褙子和马面裙

彭丽媛出访荷兰的中式礼服,特别是那件黑地牡丹花刺绣饰边对襟大褂,许多人联想到清末民初的装扮,其实,追其本源要回到隋唐,而那条淡青色两侧打褶的长裙呢,是明代出现的马面裙改良版。

文/廖保平

生活中,非常烦恼的一件事莫过于攀比:你看人家老公谁谁一年赚多少钱;你看朋友谁谁家开的车是宝马;你看看同事谁谁的学历是博士;你看同乡谁谁卖了几套房子……

好了,我们不说具体你也懂的,因为你每天都生活在对比、攀比中。就算你自己不愿意攀比,也有无数跟你有关系、甚至亲密关系的人提醒你:你要跟别人攀比。

为什么人们热衷于攀比?一般的答案是,虚荣心。可是虚荣心又是什么呢?无非就是外界对自己的一个好评,好比在微信上说了句有哲理的话,做了一件介于牛A与牛C之间的事,然后获得一大片点赞。

那为什么又会有虚荣心这个东西呢?我认为首先是因为人是群居动物,群居动物指以群体为生活方式,在生活中无论进食、睡觉、迁移等行为都以集体为单位,彼此间相互关照,相互协助的动物。

群居动物的特点是大家相互依存地聚在一起生产生活,形成人的社会属性,人与人构成各种关系,在生产生活中相互作用。在群居中,人们界定自己的处境之安危,地位之高低,身体之强弱,智力之高下,能力之大小,常常不能自我照境子得出,而是通过与周围人的比较得来,于是就有了攀比,有了在比较中高出于参照对象的虚荣心。

这就是攀比这一社会心理最初的根源。如果人类是独居动物,就可能没有攀比心理。当然,攀比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萌芽觉醒,如果没有类似的参照对象,人类可能永远也无法认知自己,也无法在参照中改进提升。

有人会问,自然界也有很多群居的动物,譬如蜜蜂、水牛等等,为什么蜜蜂、水牛就没有攀比和自我意识呢?其实在我看来,蜜蜂、水牛也是有攀比和自我意识的,只不过没有人类这么明显罢了,只有当这些动物在进行交配时,雄性就会争相进行攀比(如孔雀开屏),甚至进行决斗。而雌性为什么会选择力量更强大的来交配呢?就是因为它进行了比较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

对于雄性来说,此时的攀比是十分明显的,他们要展现自己的勇气和力量。这种攀比也表现为力量悬殊之中,力量太弱的一方会选择主动退出,因为它在比较中已经得出自己绝无胜出的可能,所以明智地选择自动弃权。

这其实又说明一个问题,即攀比是竞争带来的一种社会心理深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充满了竞争,为了争夺土地、食物、资源、女人、权力、地位等等,暴发了无数的竞争和斗争,小到个人与个人的竞争,大到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无不伴随着勾心斗角,乃至流血成河,罄竹难书。

竞争必须要求人们“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子·谋攻》),而“知彼知己者”就是一个不断比较的过程,“百战不殆”就是一个不断攀比的过程,即要让自己无论在各个方面都超过对手,以便打败对手的过程。要是没有攀比,哪来的竞争动力和竞争策略呢?

这样看攀比也并非坏事,向上攀比,是个人进步的动力,是国家前进的动力,更是人类进化的动力。这其实是一种正能量的不断注入,一个人不断地与自己优秀的人攀比,才会产生鼓舞作用,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他”,甚至胜过“他”,是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攀比可能确实让人累,那是因为某些攀比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如果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或是自己的潜力范围之内,攀比一下、挑战一下又何妨?

因此,攀比也可以视为给自己树立榜样,用榜样就是力量激励自己。有研究表明,有榜样的人,要比没有榜样的人更容易成功。

当然,人们不能总是无限向上攀比,不能总是超出自己能力和潜力范围的攀比,有时候不是要“攀”着比,而是“滑”着比,即不是向上比,而是向下比。这样可以通过降低自我评价的参照点,来给自己主观上的积极评价:我虽然不是开车的,我是骑车的,但我还是比走路的强多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是一种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好办法。

人类无法克服攀比的社会心理,只是,我们要正确利用攀比,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不要误入歧途,用攀比来摧残自己。

欢迎到我的自媒体“卖思想”瞧瞧:http://163.fm/aXmalGy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