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国民党游击队占据多大地盘?

对中国大陆的很多读者而言,国民党抗日时期的游击队生态,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一般被灌输的信息是,国民党主打正面战场,而敌后的游击战则由共产党包办了。事实并非如此。

侯延寿14岁就当了兵。那是1943年,他成了青岛地方保安部队的一名步兵。

他是一名童子兵。这是那个年代的典型特征之一,很难用现代的作战伦理来要求。原则上,这个保安部队,要与日军打游击,“打得好就打,打不好就走”。不过,差不多两年时间内,侯延寿并没有遭遇过日本兵,然后抗战就结束了。

接下来他参加了国共内战。这是《烽火·离乱·老士官》所有主人公的共同经历,他们是内战中效忠国民党的士官。如同该书的策划者一江山战役协会理事长王应文所说:“从辽阔的神州大陆到局促的台湾小岛,老士官是传颂故事的人群,他们大部分的人都是在烈火熊熊的时代来自农村乡里,识字不多,但总有许许多多令人称奇的传说。”这个说话赋予了饱经沧桑的老士官们瑰丽的传奇色彩,反倒掩盖了他们身上的悲剧性。不过,他们的确是有故事的人。

这本书是老士官们第一人称的口述史稿,其间亦有访谈者黄洛斐和谭端带有个人感性观察的旁白。口述者讲述的是自己大半生的人间历程,不独拘于内战的时段。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们的时代性境遇。21个老士官的故事跃然纸上;美中不足是,限于篇幅,每个人的叙事都过于简略,只有骨架而欠缺了些血肉,也因此不够饱满。如果能选择四五个人生精彩的老士官,铺陈开叙述,可能效果更好些。

但我们仍能从这些简短的叙事中,窥见一个乱世个人身不由己的仓惶际遇。仍以侯延寿为例,生于务农家庭,兄妹五人,他该读书的年纪因日军入侵而未能如愿。虽然感觉日军的到来并没有影响日常生活,但还是年纪小小就参加了地方保安队——对中国大陆的很多读者而言,国民党抗日时期的游击队生态,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一般被灌输的信息是,国民党主打正面战场,而敌后的游击战则由共产党包办了。事实并非如此。

按侯延寿的描述,抗战胜利前,山东大概70%是日本占领的地方,剩下的30%地区,有20%为国民党所占,亦即国民党地盘是共产党的2倍。但抗战一结束,山东几乎马上就变成共产党的控制区了。不过,这似乎也从侧面印证了,敌后根据地,共产党的实力远大于国民党。

但侯延寿所在的青岛,最初仍然是国军控制的势力范围。地方保安队被整编为陆军第9师,开始与共产党兄弟相残,一直到1949年国民党兵败撤离青岛。这之后,侯延寿退守过海南,也曾亲历金门823炮战。他比较好运,可以在内战的烽火中幸存。但他又不够幸运,一直到81岁,都没能结婚——这是很多老士官共同的命运安排。

还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和大陆的亲人断了联系。等到台湾开放老兵回家探亲时,早已物是人非。侯延寿共回青岛三次,没能见到父母,甚至于他们的坟都被挖掉了。“整个中国人的历史就是这么一回事。”他这样慨叹。10年来,他再也没有回去那个承载他青春记忆的故乡。

这些台湾的老士官,故乡的亲人都不好过。同样来自山东的宋庆秀,早年被国民党拉民夫,他的亲人在大陆因此受到清算。好在一个逃回老家的战友误传他已战死,家人的境遇才有所好转。

宋庆秀原名宋庆才,只是他哥哥宋庆秀参加国民党抗日游击队占用了他的名字,哥俩的名字于是对调。他说,当时国民党和共产的抗日游击队,都是到处强制性拉壮丁,很多年轻人就这样被抓去当兵,待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因为配发武器装备不够,就解散了民间武装组织,结果原属国民党的游击队被共产党接收,开始攻击国民党。

很多老士官的参军,都是命运的逼迫。来自湖北的杨仁光,当初是被国民党军队五花大绑捆起来,抓到汉口上了轮船,前往上海参军。就这样成为争权夺利的政治领袖旗下的一颗棋子,枪林弹雨中见证一个兄弟仇杀的传奇。

谭端在这本书的编者按中说,这些士兵为了保护一个政权,自己的家庭和人生却未能受到同样的保护,活生生地被战火摧毁了,这本书“就是这些老兵撤退来台湾前后艰涩的生命历程。”的确,老兵们口述的字里行间,浸出一生的血泪,他们的生命历程其实并不是一句“艰涩”所能概括。

《烽火·离乱·老士官》   一江山战役协会策划,黄洛斐、谭端编撰,台湾华品文创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1月版。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