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号强于轻应用 生态建设成最大挑战

App与应用号是共存共荣关系,也将决定应用号的成败。

作者:龚进辉    微信公众号:gongjinhui2

昨天,“微信之父”张小龙在首次公开演讲中抛出重磅炸弹:应用号。简单而言,应用号是微信内部的App Store,一些非高频刚需的应用嵌入微信并直接提供服务。

在爆料推出应用号之前,张小龙坦承服务号未达预期,主要原因是服务号与订阅号没有形成有效区隔,二者都向用户推送消息,只有不折叠与折叠之分。所以,应用号在产品形态上将与订阅号严格区分,由应用和订阅号整合而来,用于App推广下发。

一时之间,应用号与轻应用类似、应用号将颠覆App等言论接踵而至。在我看来,基于微信自身优势,应用号前景确实比轻应用更为明朗,但颠覆App未免过于夸张。显然,App与应用号保持共存共荣关系,也将决定应用号的成败。

应用号VS轻应用:具备三大优势

2013年9月,百度在世界大会上推出战略级产品——轻应用,由少帅李明远亲自操盘,经历近一年的摸索试错后,最终轻应用无疾而终,360、UC、小米等轻应用推广者也相继折戟,来自各大平台轻应用的流量微乎其微。

轻应用的失败并非没有原因。以百度为例,轻应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搜索关键词、竞价排名、客户端入口、流量等各种资源,而负责轻应用团队的话语权不足,勉强达到与百度云同等级别,加上上述资源不在相关部门KPI中,很多部门不愿意无私奉献,最终导致轻应用推广力度有限。

更为重要的是,体验不佳才是轻应用没落的根本原因。事实上,轻应用分为网站HTML5版和Web App两种,后者实际体验与本地App存在较大差距。用户根本分不清这些概念,完全以自身体验作为判断标准,觉得轻应用不好用、接受度低,直接影响开发者的积极性,加上开发者更愿意把用户圈在自家应用中,推广轻应用站点的意愿不强烈,最终平台也无能为力。

在我看来,应用号与百度轻应用相比,至少有三大优势:

一、团队自主性强

2014年5月,微信事业部正式独立,由张小龙挂帅,从产品决策到后期执行,完全由张小龙拍板,可以破除部门壁垒,减少内部阻力,有效为应用号调动所需资源,与百度内部推动轻应用呈现截然不同的风格。团队自主性的增强,为应用号的发展提供直接保障。

二、入口价值更突出

手机百度、微信两大超级App,分别承载起百度和腾讯连接一切的重要使命,相比之下,后者优势更为明显,根本原因在于社交产品的用户粘性极高,而成为超级App入口级应用必须具备一个前提,即用户愿意投入更多时间。百度轻应用的工具属性突出,用户“要用即来、用完即走”是常态,而有社交关系链支撑的微信天然对用户具有吸引力,霸占用户大量时间。

三、更广泛的普及基础

张小龙通过整合应用和订阅号新设应用号,而且与订阅号产生明显区隔,并不意味着订阅号价值弱化。相反,订阅号恰恰为应用号普及打下坚实基础。自2012年8月上线以来,订阅号规模已突破2000万个,成为用户在移动端获取信息的首选平台。

尽管目前应用号产品形态不得而知,但必然顾及到用户使用订阅号的习惯,我猜测应用号的使用将在订阅号习惯基础上进行小幅调整,以优化或升级为主。某种程度而言,订阅号扮演内置应用入口的角色,有利于拉动应用的活跃度。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9月,百度将轻应用升级为直达号,大力发展O2O,这无疑是正确的战略调整,但其最大短板是移动支付。彼时百度钱包尚未全面发力,无论用户规模还是影响力,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制约直达号触达商户。

反观微信支付,2015年大举进军线下,市场份额逐渐攀升。依托于微信开放平台,开发者可获取各种接口和能力,比如应用号为开发者接入微信支付大开方便之门,为更多O2O应用入驻应用号提供可能。

生态建设成应用号最大挑战

无论是轻应用还是应用号,初心都是让用户最快获取所需的信息和服务,选择权在用户手中,任何违背用户旨意的产品前景堪忧,即便是牛逼闪闪的微信也在服务号上栽跟头。换言之,初出茅庐的应用号或多或少与行业现状背道而驰。

同时,用户能否持续使用至关重要,直接取决于应用号应用生态的完整性,生态建设将成为未来其面临的最大挑战,必须解决两个棘手问题:

一、如何实现生态共存

微信、淘宝、微博等热门App数量有限,大量长尾应用争夺用户有限的时间,应用号必须提供丰富的长尾应用,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而开发者通常采取App、应用号双管齐下,微信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应用号不对开发者App造成冲击,使生态共存常态化。

长远来看,开发者的诉求是把用户圈在自家应用中,而不是轻应用或应用号等第三方平台,这意味着应用号必须提出具有足够吸引力和诚意的开发者扶持计划,以打消开发者的顾虑。如果这一问题处理不当,双方长期合作将大打折扣。

通常而言,前期开发者会抱以尝鲜或试错的心态入驻应用号,但无论效果如何,他们都会考虑未来对App的影响。换言之,如果App与应用号具体定位不清晰,彼此分工不明确,不仅将影响开发者的积极性,而且直接伤害应用号的用户体验。

开发者本身为应用号提供“阉割版”应用,如何突出产品特色并保证用户体验,是开发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有轻应用前车之鉴在先,应用号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开发者的积极性,以确保用户体验流畅。毕竟,对于略显稚嫩的应用号而言,前期不能靠概念宣传吸引用户,而是主打用户体验牌,这也与张小龙倡导的用户体验为王理念相符。

二、如何打破本地App+应用商店的主导优势

打消开发者疑虑(哪怕短暂打消也行)后,应用号势必加大扩张步伐,开始疯狂地跑马圈地,将不可避免与谷歌Play、苹果App Store、各种安卓应用商店开战。前者尚未入华,影响暂且搁置,如何从强势的App Store手中抢夺开发者,是应用号必须面对的难题,这涉及到自身运营策略。

开发者一向对App Store趋之如骛,后者毫无悬念地成为应用的首发阵地。App Store等应用商店的本质是流量分发平台,而微信至始至终不做流量分发的生意,不加开屏、Banner广告,应用号势必也不会做流量分发。

尽管应用号比应用商店获取用户成本较低,但无法有效解决推广成本过高的问题,后者恰恰是开发者的核心关切,这显然是应用号的一大硬伤,而且似乎无解。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前期的轻应用还是后期的应用号,都属于试水阶段,产品走向成熟尚需时日,无法改变本地App+应用商店的主导地位。

所以,“告诉用户轻应用/应用号很好,就指望能替代本地APP或网页”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任何平台都不该心存这一想法,而应该让用户自由选择。显然,无论是生态共存还是打破本地App+应用商店的主导优势,都是短期内无法完成的重任,遇到重重阻力在所难免。

应用号的征程才刚刚开始,未来任重道远!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