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的故事(22)少看《三国》成神话

关键我看《三国》这事,被传成了一个神话。多少年后,邱小石的妈妈王老师都搬到北京了,还指着我教育小石儿子:杨叔叔当年六岁就读《三国》!足见当年深入人心。他们总是描述说,当其他小孩在外面院子里打来杀去,

四川话里有个词叫“颤翎子”——实际上可能是成都话,源出川剧《八阵图》,当少年陆逊得知火烧连营成功,忍不住将两根雉鸡翎拼命地颤动,以示陆同学有多得意。也有人说是源自《借东风》里的周瑜(周同学和陆同学的扮相是一样的,都有两根野鸡翎子)。总之,四川人用来指那些半瓶水响叮当的家伙,这里有没有一点站在诸葛武侯立场,瞧不起他的对头(周颤完翎子,孔明就跑回江夏,陆颤完翎子,就陷入孔明的八阵图),就不可考了。

富顺说这种人,一般不说“颤翎子”,而说“颤花儿”,词源未知。每次听到这个词,我就想到一大团豆花泡在甜汤里那颤巍巍的神态。

用同学们的话说,我就是一个颤花儿,总爱显摆自己懂得多。比如小学低年级课本上有《大闹天宫》一文,我就回家去找《西游记》——然而家里并没有,我还专门缠着小叔叔去县图书馆借了一册,端端地带着去学校,课间给老师看第四回——课本上的故事便选自第四回,老师看我这么颤,特别留出第四节课最后十分钟,让我站上台将第四回读一遍。可怜只有十分钟,还没读到孙悟空进天宫,下课铃声已经响了。十二点,大家肚子早就饿了,老师只好宣布下课。

祖父家里的书,现在我闭着眼睛还能想起每一本,因为实在不多,每本都被我摩挲过。毛选前四本是有的,周恩来文集邓小平文选也是有的,因为祖父是农工民主党员,所以还有一本创党人邓演达的文集。另外,人文社的鲁迅白皮本有几册,如《准风月谈》、《伪自由书》、《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再有就是四册《红楼梦》。以上这些书小学生都看不懂,也不感兴趣。

《三国演义》也有,人文版,蓝色封面,很古雅,但只有上册。因为被我翻了太多次,卷边起角,颇为可怜。

这个限制,导致我对后三国一直不熟,但是跟听苏州评话的茶馆听众一般水准——张国良引述说,《三国》书不外三把火,博望,新野,赤壁,“赤壁烧光,观众跑光”。想想也是,三国的基本点是拥刘反曹,前三国是刘玄德触底反弹史,尤其得了孔明后,未尝一败。取了西川又取东川,可是彝陵一战,蜀汉一蹶不振,六月渡泸七擒孟获还好,到了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以小攻大,一步步往死路上走,好不凄惨,谁要听这书替古人伤心?所以后三国人人不爱听。

这且不管。关键我看《三国》这事,被传成了一个神话。多少年后,邱小石的妈妈王老师都搬到北京了,还指着我教育小石儿子:杨叔叔当年六岁就读《三国》!足见当年深入人心。他们总是描述说,当其他小孩在外面院子里打来杀去,我却坐在屋里读那本《三国演义》上册。当时爸妈却愁死了,觉得我不活泼,动手能力不强,很想把我往外赶,让我去捉知了玩泥巴。

我能看到《水浒》和《西游》,是到亲友家的事。下回接着说。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