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穿罗辑思维传播知识的三个假象

罗辑思维提供知识,别逗了!

作者:龚进辉   微信公众号:gongjinhui2

果不其然,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朋友圈流传着各个版本的《时间的朋友》视频、笔记、PPT、金句等。

《时间的朋友》是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首次举办的跨年演讲,对超过530万罗粉而言,无疑是岁末最盛大的节日,也是提升逼格的最佳时期。有趣的是,跨年演讲举办的前中后期,我在朋友圈总能看到有人对《时间的朋友》评头论足,仿佛在展示他们与罗胖同呼吸共命运。

《时间的朋友》历时4个小时,无论对罗胖还是罗粉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前者不仅要在活动统筹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要在最重要的演讲环节上反复记忆和排练;后者面临4小时连轴转接受“知识”洗礼,而且涉及既熟悉又陌生的互联网行业,罗胖希望达到脑洞大开的演讲效果可能落空,变成不知所云。

按照官方说法,罗辑思维定位于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服务商和运营商,是目前国内影响力较大的互联网知识社群,主要服务于80、90后有“爱智求真”强烈需求的群体。罗胖开创跨年演讲这一创新形式,通过4小时演讲复盘过去一年商业世界的变化和发展规律,这本身就是其份内之事。

但问题在于,罗胖口口声声强调的知识,通过音视频、公众号、演讲、书籍推荐等内容矩阵,真的能实现有效传播和沉淀?答案显而易见,当然不能!

知识的最大特点是有强大的体系和脉络作支撑,不是你看几篇文章就能掌握和总结,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运用,最终才能归属于你。以《时间的朋友》为例,罗胖提到互联网恐慌、资本寒冬、两支妖股、O2O大战、IP、阿里和腾讯、小米和华为七个话题,在佩服罗胖对热门话题的精准把握之余,我不禁为广大罗粉担心起来。

作为一个天天泡在互联网圈的屌丝自媒体,我对7个话题自然不陌生,但全部掌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且7个话题分属不同领域,更增加受众理解的难度,也许上一秒谈O2O烧钱大战,下一秒就切换到手机江湖,话题的快速转换对受众素质提出极高要求。

尽管现场听众和广大罗粉身份各异,但对绝大多数人而言,4小时内全盘接受罗胖的辛辣点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演讲全程一头雾水并不奇怪。至于那些热衷在朋友圈分享《时间的朋友》视频或笔记的人,我甚至可以大致揣摩出他们的心态:

一、铁杆罗粉,只要贴上罗胖印记,比如视频、文章等,一律第一时间怒转;二、纯粹装逼,看到别人疯转,感觉自己不转就与世界脱节,为了满足自身装逼需求,视频内容看都不看就转,而且附上“精辟”转发语以表达鲜明态度;三、看到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后转发,我认为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最高,罗胖固然有魅力人格,但他的长篇幅演讲不是每个细节都能感化罗粉,罗粉只会为自己感兴趣或熟悉的内容点赞,进而转发视频或笔记以示支持。

事实上,知识的获取从来没有捷径,兴趣驱动是最有效的方式,否则难成大器,要么知识面不全,要么无法长期坚持。《时间的朋友》强势刷屏的背后,我认为存在三大容易被忽略的现实,它们恰恰是通往知识康庄大道的三大障碍。

假象一:罗胖掌握知识也许没那么多

演讲结束之际,罗胖用一页PPT展示幕后团队,我发现几乎是清一色的科技记者背景,普通罗粉或许并不了解。幕后团队的亮相,我认为至少透露出两点信息:一、罗胖之所以能在台上滔滔不绝地演讲4小时,离不开幕后功臣的支持,后者负责整理、讨论、优化演讲话题,罗胖参与力度不大,因为他的重任是把干货内容以最通俗的方式呈现给罗粉,要知道罗胖终究是个靠耍嘴皮子为生的生意人。

二、7个话题基本涵盖2015年互联网行业热点,支撑起演讲的骨干。与其说《时间的朋友》是一场知识盛宴,不如说是披着知识的外衣,以热门事件为依托的奇葩观点大杂烩。比如,外界纷纷质疑90后创业不可持续,罗胖却以他们是无产者、最能浪费时间为由力挺90后创业,乍一看貌似有理,但问题在于,喝多了罗胖创业鸡汤,头脑发热的90后投身创业,失败后罗胖不会为其买单,他们还是要老老实实去公司积累专业技能和社会经验。

无论是话题选择还是观点表达,罗胖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吸引观众、为了传播宣传效果、为了刷爆朋友圈。毕竟,罗胖不是学者,媒体人出身的他擅长捕捉大众的敏感神经,通过标新立异的观点自我营销,而不擅长也没有耐心做苦逼研究。

显然,罗胖的目的已然达到,至于罗粉能否从中受益,接受知识的熏陶,则不在他的关心之列。说句不中听的话,如果没有科技记者的支持,平时妙语连珠的罗胖也会犯口吃,毕竟商业世界的复杂性和快速变化并非轻易能掌握。

假象二:罗辑思维全线产品均提供知识

我相信很多人至今没有意识到知识与资讯的区别,移动时代,用户注意力变成稀缺资源,从新闻客户端、订阅号、朋友圈接收的信息是资讯,90%的内容看完就忘记;“知识从来都是成体系的,假如有一天你听到一句话感觉被刷新世界观,那么就说明你原来的知识体系差得太多了。”

我曾在《移动时代,什么是阅读的正确姿势?》一文中提到,如今知识碎片化、资讯零碎化,不少年轻人通过破碎的知识和资讯,“拼凑”出来的三观自然不完整,直接影响他们的表达方式。换言之,长期碎片化阅读的后果是三观不完整。

我认为从书籍获取知识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尽管移动时代加速阅读方式的变革,但传统阅读仍有存在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书籍的真正意义在于传统阅读更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体系性,适合对自身成长的长期投资。

表面上看,罗胖扮演书童角色,精心为罗粉筛选知识点和推荐书籍;深究内在,罗辑思维全线产品本质都是资讯,结构松散且逻辑性不强。更为可怕的是,罗胖完全通过奇葩言论达到吸睛效果。要知道,所有的流行都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好节目迎合人性,好的商业是迎合永恒不变的人性,罗辑思维的爆红完全印证了这一天条。

《校花来了》制片人李申表示,罗振宇的“互联网思维”、禅宗、成功学都是一回事。以互联网思维为例,中国人最喜欢不劳而获,罗胖极力鼓吹互联网思维,他言必提小米和锤子,称雷军和罗永浩在广告和营销上投入费用很少云云,而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恰恰是不花钱办大事,牢牢抓住受众心理,通过吹嘘互联网思维以激发整个媒体界和商业界的关注、兴趣。

假象三:分享朋友圈成为获取知识捷径

一前辈曾对我说,屌丝的最大特点是只听只想不行动,我对此深表认同。此前有人质疑带有媒体属性的罗辑思维大肆忽悠,罗胖解释道不是媒体而是买卖人,并表示罗辑思维主要为80、90后屌丝提供一整套关于知识的装逼解决方案。

罗胖的表态不言而喻,他清楚知道罗粉的构成和现状,想要实现知识积累、沉淀、传播几乎不可能,罗辑思维的发力点放在满足屌丝装逼需求上,“知识”只是一个可登大雅之堂、成本极低的道具,推荐书籍是罗胖屡试不爽的手段之一,而且成为罗辑思维重要的收入来源,2015年预计收入1.5—2亿。

罗粉获取“知识”的完整流程是:打开罗辑思维公众号、进入商城主页、选书下单、签收拍照、分享朋友圈。罗粉几乎看不懂或没耐心看深奥的书籍,知识只是用于装逼的美丽外壳,通过附庸风雅以提升自身形象。

殊不知,想要使知识广泛传播,必须经过获取、沉淀、传播三个重要阶段。我始终认为,知识类似第三方调研报告,具有全面、客观、真实等特点,用户不断获取知识后经过记忆,完成知识的前期积累,逐渐完善和沉淀为知识体系,后期才能对外输出知识,否则陷入知识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尴尬。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