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几点猜想(下)

如果我们把“互联网上的金融”定义为互联网金融1.0,把“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定义为互联网金融2.0,二者之间的区别显而易见。

四、回望“互联网上的金融”

站在“互联网生活的金融”和“互联网经济的金融”的未来,回望当前“互联网上的金融”,可以发现其面貌更加清晰。

从创新的角度,我们把互联网上的金融划分成三个维度:交易技术、交易结构和业务主体。交易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信息技术(而非金融技术本身)创新为金融带来的新方法、新工具,其典型代表有网络支付、移动金融、和数据金融(包括互联网银行)。交易技术的创新最容易为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双方所接受,争议最小。它既符合互联网金融的内在要求,也不触及传统金融的结构性调整,可以同时服务线上、线下,是二者的短兵相接部,因而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尤其是大数据金融,借助大数据的手段提高信息对称度,有望大幅度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是所有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必争之地,如果发展成熟,将是“互联网上的金融”的最重要代表成果。

交易结构创新指金融模式革新带来的新型交易结构,当然也蕴含着技术创新,典型代表是P2P借贷和众筹。二者的核心是直接以网络连接投融资双方,用信息服务中介的角色代替传统的信用服务中介,被誉为“金融脱媒”。这一描述未必精确,却反映了交易结构创新对传统金融的真正影响超过交易技术创新,因而引起的争议较大。

交易结构创新蕴含的关键词是“连接化”,这属于“互联网经济的金融”的特征,具有超前之处。考察P2P借贷模式的典型代表LendingClub,它把征信、审贷、催收和投资交予不同的机构(当然也包括自己,主要在审贷部分)处理,还吻合了“原子化”关键词,已经部分触及“互联网经济的金融”的实质。

当然,反过来看,由于交易结构的创新更符合“互联网经济的金融”的内在要求,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互联网经济尚未占据主流的嵌入经济阶段,它还不可能占据统治地位,主要作为传统金融和交易技术创新的补充。

业务主体创新指金融理念革新带来的新型金融主体,包括服务者和参与者,典型代表包括自金融和虚拟货币。前者指普通企业或个人利用创新的金融工具为自己或自身生态圈提供服务,截止目前尚未真正出现,电商金融、新型资产服务或许可以作为早期雏形。后者则指依托于算法发行的加密货币。

业务主体创新是当前互联网金融最超前、最具革命性的创新。自金融预示了,在技术进步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内生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金融需求,可被企业自发解决而无需借助专门的金融机构,具有“互联网经济的金融”的泛化特征,隐含了任何主体均可成为金融服务集散中心的线索。如果大量的自金融主体出现,传统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将受到挑战,自由竞争程度提高,将形成更加平等、市场化的契约关系,实质上是在为“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开辟道路。

虚拟货币则真正指向了“互联网生活的金融”,在这里,货币的信用不再借助于任何实体,而是由算法予以保障。货币本身也不代表任何实物,它只是一个公共账本,支付、交易、借贷、投融资、证券、保险等服务全部由一个互相连接的去中心化系统提供,各种服务之间随时可以连通,拆掉了金融机构之间的边界,极大的降低了交易成本。与此同时,虚拟货币还促成了新型契约关系出现,松散个体之间借助直接民主便可维护一个“金融系统”的正常、公平运行,保障自己的金融资产和权利不受外界侵犯。

同样,正是业务主体创新的颠覆性本色决定了它很可能难以在“互联网上的金融”时代取得广泛进展。或许“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和“互联网生活的金融”时代,才是它们大展身手的好时机。

五、从互联网金融1.0到互联网金融2.0

如果我们把“互联网上的金融”定义为互联网金融1.0,把“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定义为互联网金融2.0,二者之间的区别显而易见。

首先,金融的泛化远未实现。金融泛化的核心是金融脱媒,但是脱去的只能是有形的金融媒介,不能是无形的金融服务,否则信用问题和风险问题无法控制,互联网金融便无从谈起。无形的金融服务只能依赖于高度可靠的智能化算法,目前这一基础尚不具备,但是数据金融正在朝此方向努力,如果取得突破,便奠定了金融泛化的技术基础。

设想当任何一个商铺(无论规模多小)都能借助算法向不认识的顾客提供白条服务;当任何一个个体都能借助算法让任意时间、任意数额的闲散资金投向最满足其风险偏好、收益预期和流动性要求的领域,金融泛化带来的交易效率提升将不可估量。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技术条件达不到金融脱媒的情况下,金融创新机构也并非无事可做,把金融服务尽量紧密的与个人的消费、生活,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结合起来,把低频的金融交互转化为高频的生活、业务交互,借助各种互联网手段提高接触频度、培养用户黏性、积累基础数据,也可以成为迈向金融泛化的基础。

其次,金融服务的原子化在国外已有所展现,但是在我国还远未开始。金融服务的原子化意味着对金融流程的重新审视,实现各环节的精细化把握并进行模块化设计。即使在传统金融的语境下,它也意味着金融业务由粗放式经营转向精细化经营,是金融行业自我提升的需要。

对于小型创新性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而言,原子化意味着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和标准化的接口形态。一旦能够实现小而美的原子化服务,便可把这些服务嵌入其它机构的业务系统,充分收获互联网共享经济的红利,奠定自身的专业地位,或许还能提前看到互联网金融2.0的入口。

第三,当前金融服务的连接化程度与原子化程度大约处于同一水平,前者依赖于后者,没有大量的原子服务,个性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便无物可连。连接化的实质是模块化和标准化,这在互联网行业自身也是极其艰巨的任务,目前尚处于萌芽阶段。

作为大规模发展尚不足20年的互联网行业,其自身提供的服务大多也是高度一体化、非标准化的。虽然各个平台经常开发公共接口,允许其它程序以API的方式互相调用服务,但直接在产品应用层次上进行直连,一般而言,还不现实。“连接一切”口号的提出,说明从业者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通过统一的规则和接口,把非标服务转换成标准化服务,可能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点。

这一潮流势必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连接化程度。在移动互联网上,金融服务多展现为APP形式,如果各个APP能在功能模块层面进行直连,符合规范的金融APP自然也不例外,金融服务的可连接化程度可能获得大幅度提高。

如果我们关于互联网经济的设想正确,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特征提炼的当,我们有理由期待,互联网金融1.0与2.0的差异将为前者提供长期发展方向。

六、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陷阱

(一)关于融合与颠覆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是补充附属、深度融合还是分庭抗礼、超越颠覆,是业界经常提到的问题。站在互联网经济的角度,不难发现,新的经济形态远未成型,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不过适用于体量较小的嵌入部分;传统金融对于线下产业依然具备良好的服务能力。彼此之间的重叠程度并不高,因此对于这一问题无需在意。

同时,如果站在未来的角度,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传统金融都离服务真正的互联网经济相去甚远,互联网金融即使稍有领先,也不过是一步之于百千步的比例。当真正的互联网经济来临时,二者都面临打散重构的任务。

互联网改变的不是金融而是经济,金融围绕经济改变而非单纯围绕互联网改变。更好的为经济的转型、发展服务,才是互联网金融的真正价值所在。金融的本质不会变,变化的是人们对于金融的认识,是金融服务的方式和形态。本质自然重要,改变同样重要,偏颇一端、忽视一端均无必要。因此,关于互联网金融的重点是互联网还是金融,同样无需在意。

如果从业者、研究者脱离互联网经济和经济发展的语境,单纯撕扯二者的关系,甚至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就跌入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第一个陷阱。

(二)“互联网只是工具、渠道”

自然,这句话多出于传统金融人士之口。如同二十前,许多人只把电脑当作排版工具,十年前,许多人只把手机视为通信工具。随着“工具”的长期存在,当依附于它的功能越来越多,承载的渠道越来越广,它就平台化了,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成为基础设施,进而塑造经济。

非但如此,互联网除了成为人们生活的“环境”,它还孕育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思维方法,导致完全区别于传统经济的互联网经济(即使从经济理论上,互联网经济与传统经济都有显著区别)。如果此时还只把互联网视为工具和渠道,忽视了其基础设施地位和处于快速发展之中的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生活及互联网思想,无论怎么努力,所作的可能都还是传统金融的线上迁移工作。这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大陷阱。

(三)“互联网要的就是快!”

速度确实是互联网企业孜孜不倦追求的优势,吸引用户要快,扩张规模要快。不够快,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用户,无法实现流量变现,无法达成规模优势,自然是互联网行业的大忌。但作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求快的同时,不要忘记金融业务的实质是风险管理;在够快之后,不要忽视质的提升。否则,只把互联网金融当作普通的互联网业务来经营,全然不顾资产质量,忽视金融的杠杆化、衍生化、公众化和系统化风险,一味野蛮生长,轻则毁灭自身,重则拖累行业。

这是创新性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最大陷阱。

七、结语

互联网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化,而且势必带来更大变化。展望互联网经济,转型刚刚起步。随着互联网经济兴起的互联网金融,正是服务于这一新兴经济模式的金融新形态。我们在探索互联网金融发展道路的时候,不应忘记它的服务对象而仅仅从技术或行业自身探讨其演化方向。这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既有外部压力,又有内部动力,忽视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路径选择的偏差。

在有关互联网金融的争论仍然不绝于耳的今天,跳出行业自身的限制,远距离设想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生活波澜壮阔的发展前景,把金融作为经济的一部分通盘观察,可能更有利于我们了解互联网金融的现状、不足与方向,充分挖掘互联网与金融二者的潜力,最终走向互联网金融的“超体”之路。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