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刘半农之间的公私友谊基本上是有始有终的,用刘半农写在日记中的话说:“余与适之相交在十五年以上,知其人倔强自用则有之,指为阴险,当是逵羽挑拨之言。”
(照片为王洪波与张耀杰等在青岛合影。左二为王洪波)
王洪波:这本书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博客中国“新文化运动路径选择”专家讨论会发言
博客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路径选择”专家讨论会
时间:2007年9月22日
地点:金码大厦三层303室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168157.html
王洪波为《中华读书报》书评版主编
前段时间和张耀杰一起出差,在一起有一些聊天,对他的想法有点了解。读过他的新书《北大教授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路线图》之后,我觉得他的一些想法还是蛮好的。我们这代人,七十年出生,上学是在八十年代,这样下来,我们的思想总是在不断地修正,无论是关于历史,还是关于现实什么的,各种观念几乎随时在更改。比如说儒家的东西吧,上大学的时候接触到,觉得也不错,但现在看新儒家的东西,比如有人提贤人政治什么的,觉得很没有说服力。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宪政的、自由主义的路径应该是比较可取的方向。我想说的是,耀杰的这本书,对我关于新文化运动那段历史的认识也有一定的修正,这是我要感谢他的地方。
对当下的状况,我个人常常觉得非常灰心。大的方面不说,就我个人而言,因为我是做媒体的,在当下的话语环境下,感觉所做的基本上是毫无意义,有浪费生命的感觉。现在的言论自由度,可能比《新青年》时代还要差一些。
张耀杰对“周氏兄弟”的“绍兴师爷”作风不太认同,我对此也多少有点了解,当时觉得挺吃惊的。这本书有些地方还是先入为主了一些。譬如讲到周作人说刘半农争取留学机会,是胡适等人“看不起,冷嘲热讽”的结果,耀杰认为周作人这样说有嫉妒的因素,并断言这是其“绍兴师爷”的刀笔手段。但是他在这里没有展开论证,我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有充分依据?
当然,胡适对于刘半农既有“看不起”的地方,也有主动提供帮助的事例。胡适与刘半农之间的公私友谊基本上是有始有终的,用刘半农写在日记中的话说:“余与适之相交在十五年以上,知其人倔强自用则有之,指为阴险,当是逵羽挑拨之言。”周作人晚年一再强调胡适等人对于刘半农“看不起,冷嘲热讽”,也是难逃“挑拨”嫌疑的。
历史研究无论如何是一种真实的研究。阅读书里的相关篇章,觉得有一些新的史料,很有价值。有些地方可能说得过了一些,但作为一种解读,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也是很好的。一篇文章,正确不正确很难判定,最重要的是逻辑上没问题,有新意,能够给人启发,这才是一篇文章发表的意义所在。我觉得,尽管这本书里有些地方感情色彩稍浓了些,但总的来说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张星水(北京京鼎律师所主任):因为我刚才迟到了没有听到张耀杰先生的发言,这本书张先生已经送给我了,也学习了一下,觉得很受启发。这是他的第八本书,在此之前他还写过很多民国时代的著名文化人或者知识分子,譬如田汉、曹禺这些从事文学艺术、戏剧创作的专家学者的心路历程。
我跟张耀杰接触这么年,他身上除了有基本的文学涵养还有他在治学中强调的实证主义,这块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这点非常难得。
这些年来包括在座很多朋友有一些法律圈的朋友,也有很有正义感的新闻界的朋友,还有关注公共知识分子层面的朋友,耀杰在研究之余、本专业著作立说之余,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当代社会转型中公平与正义的话题,与弱势群体的利益怎么维护这样的话题。还有一些社会上的小人物为社会变迁,或者是为体制改革所付出的代价和牺牲。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这点他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因为我有很多案件都是关注弱势群体中比如普通的失地农民、下岗工人,还有司法冤狱之类的案件,耀杰先生一直坚持为这些人请命、呼唤正义主张权益,这点感触特别深。因为我本人代理的很多案件,都是在耀杰兄的合力下得到比较好的结果。我希望耀杰兄在治学的路上能够创作能载入史册的启迪未来一代人的新的著作出来,对这本书出版表示祝贺,另外也下狠功夫好好读三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