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书中的明显讹误

邵建是多年来与我切磋学术问题的好朋友,他2007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瞧,这人:日记、书信、年谱中的胡适(1891-1927)》一书,是最为优秀的一本胡适学术传记。

邵建书中的明显讹误

张耀杰,文载人民政协报2014年4月10日

邵建是多年来与我切磋学术问题的好朋友,他2007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瞧,这人:日记、书信、年谱中的胡适(1891-1927)》一书,是最为优秀的一本胡适学术传记。最近我重新阅读该书,意外发现第199页有一段明显讹误的文字叙述:“在1918年元月形成的《新青年》编委会上(以前由陈独秀一人编辑),六个轮值编辑只有胡适一人留美,他如钱玄同、李大钊、高一涵、沈尹默、陈独秀都是留日背景(另一说有刘半农没有高一涵)。这个情况迨至胡适所说的‘新青年社’的成立(1919年9月),依然是英美少数而留日多数。这样一个格局,是不是多少也决定了这份杂志和这个运动的走向。”

事实上,《新青年》杂志于1918年1月4卷1号转型“复活”为民国史上第一同人刊物之后,并没有正式组建所谓的“编委会”或“编辑部”,而是初步确定了六位轮值编辑的人选次序,即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邵建的上述说法分明是把《新青年》第四、第五卷的六名轮值编辑与第六卷重新改组后的六名轮值编辑混为一谈的以讹传讹。

邵建所谓“胡适所说的‘新青年社’的成立(1919年9月)”,同样属于以讹传讹。查勘相关文献资料,“新青年社”正式筹建,是陈独秀因为1920年5月《新青年》7卷6号即“劳动节纪念号”的印刷及定价问题与上海群益书社彻底决裂之后的事情。直到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8卷1号的封面上,才第一次采用“上海新青年社印行”的版权标识取代此前的“上海群益书社印行”。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