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邻24(1)一本书读不懂怎么办

书目:《本真性的伦理》

书目:《本真性的伦理》

时间:2014年4月19日

嘉宾:李玉峰、@邱小石、@杨早、许蓓玲、曾剑飞、@沉醉寒冬、@讷言敏行的猪、@蕴伽、@淑婵想、刘强、刘玥、@水长东东

@邱小石:李玉峰推荐《本真性的伦理》之后,当时我有一点担忧,估计招不来多少人,因为大家被书吓跑了,在这个过程中,杨早让我写一篇长微博,呼唤吸引一下,不然很多人都不来了。小曾,曾剑飞,是我原来的同事,我对他说你过来一趟吧,其实他是来凑人数的(众笑)。我们还是按照惯常的方式,轮流对这本书发表一下感想。

许蓓玲:我跟李玉峰共事四年时间,这四年当中我有拜托他不要再推荐书给我了,因为实在看不完。这本书我跟大家一样,的确看不懂。但是我也是很认真的把它翻了一遍,我觉得这本书看书名就够了,对我而言。因为我做企业文化,我们也经常探讨所谓的本我、真我、理想我,这三个不同的境界。本真性肯定是希望追求本我跟真我,真正的自己,不管我们把它当做工具,把它当做形式,或者把它当做社会进步等种种基础。对我来讲,不能说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因为真的看了一年多了,但是它还是可以很好地引导我,不管做什么事情还是要追求本真性的伦理,很多事情可能都会比较好地迎刃而解。

曾剑飞:我没看,所以也没有发言资格。

@沉醉寒冬:我也实在不知道怎么谈这本书。

@杨早:这是很少出现的情况,连@沉醉寒冬都没话说。

@邱小石:我介绍一下,这位是我们2012年的阅读好邻居。他基本是每一期阅读邻居都参加的。

@沉醉寒冬:我更偏向喜欢有结论的书,比如自然科学类、植物学类的。或者看文学类的、轻松的,看完也没有什么收获的那种。或者是去一个感兴趣的地方,比如去云南就想看云南历史的书。这种政治类或者哲学类的书买了不少,根本看不下去。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我有一个小疑问,书封上有绿地集团的LOGO,它与这本书有什么关系吗?

李玉峰:我猜是它赞助的吧。

@沉醉寒冬:他们赞助这本书干嘛?

@邱小石:等会儿我会说一下,因为房地产商现在是最为本真的(众笑)。      

@讷言敏行的猪:今天上午我带孩子上课外班,他在上课的时候我还在看这本书最后一部分,然后我在阅读邻居的群里说这本书很难啃,当时李老师回了一句,说读书嘛,收获就等于收惑。我当时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今天可能不会得到特别清晰的解读,也许活动结束之后不是更清醒,可能更迷惑了。

我读完之后觉得是一本好书,确实没读懂,但是也觉得它是一本好书。我有一堆的问题,比如序言里提到的成为你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仔细想一想,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没有做本真的我,至少我自己反思自己,有很多时候也许不是本真的我。但是再进一步想,我可能改变这种现状吗?也是很难的。书里面提出的一串问题都是我想问的,比如不要成为别人,或者如果你追求本真性,这个意义在什么地方呢?我想听到大家对这些问题的想法,也启发我进一步去思考这些问题。

@蕴伽:我基本没看懂,我想来听听,得点启发,然后再继续看。

@杨早:当时@讷言敏行的猪说要读两遍再来参加阅读邻居,我说你不如先读一遍,参加完再回去读一遍,这样分配会好更多。   

@蕴伽:这本书我很认真看的是导言部分,已经很晕了,继续看后面,一会儿看这章,一会儿看那章,算是看完了,但基本没有任何印象。

刘玥:我简单说一下这本书让我想到了什么。第一,我想到在我离开大学生活进入社会之后,可能失去很多东西,失去了读书的时间。有两句话是我对书的定义,一句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第二句话意思是买书不如借书看。对于这本书我的想法遵循一个原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我的本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跟这本书结合。为什么我一步步走到今天这种性格,我处事的态度和看法为什么跟大家不一样。

@杨早:为什么觉得跟我们不一样?

刘月:比如您读的书跟我读的书不太一样,您学的专业跟我学的专业不一样,有环境因素、内外在的条件,包括每个人遇到的事情,不一样,会有周遭环境的影响。

@淑婵想:最近两件事挺触动我的,一件是文章出轨,还有一件是奶茶妹妹忘年恋。为什么这两件事让我觉得跟这本书有联系呢?首先,文章出轨以后,他先发表一个不痛不痒的道歉,紧接着就把矛头指向媒体,说他们报道无底线,破坏我的家庭,揭开我的隐私,那口气就好像是记者们设局让他出轨一样。奶茶妹妹,刚开始曝出她和一个比她大19岁的男人谈恋爱,她先在微博上说勤劳富有想象力的中国人民你们真能编。但紧接着被拍到两人相拥的照片,她又说你们为什么老揪着我不放,我只是一个学生。大家通过我非常不中立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我的立场了。

后来回过头想我对于这两件事的旁观者的态度,我发现挺可笑的,我真的是站在一个严肃的伦理道德的立场上,觉得文章出轨了有悖纲常,还是因为私欲?很多人在骂媒体没有职业操守,但其实我们也在用非常低的成本来满足自己的窥私欲。前两天我看了一个TED讲座,主讲人是一名同性恋,她的工作是在报纸上发表支持同性恋的文章,每周她都能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封的邮件和评论,在这些邮件里面,她发现现在很多人可以做到“政治”正确,但是情感是错误的。比如我们能正确判断是非黑白,但我们的表达态度和方式正确吗?是在就事论事吗?还是只是想伤害某些人?她说这些评论里面大部分都在骂她,各种脏话,她觉得这些人本真性是错误的,在我们认知一件事时首先应该建立在我们情感正确上而不是观念、事实、或者数据。

@杨早:这个演讲者支持同性恋的话,批评她的人,才是政治不正确吧。

@淑婵想:那些人批评者可能觉得同性恋有悖伦理,滋长艾滋病。他们这个观念是对的,但他们是从一个错误的情感出发。比如演讲者说她很感动的邮件:我非常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很喜欢你的人,我喜欢你敢于表达的态度和精神。她觉得这种人在谈话中是本真的。我意思是说,好多时候我们在批判一件事时,自己也是不善良的,而是在发泄自己的私欲。

@杨早:你觉得文章跟奶茶妹妹他们不本真,但批评他们的人也不本真?

@淑婵想:对。

@讷言敏行的猪:刚才李玉峰老师说这两件事他都不知道,其实我也不是特别了解,但是只要你上微博、微信,你想躲都躲不了的,我想知道你怎么一点都没有看到?

李玉峰:文章那个我知道,另一个我不知道。

曾剑飞:我知道这两件事情背后都有推手在推,本来文章那件事情是为了未来的电影炒作的,但是后来发现没控制住,所以出现这样的后果。本来是公关事件。

@杨早:你意思是这个消息他主动放出来的,但是没想到反响是这样。文章团队跟《南都周刊》是合作关系吗?

曾剑飞:据说有合作关系,现在不知道,都是谜团,是罗生门。

@杨早:还有一种可能性是追认,本来不是公关事件,但既然已经曝出来了,公关公司就想把它搞成公关事件,好像文章主动策划的,这种事以前也出现过。

刘强:这个书每天看一章左右,看完之后总体感觉越看脑子越晕,这本书看得很累,我确实仔细看了,经常出现什么状态呢?看完一遍之后又看一遍,看第三遍才知道说的什么事,这样反反复复的看过来。这本书讨论的是三个问题,着重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人自我实现的理想。这里设定两个假设,一个是说,本真性的理想能不能使人在追求自我的阶段找到更好或者更优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社会上一般认为的最后滑向自甘堕落或者完全自我主义的方向。第二,本真性或者个人主义和现代文化方向上,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这里面跟我刚才说到的《阳明学述要》和《乡土中国》两本书也是类似的,像王阳明在心学里面讲心即礼,也是追求自己内心想法,这本身就是符合人们对于道德各方面要求的表述。里面还有很多理论,包括世上磨炼等,实际上是谈个人如何从现在的生活状态通过进一步磨炼提升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而《乡土中国》讲的是中国社会结构和西方社会结构之间的差别,重点讲中国这块。中国人是以血缘关系作为基础建立起整体的社会结构,而西方是在宗教等其他文化下,相对固化的人人平等的结构。《本真性的伦理》讨论的和它是类似的问题,但是它把几个部分的观点揉和到一起,我觉得作者的这个结论是,本真性这个东西本身是一个好的,但是如果往两个极端走,它肯定会沦落到两个完全不同或者完全是两个有害的角度。

第一个理论,通过自己的追求是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个人的发展方向。第二,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完全独立出来去形成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关于工具理性和柔性专制没有展开讨论。

看这本书最佩服的是这些哲学家把那么晦涩的语言组合在一起,还能形成逻辑关系,这是很牛的一件事。第二个很牛的是,翻译把他们外国人说的东西翻译成中文,还要让你看懂,让你找到作者想说的那种感觉,很牛。

@邱小石:这个翻译的水准可能跟谷歌翻译的水准是一样的(众笑)。

@水长东东:我读了一下引言,我就说一个想法吧,这本书里面提到人们过去几十年来,太多遵从的是科学,是一个工具理性,导致很多人道德或者本真性的堕落。比如我们抛出一个球,那个球的轨迹是可以预知的,但是我们个人的自我道德是不可预料无法量化的,而科学或者一些行为是有量化的准则依循,所以大家只能遵从工具理性。比如我要听我老板的,我老板说这是本真性,我就能在这个社会上活的不错,这种生活的原则或者准则反倒是可以遵循的。我是我想如果我们太遵从本真性,会不会变得像晋朝一样,每个人都放浪不羁,都很自我,但那样的社会是不是混沌无序的状态?这是我所迷惑的,也希望跟大家讨论。    

热门文章HOT NEWS