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中国移动的一封情书

都在骂中移动,请允许我唱一次反调。

1

回顾我并不算长的写作生涯,大抵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12年之前,大多是一枚文艺青年的无病呻吟,虽然还算透着几分见解,但书生气十足。

第二阶段是2012年-2014年,开始大量撰写行业评论,主要是站在运营商的角度解读一些行业热点,同时也会给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虽然曾被嘲笑,但坚持了两三年,大约也形成了自己的行文风格。

第三阶段是2014年以后,行业评论相对比较熟练,开始尝试进攻一些比较敏感的“难点”、“焦点”话题,效果往往也是两极分化,有时被内部同事频频转发,算是无声的支持和赞许了;但也有时面临外部巨大的舆论压力,要知道微博评论和微信后台收到上千条骂娘的话并不是我所预期的。总体来说算是毁誉参半吧,但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无论怎样,光有批判是远远不够的。

批判家太多,感觉社会除了言论自由进步,整体上并没有太多改善。

对于一个行业、企业更是如此,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自媒体大V或分析师、培训师对我们指手画脚、品头论足,一副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姿态。站在第三方的立场,或许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真正落地的,能有多少?

在某种程度上,我正是为此开始写自己的行业、企业,至少不光是个观察者和思考者,更是参与者和实践者。

说与做,本来就是两码事。

2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移动貌似就跟“媒体负面”干上了。

仔细分析原因,主客观方面都有。一方面,中国移动在服务客户方面的确还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甚至有时迫于管理或者考核压力还在局部区域出现过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得到一些客户的“差评”是正常现象;但也要看到另一方面,中国移动无比光辉的报表业绩让社会的负面情绪被过于夸张地放大和转移了,貌似高业绩背后一定藏着什么阴谋诡计,事实上银行、能源行业的业绩足以秒杀整个通信运营商业,但也没招来如此大的“群众仇恨”。

或许这与前期“风光无限”的舆论导向有关系,人们可以随处看到“日赚3亿”、“世界500强”的字眼,过于“强势”的公众形象让这头“明星大象”有些树大招风了。

或许这与后来“大音希声”的公关策略有关系,人们再也看不到那头狂奔的大象究竟在忙些什么,尤其是在社会化媒体如潮水涌来的那几年,这头爱出风头的大象突然不出声了。

或许这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移动的关心爱护有关系,尽管“大象”学会了低调做人,但炮轰、曝光、揭秘类的言论仍然不绝于耳,尤其在要命的微博、微信时代,“黑移动必火”都快成一些段子手加粉的不二选择了。

后来,无论官方怎样报道、怎样澄清、怎样自我救赎,似乎都难以去掉“土豪劣绅”的公众形象了。

这件事后来有了新的进展,就是在一波波旧时自家人将要离开时或者已经离开后,流行起某种更加具有杀伤力的“自杀式”或“他杀式”评论,站在曾经的移动人角度,说的话貌似更有说服力。以“我为什么从中国移动离职”为代表的系列内部员工离职后写就的文章成为媒体争相转载报道的焦点。

如此一来,这头孤独的大象更加落寞了。

如果说外部的负面评价让中国移动伤痕累累,那么来自内部的攻击则让他不堪一击。

这,真让人难过。

不过几年光景,曾经风光无限好转眼就几度夕阳红了。

3

对于离开以后再撰“檄文”给老东家,窃以为是不妥的。如果要写,也应该在离开前提交,而非走后。有人说,这未免也太过严苛,毕竟“人之将走其言也善”。好吧,我承认,这是我理解不了的。

这背后折射的,恐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走之前,你对公司运营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进行评论、分析,有的还能给予深层次剖析和可行性建议,可谓仗义执言;走之后,你再对老东家品头论足、爆料拆台未免有些“不尽人意”。

就算这个地方真的是你青春的坟墓,但也毕竟有过你挥泪洒汗的记忆,好聚好散的道理,我不说大家都懂。既然走了,何必要让大家都难堪呢,给彼此一个美好的背影不是更好吗?试问一句,你走了,留下一篇满是唏嘘的文字,可曾想过你的前同事们看到会作何感想?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吗?

最近,有一篇移动前员工的“离职大作”刷爆了运营商人的朋友圈,这篇文章有一个拗口且长的标题——《那个叫‘中国移动’的精神病人就要被治愈了》(故事书昨天也转载了这篇文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标题链接进行查看)。比这个标题更长的是文章,这篇全文接近8000字的长文点到了中国移动的“八宗罪”,分别是价值观飘忽的企业文化、束之高阁的战略文本、急需手术的组织结构、听之任之的人员流失、腐朽发霉的薪酬体系、议而不决的议事方法、自废武功的外包工作、隐晦暧昧的晋升制度,其分析之透彻、言语之犀利、论证之详实完全可与当年的“华为十大内耗”有一拼。

要知道,这篇曾经出现在华为内部论坛的文章已经发表了5年有余,至今仍是媒体热文。这篇文章现在有了一个新标题《华为反思十大内耗,别说你公司没有》,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然而我们看5年过去了,文章作者提到的问题现在真的得到解决了吗?貌似并没有。然而今天的华为却比5年前强大了不止一倍。文章作者最后写到“华为一场大的挫折是无可避免的,因为无人能阻止得了这个巨大的惯性。”果真如此吗?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反问我:“难道反思有什么不对吗?”

我必须要澄清我的观点:无论行业、企业还是个人,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需要反思。这是企业发展、个人进步的必经之途。只是我认为这个动作不应当发生在离开以后,并且只是单纯的陈述结果或者吐槽。尤其是,当这些问题暴露得很突出后,一定要及时将这些现象剖析出来,让腐烂的东西彻底暴露在阳光下,才有可能会阻止它继续腐烂。

不过,光暴露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能否给出建设性的意见或者建议显得更专业,也更有参考价值。尤其当你阐述的问题早已是人尽皆知,但你并不能给出解决方案,此类文章的意义也显得并没有那么深刻了。

4

我无意为中国移动洗白什么。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在繁华的业绩背后一定是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甚至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我们不妨沿着作者的思路,对这“八宗罪”一一拆解,看看哪些有解哪些无解。

一是价值观飘忽的企业文化。这个话题广泛且空洞,人人都可以谈几句。不过我并不认为中国移动的问题核心在企业文化上,更多是在组织架构、机制体制以及运作模式方面。此题,无解。

二是束之高阁的战略文本。曾听到过这样一段描述,中国移动的特点就是“高管干着中层的活儿,中层干着项目经理的活儿,项目经理干着员工的活儿,员工干着老板的活儿——负责批评和监督”,放在这里就能理解了,为什么中国移动的员工们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战略思维,但在真正落地推动的时候却发力困难。作为员工,与其谈战略,不如谈执行。

三是急需手术的组织结构。这个问题似乎是所有处在转型期的机构都在面临的重大问题,相信都能看得到。只不过每个人站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意见。例如作者谈到的集中化的问题,事实上早有不同的声音,然而对于中国移动这样的庞然大物,除了集中化还有什么更好的管控方式吗?需要解决的应当是集中化的权责利如何统一,而非集中化本身。

四是听之任之的人员流失。这个命题倒是我比较在意的,事实上从2014年起,我就开始关注运营商逐渐上升的离职率,尤其是近年来一些高管人员的出走更是让整个队伍人心惶惶,对于想走的人的挽留,对于在岗人员的疏导……老实讲,做的是很不够的。尽管去意已定很难改变,但必要的挽留措施起码不会让人心凉。或许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离职员工回过头来感叹在中国移动浪费时光。

五是腐朽发霉的薪酬体系。这不仅是中国移动一家,三家通信运营商乃至整个国有企业体系内,僵化的薪酬体系已经严重影响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了。这是典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现有的体制内,也只能是祥林嫂式地抱怨几句,并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

六是议而不决的议事方法。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夸张但也十分形象的词汇“室内广场舞”,会多决议少,文多落地少的现象其实不仅在中国移动,在国内的任何国有机构内都司空见惯,尤其是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每个人都怕承担责任、怕有各种风险,于是“打太极”式的会议随处可见。在我看来,权责利无法统一的体制内,此题依然无解。

七是自废武功的外包工作。在我看来,要正确看待外包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移动之所以能在同等时间内做到规模最大,外包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市场上的渠道外包还是在网络上的技术外包,如果没有社会上的力量最大程度地集中到移动身上,很难想象依靠单薄的家底能走到今天的地步。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大家开始广泛质疑外包,似乎外包就会导致核心能力的丧失。不过我想真心问一句,现在不找外包,自己人真的可以接下来吗?

八是隐晦暧昧的晋升制度。其实这或许是所有大型机构都将面临的难题,是个世界性难题。当一个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组织扩大的程度已经跟不上个人发展的程度,于是一定会有一部分人处于“吃亏”的状态,长此以往,的确难以持续。于是,无论是中国移动还是什么大的机构,一定会有一群人长期处于“不满足”状态,渐渐就会生出怨气,影响士气。在我看来,破解此题的难度不再晋升制度,恰恰相反,在与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退出制度。事实上,多年来运营商的顽疾之一就是“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正是这要命的“稳定”,让整个组织显得危机感不足。

说了这么多,回头一看你会发现,作者列举的种种不是貌似都很难解决。尽管用词犀利,但对于如何化解确实是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的。

这也就是我最最担心的——“破坏式”建言。

5

文章写得多了,思维往往会变得更加细密,往往也更加容易陷入逻辑自洽的体系当中。因此在论证的过程中可以很严谨、可以很义正词严、也可以轻易地占领道德制高点,但一回归到现实中,我们往往终会成为那个自己笔下讨厌的人,那个面目可憎的“木头人”。

前文说过了,说与做本是两回事。

如果我们能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了解用户而非抱怨吐槽,如果我们能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打破产品而非彼此扯皮,如果我们能用更平和的心态对待同事而非互不相让……如果,如果。

事实上,当我第一次从综合行政部门走向市场业务部门,我才体会了更多甜酸苦辣,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艘巨轮上的细碎问题。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地陷在作者描绘的以及还没描绘到的种种问题当中,但我想的更多的,早已不是写篇长文还抒发郁结的心智,而是想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

或许,这是中国移动教给我最基本的职业荣誉感。

也有人曾问我为什么还选择留在这里,我相信这早已超越了什么薪酬待遇、职位晋升、发展前景,更多的是一份感情。

或许有很多人不能理解,但这是真实存在的。

在开车回家的路上,耳旁响起那首熟悉的《雪候鸟》……

我又回头去飞,去追,

任往事一幕一幕催我落泪。

我不信你忘却,我不要我单飞,

没有你逃到哪里心都是死灰。

我又回头去追,去醉,

就算我追到最后只剩冰雪。

天都为我伤悲,冷的爱快枯萎,

任漫天风雪覆盖,我的心碎。

悠扬的旋律和唯美的歌词似乎给了我一个答案。

很难想象我会把这样一首凄美的爱情歌曲与中国移动联系起来,虽然有些难以理解,但就像给他写了一封情书,希望能明白我以及还没走的我们的心意。

我们爱你。

我爱你。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