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交通部不幸又上了“黑榜”,起因为代表多数人发表了“应该取缔专车”的言论。尽管后来交通部辟谣称,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不过还是被网友纷纷质疑:“什么时候被偷偷少数化了?”
近期交通部不幸又上了“黑榜”,起因为代表多数人发表了“应该取缔专车”的言论。尽管后来交通部辟谣称,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不过还是被网友纷纷质疑:“什么时候被偷偷少数化了?”
其实自专车面世以来,就一直是个“招黑”的主儿,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武汉出租车集体抗议7万多辆“私家专车”;特斯拉专车被抓罚款一万车辆被扣;香港警方突袭Uber办公室逮捕了5名司机。即便如此,民众却对专车偏爱有加。
“打车难”成专车生存的沃土
现在打车到底有多难?消费者最有体会:“去的太远,不拉;去的太近,不拉;要交班了,不拉;那边太堵,不拉;回来要空驶,不拉。”
在高峰期,看司机脸色,拼车、拒载已成家常便饭。不过,还有最可怕的事情,那就是遇到雨雪、雾霾等恶劣天气,打车就等于“打劫”----“不打表、双倍价格。”“你若觉得不妥,可以不坐,反正拉不拉你完全取决于我。”这是当下出租车司机存在的普遍心理。按照大多数出租车司机的说法:“一年到头也就指望着这些天气赚点钱呢,你们乘客就多理解吧,大家都不容易。”
相比出租车,专车价格确实贵。可是,消费者愿意为其买单。打车随叫随到、不用看脸色、不用拼车,关键是服务贴心周到。比如,提供免费饮用水、充电器、干湿纸巾、垃圾袋、车载WiFi等附加服务。
大众表示。在有急事、高峰期、恶劣天气的情况下,宁可花高价打专车,也不要看出租车司机的脸色。就算是不差钱,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真银白银洒向服务差、整体素质不高的出租车行业。
很明显,专车给予消费者的不仅是优质的服务,更有人格和心理的尊重。无疑,“打车难”成了专车生存的沃土。
“市场需求”是专车生存的根本
“打车难”可以催生“专车”,但是“专车”要想占有一席之地,还得“市场需求”说了算。那么,我国的专车需求量有多大呢?能不能支撑“专车”整个行业长久发展下去呢?
“专车”其实是商务用车,虽然外表看起来和普通的私家车一样,但实际应属于汽车租赁公司,不在马路上巡游,只能通过电话或软件叫车,提供点对点服务。专车由企业自主运营,司机作为劳务公司员工,仅提供驾驶服务,交通部门负责发放营运证,并进行监管。换句话说,“专车”属于“私人订乘”的范畴。理论上讲,应该比普通的出租车的市场需求要低。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据权威市场调研显示,全国每天有6千万人次出行需求,出租车能满足3千万,租赁公司能满足400万,还有2600万人次需求无法满足。另外,滴滴快的CEO程维在一封内部信中披露,2015年6月份滴滴专车每日的订单量已经达到300万单。
毫无疑问,“专车”服务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不过,为何会频频“招黑”呢?原因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搅动了行业格局,抢了出租车的饭碗;二是一直未明确“合法”身份,身处灰色地带难免产生违法和安全隐患。
“合法身份”与“安全问题”息息相关
目前,多数专车平台的车辆来源于两部分:一是租赁公司;二是私家车加盟。由于国家对租赁公司车辆牌照进行了限制,因此专车平台的车辆主要是靠私家车来储备。
一般来说,专车平台上的私家车加盟多采取“四方协议”形式,即专车平台先将私家车挂靠在租赁公司名下,通过一家劳务派遣公司聘用车主,再签订一份由软件平台、汽车租赁公司、劳务派遣公司、司机共同签订的“四方协议”。
看似正规,实际上多数专车平台是以“四方协议”打掩护,规避监管风险,实现“曲线合法”。说到底,私家车还是不具备营运资质,也就是违法的。此外,由违法营运产生的安全问题更是不容小觑的。
概括来说,专车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三方面:
一是人身安全,非法运营车辆,即便用户通过软件叫车时提示将会为乘客提供什么什么的人身保险,但倘若意外真的出现,责任方或许并不能尽到应有的义务。
二是财产安全,非法运营的专车,大部分都是私家车,乘客与司机之间没有现金交流也不会有发票打印,即便软件里有搭乘记录,但也并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应,更不排除会有存有私心的车主。一旦遗漏东西,乘客便不能通过发票获悉私家车牌照信息,甚至也有私家车使用套牌的情况。
三是车辆安全,对于没有任何管理体系的私家车来说,或许不会按照正规出租车那样强制实行车辆检测,及时排查安全隐患。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专车实现正规化运作是早晚的事。但是,交通运输部也应该做好相应准备:一是尽快改革出租车体制,提升服务水平,缩小与专车差距;二是平衡出租车和专车利益关系,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三是以互联网+的思维去指导网络用车行业的发展,让新业态成为整合社会资源和促进就业的利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四是,尽快找到专车合法化的最佳途径,避免违法和安全隐患。
专车实现正规化运作是必然结果,这和“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是一样的道理。可专车毕竟属于新生事物,还要多从实践中体会和总结。专车实现正规化运作同样任重道远。
【每篇覆盖100万人的科技评论,微博@互联网分析师于斌,微信个人号117821818,订阅号『互联网分析师于斌 ityubin』】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