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眼里,小农意识没什么不好的,农民靠天靠地,绝对尊重自然,不会象资本家那样为了追求效益把自己的家园变成一个毒气罐。我觉得东方人原本是最尊重自然的,而西方人是要征服自然的。
(胡适与蒋介石,图片来自网上)
前两年,坊间出了本书《毕业生:百年清华的中国年轮》,以清华人物为纲,缅怀清华历史,追述清华精神。这本书引起了一点争议。问题出在,该书在腰封上引用胡适那句著名的“争自由”语录,并介绍称:“他是胡适,他是清华毕业生。”由此引发了一桩“胡适是不是清华毕业生”的公案。
那么,胡适到底算不算清华毕业生呢?以前,确实有人认为胡适是清华毕业生。如,曾任西南联大总务长的郑天挺在一篇文章中转引冯友兰在清华大学3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直指胡适是清华人。我认为,胡适不能说是清华毕业生,不过胡适和清华却也并非一点渊源都没有。
说胡适不是清华毕业生,理由如下:
第一,正如有人指出的,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胡适考取庚款之时还没有这个学校,何来清华毕业生之说?
第二,2011年清华大学举行百年校庆,也就是说清华大学把创校时间定于1911年。在1949年以前,清华大学校庆也是这么办理的,例如30周年校庆举办于1941年。可见,清华并没有把1911年之前的游美学务处正式算进校史之内。
第三,胡适生前似乎从未提及自己是个清华人。胡适一生与北大关系最为紧密,突然冒出清华这个娘家,想必他自己也不会答应。
但从实际情况来讲,胡适和清华确实有一定渊源。这是因为,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与游美学务处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游美学务处附设的“肄业馆”即为清华学堂的前身。
一来,两者经费都来源于美国所退庚款,且都是负责选送赴美留学生。
再者,两者的管理人员也具有延续性,例如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原是游美学务处会办,后来又是清华学堂监督。
其三,胡适于1910年考取庚款赴美留学,属于游美学务处组织的第二批留美学生,当时胡适专门从上海到北京“应试”,而第三批留美学生则直接从清华学堂学生考取。
由此可见,考取庚款赴美留学的胡适和清华具有不可否认、难以割裂的内在关系。
尽管如此,把胡适说成清华人或清华毕业生仍然并不合适。百年来,清华名流辈出,不知凡几。胡适勉强可以说是从“清华的前身”出来的名人,其他的无论如何都称不上了。何况,清华原本不需要拿胡适的名号来贴金,胡适恐怕也不需要清华这个大学重镇来为自己加持。
当然,这本书的本意或许是想借胡适来阐发清华大学的精神。其实,关于清华大学的精神,不少与清华真正有渊源的学者论述颇多。例如,梁启超1914年在清华演讲时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被定为清华校训;陈寅恪悼王国维碑文中的名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至今留存于清华园内;至于梅贻琦于1931年任清华校长就职演说中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也早已传播海内外。这些精神遗产不仅是清华的宝贵财富,也早已被许多学人奉为圭臬。
读《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一书,不禁感慨,抗战期间国内大学辗转搬迁,艰难度日,但在这样的岁月里,仍有一大批专家学者专注于学术,作出了不朽贡献。今日的教育和学术环境并不差,可连钱学森都发出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样的世纪之问。所谓大学,该比拼的不是出了多少名人,更应盘点培养了多少国家栋梁,作出了多少学术贡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