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是决定着用户使用体验的两大关键基础技术指标。
文/陈根(微信公众平台:陈述根本)
可穿戴设备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电子产品的范畴,但由于其“穿、戴”的特殊属性使得产品与一般意义上的电子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别,也就是说可穿戴设备是一种与人体高度紧密接触的产品。包括当前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鞋子、智能服装等,这些产品的工作环境都跟人体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意味着对于可穿戴设备的使用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可穿戴设备是人体与设备之间的一种互动联系,因此人体的动作、温度、环境、使用场景等都会影响到可穿戴设备的数据采集工作。同样,如果没有充分的安全设计,可穿戴设备也同样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会影响数据采集的精准度。
通常来看,可穿戴设备在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硬件、软件层面,以及相关的技术方案。但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除了算法与零部件的选择之外,设计师或创业者们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还有以下两方面:
可穿戴设备之所以能够将人体生命体态特征进行数据化,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通过设备与人体的紧密接触,或者理解为借助于传感器与人体零距离接触,从而获得用户相关的生命体态特征数据。这就意味着可穿戴设备在产品结构的设计方案上,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设备与人体之间接触的“亲密度”,也就是说,只有可穿戴设备与人体充分贴近时,此时所获得的监测数据才会更加精准;另外一方面,由于用户并不是静止的物体,而是时刻活动的生物,这就意味着用户在佩戴可穿戴设备进行活动时,由于各种运动所带来的各种震动将给可穿戴设备的内部结构设计带来考验。尤其是在剧烈运动的情况下,如何能够保障可穿戴设备与用户之间接触的亲密度,以及在剧烈运动时保障设备内部零部件之间的稳定性,这些是可穿戴设备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尤其对于当前主打着运动健康监测功能的可穿戴设备而言,必然面临的一个应用场景就是用户在运动情况下的监测。因此,除了考虑正常的运动动态因素之外,开发者们还需要考虑产品在使用时,可能面临在运动过程中不小心发生的撞击,特别是在乘坐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场所受到的一些挤压等。如果开发者在产品开发时没有将这些因素在产品结构设计层面进行充分考虑,很有可能导致可穿戴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这些撞击、挤压现象的出现,而导致传感器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信息采集精准度。
当用户购买了可穿戴设备之后,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体表外的可穿戴设备会与用户发生肌肤之亲,也就是说会与用户发生比较紧密的皮肤接触。这就意味着可穿戴设备在材料的选择上,必须要充分考虑材料对皮肤的影响。如果开发者在价格竞争的过程中,由于节约成本而选取了相对廉价的材料,很可能会导致用户在佩戴过程中对皮肤造成伤害。
另外一方面则是一些开发者为了追求“美感”,选取了一些并没有经过充分试验检测的材料,比如一些皮革、金属、塑料以及劣质的橡胶材料等,很有可能会引起用户皮肤过敏等症状。不仅如此,由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皮肤会产生汗液,以及各种排泄物的产生,会让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环境发生变化,与皮肤的接触可能会给用户带来健康影响。比如酸碱度的变化,温湿度的变化以及环境温度的变化等,这些皮肤表层与外界的环境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材料带来影响,一旦可穿戴设备的材料受到影响之后发生了变化,不论是物理变化或是化学变化,都可能会给用户的健康造成困扰。
因此,对于当前的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创业者们而言,在经历了一些摸索之后,必然要在产品开发层面有更深入的思考,而其中的产品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是决定着用户使用体验的两大关键基础技术指标,也是不可忽视的产品开发要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