,弄个看起来专业一点的编剧流程出来。

接下来呢,就多搞几场编剧培训活动,多花点钱请几个国外知名编剧过来讲讲课,让这些故事都讲不明白的LOW逼编剧们感受一下我大阿里土豪的光辉和温暖,提高一下他们专业素质。顺便也邀请几个贴吧吧主和网文写手一类的人和这些编剧们多接触接触,让传统编剧们也接接地气。

如果做的再专业点呢,拿出一笔钱来专门在公众层面为编剧们说说好话,让“屌丝”们明白编剧在一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提高一下编剧们的社会地位。并且为国内层出不穷的LOW逼神剧找找原因,为编剧圈再打打圆场。

最后呢,也是最重要的一条。

你们还是换个靠谱的公关吧!

(图片来自网络)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